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台湾中山大学昨天中午发布新闻简讯,证实该校外国语文系荣誉教授、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于昨天上午10时多病逝,享年90岁。
余光中,1928年出生,是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驰誉海内外,一曲《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他曾说:“凡我在处,就是中国”,也说过:“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不论你对他是否了解,一首《乡愁》你一定听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留学生的乡愁
对于留学生而言,也或多或少经历过“乡愁”:
初来乍到,什么也不懂,周围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更可怕的是旁边可以帮忙的人都没有。
要做的事太多,能做的事又太少,
这个时候想家的情绪就会涌现,
想念爸妈贴心的关怀,朋友热心的帮助。
出国之后才明白什么是家人,
发现什么都比不上一顿妈妈做的饭菜,
外面的风景再美不及家乡的一条小河。

余光中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回顾自己创作《乡愁》的动机:
“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乡的迹象。这是一种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的乡愁。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酝酿了20年,所以写这首诗只用了20分钟,情绪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余光中先生面临的是祖国在海岸的那头却不能迈向对岸的乡愁。
现在的留学生可以称为“游子”,中国又有一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
所以记者问过余光中这样的问题:“您说过“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够产生向心的力量?”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余光中回答:
“现代的年轻人常常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于是就会产生“怀乡”、“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种地理上的怀念,后者是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但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向往地平线那头的世界。如果认真地创作、认真地生活,他乡会成为“第二故乡”,故乡的含义扩大了。
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人在他乡成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外国的拜伦、王尔德、梵高还是中国的屈原、韩愈、苏东坡都是去国离乡后成就的事业。故乡也会因为产生了伟大的游子而名扬天下、更有地位。”
原来游子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有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余光中多年在海外,却一直用中文写作。称中文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他说“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

所以,这时再看“凡我在处,就是中国”,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留学生们。
留学生或怀揣自己的梦想、或带着亲朋好友的期望、或是对知识的渴望,远离童年的家乡,“乡愁”不可避免,但如若有着“凡我在处,就是中国”的信念,将“乡愁”转换成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不失为一种释解乡愁的好方法!
当你决定不再宅在屋里看剧了,学着收拾好自己;当你不会再自怨自艾,休息的日子,打扫好屋子,整理好情绪学习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就在这份想念里渐渐成长了。
余光中,1928年出生,是知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驰誉海内外,一曲《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他曾说:“凡我在处,就是中国”,也说过:“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不论你对他是否了解,一首《乡愁》你一定听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留学生的乡愁
对于留学生而言,也或多或少经历过“乡愁”:
初来乍到,什么也不懂,周围说着你听不懂的语言,更可怕的是旁边可以帮忙的人都没有。
要做的事太多,能做的事又太少,
这个时候想家的情绪就会涌现,
想念爸妈贴心的关怀,朋友热心的帮助。
出国之后才明白什么是家人,
发现什么都比不上一顿妈妈做的饭菜,
外面的风景再美不及家乡的一条小河。

余光中曾经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回顾自己创作《乡愁》的动机:
“当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乡的迹象。这是一种看得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的乡愁。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酝酿了20年,所以写这首诗只用了20分钟,情绪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余光中先生面临的是祖国在海岸的那头却不能迈向对岸的乡愁。
现在的留学生可以称为“游子”,中国又有一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
所以记者问过余光中这样的问题:“您说过“游子文化是一种向心力”。游子是向外的,如何能够产生向心的力量?”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余光中回答:
“现代的年轻人常常离开故乡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于是就会产生“怀乡”、“思念”的情感,前者是一种地理上的怀念,后者是一种人伦亲情上的靠近,这两者构成了游子文化的“纵横坐标”。”
但有所作为的人一定会向往地平线那头的世界。如果认真地创作、认真地生活,他乡会成为“第二故乡”,故乡的含义扩大了。
在历史上,也的确有许多人在他乡成名,开辟出一片新天地。无论是外国的拜伦、王尔德、梵高还是中国的屈原、韩愈、苏东坡都是去国离乡后成就的事业。故乡也会因为产生了伟大的游子而名扬天下、更有地位。”
原来游子在思乡的痛苦之外,也有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
余光中多年在海外,却一直用中文写作。称中文是他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他说“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读书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对于成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够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语。中文在握,就是故乡在握。每多写一个字,从仓颉以来所有敏感的心灵都与我们同在。”

所以,这时再看“凡我在处,就是中国”,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留学生们。
留学生或怀揣自己的梦想、或带着亲朋好友的期望、或是对知识的渴望,远离童年的家乡,“乡愁”不可避免,但如若有着“凡我在处,就是中国”的信念,将“乡愁”转换成一种催人上进的动力,不失为一种释解乡愁的好方法!
当你决定不再宅在屋里看剧了,学着收拾好自己;当你不会再自怨自艾,休息的日子,打扫好屋子,整理好情绪学习的时候,不知不觉,你就在这份想念里渐渐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