先来说说罗德奖学金
罗德奖学金已有114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以其竞争之激烈和0.7%录取率,享有“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之称。
罗德奖学金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牛津大学学习,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罗德奖学金已经培养出了8000多名分布在世界各地、活跃在各行业前沿的罗德学者。
其中不乏有数以百计像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这样的各国、各国际组织的政治领袖,也有如青霉素的发现者霍华德•华特•弗洛里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开拓者爱德文·哈勃这样的科学巨人,还有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等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更保持着历史上单位人群命中率最高、数量最多的普利策得主和奥运会冠军的记录。
而今年,中国诞生了4位“罗德学者”,分别是:
“世界名校收割机” 曹起曈

手握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三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全额奖学金;现在,即将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他又喜摘“罗德学者”称号,后劲十足。
最年轻的“世界棋后”侯逸凡

侯逸凡5岁接触国际象棋,6岁获得所在年龄组的全国少儿冠军,7岁在家乡已难觅对手,故远走济南投奔名师,9岁进入了国家队,同年获得世界少儿锦标赛10岁组冠军。2010年,16岁的她获得女子世锦赛冠军,成为历史上第13位“世界棋后”。
钟爱的环境和动物保护事业的李雨晗

今年6月刚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PPE(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专业毕业,李雨晗为了自己钟爱的环境和动物保护事业,放弃了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的硕士录取资格。但是,她与牛津大学的缘分还真是奇妙——此次荣膺“罗德学者”称号,她确定前往牛津深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
闯荡国际刑法前沿的“女将”毛晓

毛晓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今年以“优异”等级毕业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法律系,现在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攻读国际犯罪与犯罪学硕士项目。她关于东京审判相关问题的毕业论文,获得交大前1%优异学士学位论文,也是该年法学院的唯一一篇。
罗德学者奖学金终选委员会评为在颁奖结束后用6个问题采访了这些“真学神们”:
1.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2.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
3.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4.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5. 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6.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大部长选择了 “罗德学者”曹起曈的答案,带你走进真学神的世界:(摘自公众号:奴隶者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Q: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A:那一定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了。
虽然我从未有幸与她谋面,但是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激她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充实的童年。《哈利波特》的第七部首发之际,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迫不及待想看到结局,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拉着家人在外文书店门口排队,回到家翻着字典把最后一章读完,才心满意足地睡下。
这套书里有很多故事和细节,都是年长之后随着生活到经历,才愈发体会到其背后的意义。在第二部的结尾,邓布利多校长对哈利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仅在于我们的能力,更在于我们的选择。
能力可以逐步积累,但是正确的选择,必须在认识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之后才能做出。
同时,一步步迈向自己选择的道路,也就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信念。
最初开始创作《哈利波特》时,罗琳已经离婚,孤身带着襁褓中的女儿,穷困潦倒,只能蜷于咖啡馆中埋头书写她想像中的那个魔法世界。当然,我们能够知道这些故事,完全是由于幸存者偏差 — 她的作品大获成功,于是媒体大幅报道她的成长经历。
这种视角是失焦的——她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于最后的功成名就,而在于给读者带来的感动——即便是最终未能发表,我也相信她这个创作者兼读者,同样会感动于自己的作品,因为它彰显了想像力可以跨越现实生活的障碍和枷锁,让身处逆境我们思索一种更美好的可能。
同样,想像力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不幸,从而更具同理心地了解社会的其他阶层,为他们思索一种更美好的可能。

我当选罗德学者之后,有不少学弟学妹说,很受我的成功经历鼓舞,也加深了实践自身理想的决心。但我觉得:
坚持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在于最后可能实现的成功,因为所有的成功都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相反,自己经历的感动和自我认同,认识到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才是支撑着一个人坚守理想的最大动力。
Q: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什么?
A:应该是学习博弈论的过程了。
我在大学第三年学习了政治学系博士第一年的博弈论课程。顺带一说,这节课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的数学功底非常不扎实,于是只好时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拼命弥补之前欠下的债。
后来我一直建议,任何对于社会科学感兴趣,想要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同学,首先都要把数学学好,因为数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逻辑和建模工具,可以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较为简单的小问题,分而治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但是博弈论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当然不在于此,而在于让我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因而每个人的效用函数是不一样的。之前我一直很好奇,如果按照经济学的假设,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如何解释社会上关心他人的行为和现象。
其实自利与利他并不矛盾,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帮助他人的过程,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开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用。
所谓的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本质上只是不同的效用函数。没有什么职业和人生选择比其他选择更高级,做学术或者公益的人也完全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比金融、咨询、科技这些高薪行业更“高贵”(或者反之),因为归根结底,这只是你自己的效用函数。
意识到自己的效用函数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常常用某件事的市场价格来估计其对自己的效用,人世间的很多沮丧和悲伤也来源于此。
所以我觉得,把自己的效用偏好审视清楚,是值得的,不过好在时间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Q: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A: 我没有太多的好习惯,只有一点是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也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为了学英语,我让父母买下了当时最贵的电子词典(如今想来真是非常感谢父母的支持)。那里面预装了一整本用英文解释英文的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 不是那种专门给英语学习者看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词典,而是英国人自己用的词典。因为查询方便,我在查找一个词时,往往还同时会去检索释义里所有不认识的词。久而久之,一页纸看下来,能学到几百个新词。
如果我当时买了厚厚的纸质词典,一定做不到这么勤奋。如今想来,那个电子词典虽然售价不菲,但是此后我就再也没有为学英语或者背单词而操心,托福、SAT(美国大学入学的一项考试)都是裸考,省下的钱和时间真的非常值得。

Q: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A:我准备在牛津互联网研究院学习互联网社会科学。我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互联网治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为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在美国,互联网上的用户数据主要由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所掌握,而如今的人工智能算法非常依赖数据,因此它们也得以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功能,进一步吸引用户。
不过吸引用户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在有些时候是矛盾的,比如社交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会给民主党用户推送更加民主党倾向的文章,给共和党用户推送更加共和党倾向的文章,久而久之会加深而非弥合社会分化。
中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而英国与欧洲的环境和中、美都不一样。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加信任政府,而更不信任大公司,所以政府对于科技公司有更大的监管权限。我期待着在牛津期间,更好地了解英国的政治传统和社会现实,进一步扩展我现有的研究。
Q: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A: 我的家庭背景很难支撑起我本科赴美留学的费用。但是申请全额助学奖金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因为即使是对于斯坦福这样财力雄厚的学校,国际学生要求助学奖金也会降低录取几率,何况录取率本身已经低得惊人。提交申请的那一刻,我爸还在劝我不要申奖,但踌躇了一会后,我依然在“是否需要助学奖金”的问题上冒着失学的风险选择了“是”。
这个决定不仅为父母省下了一大笔钱,同时也给我赢得了很多自由,没有心理负担去学习那些“容易找工作”的专业 — 毕竟我上学也没怎么花家人的钱嘛。
Q: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A:在喜欢的女生面前智商瞬间下降算不算。
如此,决定我们的不是出身、不是经历,而是我们做出选择和解读世界的角度。
罗德奖学金已有114年历史,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国际奖学金项目,以其竞争之激烈和0.7%录取率,享有“本科生的诺贝尔奖”之称。
罗德奖学金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前往牛津大学学习,致力于为世界培养具有公共意识的未来领导者。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罗德奖学金已经培养出了8000多名分布在世界各地、活跃在各行业前沿的罗德学者。
其中不乏有数以百计像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这样的各国、各国际组织的政治领袖,也有如青霉素的发现者霍华德•华特•弗洛里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星系天文学创始人和观测宇宙学开拓者爱德文·哈勃这样的科学巨人,还有麦肯锡全球总裁鲍达民等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更保持着历史上单位人群命中率最高、数量最多的普利策得主和奥运会冠军的记录。
而今年,中国诞生了4位“罗德学者”,分别是:
“世界名校收割机” 曹起曈

手握美国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三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全额奖学金;现在,即将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他又喜摘“罗德学者”称号,后劲十足。
最年轻的“世界棋后”侯逸凡

侯逸凡5岁接触国际象棋,6岁获得所在年龄组的全国少儿冠军,7岁在家乡已难觅对手,故远走济南投奔名师,9岁进入了国家队,同年获得世界少儿锦标赛10岁组冠军。2010年,16岁的她获得女子世锦赛冠军,成为历史上第13位“世界棋后”。
钟爱的环境和动物保护事业的李雨晗

今年6月刚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PPE(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专业毕业,李雨晗为了自己钟爱的环境和动物保护事业,放弃了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的硕士录取资格。但是,她与牛津大学的缘分还真是奇妙——此次荣膺“罗德学者”称号,她确定前往牛津深造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和管理的硕士学位。
闯荡国际刑法前沿的“女将”毛晓

毛晓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今年以“优异”等级毕业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法律系,现在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攻读国际犯罪与犯罪学硕士项目。她关于东京审判相关问题的毕业论文,获得交大前1%优异学士学位论文,也是该年法学院的唯一一篇。
罗德学者奖学金终选委员会评为在颁奖结束后用6个问题采访了这些“真学神们”:
1.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2.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
3.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4.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5. 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6.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大部长选择了 “罗德学者”曹起曈的答案,带你走进真学神的世界:(摘自公众号:奴隶者说,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Q: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A:那一定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了。
虽然我从未有幸与她谋面,但是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激她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充实的童年。《哈利波特》的第七部首发之际,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迫不及待想看到结局,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拉着家人在外文书店门口排队,回到家翻着字典把最后一章读完,才心满意足地睡下。
这套书里有很多故事和细节,都是年长之后随着生活到经历,才愈发体会到其背后的意义。在第二部的结尾,邓布利多校长对哈利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仅在于我们的能力,更在于我们的选择。
能力可以逐步积累,但是正确的选择,必须在认识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之后才能做出。
同时,一步步迈向自己选择的道路,也就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信念。
最初开始创作《哈利波特》时,罗琳已经离婚,孤身带着襁褓中的女儿,穷困潦倒,只能蜷于咖啡馆中埋头书写她想像中的那个魔法世界。当然,我们能够知道这些故事,完全是由于幸存者偏差 — 她的作品大获成功,于是媒体大幅报道她的成长经历。
这种视角是失焦的——她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于最后的功成名就,而在于给读者带来的感动——即便是最终未能发表,我也相信她这个创作者兼读者,同样会感动于自己的作品,因为它彰显了想像力可以跨越现实生活的障碍和枷锁,让身处逆境我们思索一种更美好的可能。
同样,想像力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不幸,从而更具同理心地了解社会的其他阶层,为他们思索一种更美好的可能。

我当选罗德学者之后,有不少学弟学妹说,很受我的成功经历鼓舞,也加深了实践自身理想的决心。但我觉得:
坚持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在于最后可能实现的成功,因为所有的成功都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相反,自己经历的感动和自我认同,认识到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才是支撑着一个人坚守理想的最大动力。
Q: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什么?
A:应该是学习博弈论的过程了。
我在大学第三年学习了政治学系博士第一年的博弈论课程。顺带一说,这节课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的数学功底非常不扎实,于是只好时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拼命弥补之前欠下的债。
后来我一直建议,任何对于社会科学感兴趣,想要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同学,首先都要把数学学好,因为数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逻辑和建模工具,可以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较为简单的小问题,分而治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但是博弈论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当然不在于此,而在于让我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因而每个人的效用函数是不一样的。之前我一直很好奇,如果按照经济学的假设,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如何解释社会上关心他人的行为和现象。
其实自利与利他并不矛盾,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帮助他人的过程,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开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用。
所谓的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本质上只是不同的效用函数。没有什么职业和人生选择比其他选择更高级,做学术或者公益的人也完全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比金融、咨询、科技这些高薪行业更“高贵”(或者反之),因为归根结底,这只是你自己的效用函数。
意识到自己的效用函数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常常用某件事的市场价格来估计其对自己的效用,人世间的很多沮丧和悲伤也来源于此。
所以我觉得,把自己的效用偏好审视清楚,是值得的,不过好在时间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Q: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A: 我没有太多的好习惯,只有一点是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也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为了学英语,我让父母买下了当时最贵的电子词典(如今想来真是非常感谢父母的支持)。那里面预装了一整本用英文解释英文的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 不是那种专门给英语学习者看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词典,而是英国人自己用的词典。因为查询方便,我在查找一个词时,往往还同时会去检索释义里所有不认识的词。久而久之,一页纸看下来,能学到几百个新词。
如果我当时买了厚厚的纸质词典,一定做不到这么勤奋。如今想来,那个电子词典虽然售价不菲,但是此后我就再也没有为学英语或者背单词而操心,托福、SAT(美国大学入学的一项考试)都是裸考,省下的钱和时间真的非常值得。

Q: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A:我准备在牛津互联网研究院学习互联网社会科学。我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互联网治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为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在美国,互联网上的用户数据主要由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所掌握,而如今的人工智能算法非常依赖数据,因此它们也得以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功能,进一步吸引用户。
不过吸引用户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在有些时候是矛盾的,比如社交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会给民主党用户推送更加民主党倾向的文章,给共和党用户推送更加共和党倾向的文章,久而久之会加深而非弥合社会分化。
中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而英国与欧洲的环境和中、美都不一样。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加信任政府,而更不信任大公司,所以政府对于科技公司有更大的监管权限。我期待着在牛津期间,更好地了解英国的政治传统和社会现实,进一步扩展我现有的研究。
Q: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A: 我的家庭背景很难支撑起我本科赴美留学的费用。但是申请全额助学奖金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因为即使是对于斯坦福这样财力雄厚的学校,国际学生要求助学奖金也会降低录取几率,何况录取率本身已经低得惊人。提交申请的那一刻,我爸还在劝我不要申奖,但踌躇了一会后,我依然在“是否需要助学奖金”的问题上冒着失学的风险选择了“是”。
这个决定不仅为父母省下了一大笔钱,同时也给我赢得了很多自由,没有心理负担去学习那些“容易找工作”的专业 — 毕竟我上学也没怎么花家人的钱嘛。
Q: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A:在喜欢的女生面前智商瞬间下降算不算。
如此,决定我们的不是出身、不是经历,而是我们做出选择和解读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