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总是说要听到一些建议之类的话,尤尤就响应号召,写写对“之最”的一些想法。当然不是针对二哥,只是对节目。话说的可能有些苛刻或是不准确,大家轻拍啊!
对于之最的肯定那绝对是滔滔不绝啦,二哥、制片人大叔还有好多人的努力大家是都能看到的,这里就不多少啦。直接进入正题,谈谈我觉得之最还有能改进的地方。
之最有一阵的话题太行政化了,中央出台个政策那就是当天的话题,还好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的话题都很生活化,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常常能遇到的问题,观众谁看了都能说出一两句自己的看法来。我把之最的互动话题大概分成了三类:社会热点的辩论类、日常生活经验知识普及类、社会问题探讨解决类。
先说辩论类的,这类问题大多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比如说怎样处理零花钱的问题,节目中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说明,最后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但是记得有一期讨论的是小沈阳问题,当然不管怎么样小沈阳现在很火,可是这样一个迅速走红的人值得在央视的节目中让全国人民讨论是否喜欢之类的吗?当然节目并没有成为好恶双方的争论,讨论了雅俗的问题,还让大家出主意谈小沈阳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但是我想以央视的能力和制片人大叔的才智,为什么不能把问题谈的更深入一些呢?小沈阳只是一个现象的代表,全国人民大可不必为他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什么我们不能想想他为什么红呢?小沈阳的红能说明现在我们国家民众的审美趋向和偏好,从这样的大众文化现象看待传媒或是文艺工作或是国民素质不是比给他今后的发展想办法更加的与民众的生活有关吗?这类话题有些还需要更深入的观察角度。
这几类里其实我比较喜欢知识普及类的,可以了解很多东西。可有的时候看的有些不尽兴。比如有一期说安全用药的问题,节目中多次的用数据说明不安全用药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街头采访也发现了很多用药的误区,短信或是信息统计中也有很多问题,但是该怎么用呢?请来的专家也就是说了一两条。感冒不能乱用抗生素,那该吃什么,专家可是没有说,节目时间有限,摊子铺开的很大,问题的严重性都摆明了,可就是没有准确或是详实的解决方法,看了半天我只是被吓倒了却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当然可是能节目时长的问题,既然没有讲明白就用两天说说吧。
关于解决类的,我这个小愤青要多说两句。节目里有几个常来的嘉宾其中一个是理财专家刘彦滨(名字只记得音了)。他关于理财的很多观点都给了大家很好的建议。只是有一条,让我觉得有些不妥当。他认为让中国每个人都买的起房子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应该把一定有一套住房作为今后的生活标准之类的话。当然这句话从一个理财专家那里说出来我一点也不意外,可是这是是央视,而二哥对此表示了肯定。当然这话说的是实事,现在的人不可能有这么多钱买房,就算有钱也没有这么多房子。但是住房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活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想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并不是一件有悖常理或是不明理的表现。家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贫富的差距而使一些不富裕人同意放弃追求拥有住房的权力真的是正确的吗?杜甫曾有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避得天下寒士尽欢颜。不拘泥与现实的残酷而拥有一种对本应享受权力的向往,自古就有。二哥是一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很多贫困的孩子也因为二哥的帮助而能够上学。如果用“让中国每个人都买的起房子是不现实的”的思维方式思考,难道我们要对那些贫困的孩子劝解到你应该接受让每个中国的孩子上的了学是件不现实的事情,既然你没有条件就应该欣然放弃。西方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中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一种对社会和民众的终极关怀,或许现实很残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或是遗忘我们应该有的权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虽然“之最”的并不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的集合部门,但是作为一个传媒人,我觉得也应该具有一种对社会和民众的终极关怀精神。央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这里的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很多人。
说了这么些我都觉得这篇文章可能说多了,说重了。还是那句话决不是针对二哥,只是希望“之最”越来越好,二哥在这里有更多精彩的表现。
对于之最的肯定那绝对是滔滔不绝啦,二哥、制片人大叔还有好多人的努力大家是都能看到的,这里就不多少啦。直接进入正题,谈谈我觉得之最还有能改进的地方。
之最有一阵的话题太行政化了,中央出台个政策那就是当天的话题,还好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的话题都很生活化,也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常常能遇到的问题,观众谁看了都能说出一两句自己的看法来。我把之最的互动话题大概分成了三类:社会热点的辩论类、日常生活经验知识普及类、社会问题探讨解决类。
先说辩论类的,这类问题大多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比如说怎样处理零花钱的问题,节目中还从法律的角度进行了说明,最后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但是记得有一期讨论的是小沈阳问题,当然不管怎么样小沈阳现在很火,可是这样一个迅速走红的人值得在央视的节目中让全国人民讨论是否喜欢之类的吗?当然节目并没有成为好恶双方的争论,讨论了雅俗的问题,还让大家出主意谈小沈阳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但是我想以央视的能力和制片人大叔的才智,为什么不能把问题谈的更深入一些呢?小沈阳只是一个现象的代表,全国人民大可不必为他今后的发展出谋划策,为什么我们不能想想他为什么红呢?小沈阳的红能说明现在我们国家民众的审美趋向和偏好,从这样的大众文化现象看待传媒或是文艺工作或是国民素质不是比给他今后的发展想办法更加的与民众的生活有关吗?这类话题有些还需要更深入的观察角度。
这几类里其实我比较喜欢知识普及类的,可以了解很多东西。可有的时候看的有些不尽兴。比如有一期说安全用药的问题,节目中多次的用数据说明不安全用药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街头采访也发现了很多用药的误区,短信或是信息统计中也有很多问题,但是该怎么用呢?请来的专家也就是说了一两条。感冒不能乱用抗生素,那该吃什么,专家可是没有说,节目时间有限,摊子铺开的很大,问题的严重性都摆明了,可就是没有准确或是详实的解决方法,看了半天我只是被吓倒了却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当然可是能节目时长的问题,既然没有讲明白就用两天说说吧。
关于解决类的,我这个小愤青要多说两句。节目里有几个常来的嘉宾其中一个是理财专家刘彦滨(名字只记得音了)。他关于理财的很多观点都给了大家很好的建议。只是有一条,让我觉得有些不妥当。他认为让中国每个人都买的起房子是不现实的,我们不应该把一定有一套住房作为今后的生活标准之类的话。当然这句话从一个理财专家那里说出来我一点也不意外,可是这是是央视,而二哥对此表示了肯定。当然这话说的是实事,现在的人不可能有这么多钱买房,就算有钱也没有这么多房子。但是住房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活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来源,想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并不是一件有悖常理或是不明理的表现。家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因为贫富的差距而使一些不富裕人同意放弃追求拥有住房的权力真的是正确的吗?杜甫曾有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避得天下寒士尽欢颜。不拘泥与现实的残酷而拥有一种对本应享受权力的向往,自古就有。二哥是一个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很多贫困的孩子也因为二哥的帮助而能够上学。如果用“让中国每个人都买的起房子是不现实的”的思维方式思考,难道我们要对那些贫困的孩子劝解到你应该接受让每个中国的孩子上的了学是件不现实的事情,既然你没有条件就应该欣然放弃。西方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中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一种对社会和民众的终极关怀,或许现实很残酷,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或是遗忘我们应该有的权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虽然“之最”的并不是一个西方知识分子的集合部门,但是作为一个传媒人,我觉得也应该具有一种对社会和民众的终极关怀精神。央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这里的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很多人。
说了这么些我都觉得这篇文章可能说多了,说重了。还是那句话决不是针对二哥,只是希望“之最”越来越好,二哥在这里有更多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