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吧 关注:1,248贴子:14,484

郭子仪的官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郭子仪的官职
郭子仪二十岁左右投身军界,从下级军官逐步升为唐朝的高级将领,曾担任过许多重要官职,出将入相,权任很重。但古代官职的职权、级别,我们现代人很隔膜;光怪陆离的官名,常使人云山雾罩,不得要领。为了深入了解郭子仪,准确把握郭子仪的生平,笔者试图将郭子仪一生所任过的各种官职,梳理浅析于此,以飨读者。


1楼2017-11-29 21:24回复
    在此之前,先要说明一下,唐代官员的等级,也称品秩,共分九品三十阶。即官分九品,以一品为高。每品又各分正、从,自第四品至第九品,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这样就形成九品三十阶,即三十个等级,自高向低排是: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五品上、正五品下、从五品上、从五品下、正六品上、正六品下、从六品上、从六品下、正七品上、正七品下、从七品上、从七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2楼2017-11-29 21:25
    回复
      2025-05-29 17:12:21
      广告
      郭子仪二十岁左右时参加武举考试,因成绩优等,授为左卫长上,“左卫长上”为中央禁军左卫中的武官。唐朝负责宫禁宿卫的禁军统称“十六卫”, “左卫”即这十六卫之一。“长上”是左卫中的低级武职,其官品为从九品下,为最低一级官员。附带说明的是,新旧唐书皆记他在武举考试后任“左卫长史”,但颜真卿《郭氏家庙碑》碑阴上记为“左卫长上”。


      3楼2017-11-29 21:27
      回复
        这个主题不错,值得研究!楼主加油!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1-29 23:39
        收起回复
          支持!子仪公真了不起,就如我的id昵称一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1-30 12:17
          收起回复
            历史上出将入相的人很多,但是集将、相、帅于一身者却是找不出来,上下五千年中,能找出几位?


            7楼2017-11-30 16:39
            收起回复
              坐等更新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12-01 11:11
              收起回复
                根据唐朝武举制度,只有成绩优等就是武状元者当年可以授官,不过是个小小的武官,而没有取得成绩优等者当年是不可以授官的,需要第二年复试后再授官。而郭子仪取得了武状元,所以当年就授官了。第二年复试时以左卫长上武官身份去复试的,所以他比别人更有优势,因此复试后立即从九品下一跳升任河南府成皋府别将(七品)。


                9楼2017-12-01 21:32
                回复
                  2025-05-29 17:06:21
                  广告
                  《郭氏家庙碑》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应是准确的。
                  以后他历任河南府成皋府别将(七品)
                  同州兴德府右果毅都尉(六品)
                  汝州鲁阳府折冲都尉(五品)
                  桂州都督府长史(正五品上)
                  北庭副都护充四镇经略副使(从四品上)
                  左威卫中郎将(正四品下)
                  右司御率兼安西副都护(正四品上)
                  右威卫将军、同朔方节度副使(从三品)。735年期间。
                  改定远城使本军营田使;736年期间。
                  之后十年左右一直没有升官。
                  到746年左右;又任单于副大都护、东受降城使、左厢兵马使(从三品)。
                  右金吾卫将军兼判单于副都护(从三品)。
                  以上是郭子仪在唐玄宗天宝八载(749)以前的历任官职。


                  10楼2017-12-01 21:33
                  回复
                    郭子仪之后十年左右为何一直没有升官?
                    根据贾祝文先生的推理;原因在于李白于太原救郭子仪。
                    郭子仪由安西副都护改任朔方节度副使之际。唐朔方节度治所在宁夏灵武,太原则为河东节度治所。按说,改任朔方节度副使的郭子仪,其时是不可能去太原的。
                    但是,其时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均由信安王李袆一人所兼,若李袆其时正在河东节度治所太原履任治事,那么,始为朔方节度副使的郭子仪初往上任,先往太原向兼任朔方节度使的顶头上司李袆报到,应该是正理常例。这就是说,其时郭子仪与李白是完全有可能于太原相遇的。
                    当时,连州司马武攸望之子温慎违禁与兴安王李袆、广武王李承宏等交游结宴。事发后,温慎被杖死;李袆被贬为衢州刺史;李承宏被贬为房州别驾;与此有牵连的蒲州刺史王琚等亦被贬免。
                    李袆等被贬之后,方任朔方节度副使的郭子仪,忽又改任朔方属下的定远城使。
                    郭子仪此次职务变动,即便非为贬任,但亦非“荣调”,很是耐人寻味。但是,如果用“犯法”后又被“救免”来解释,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是李白一生中,唯有开元二十三年五月至开元二十四年秋(735-736年)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在太原,李白若于太原遇郭子仪,也只能是在这个期间。
                    二是李白游太原,是应好友元演邀约同行的。时元演之父为太原府府尹,是唐北都太原的“军政一把手”。元府尹官高权重,且豪义重情,李白曾于赠元演诗《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赞元府尹:“君家严父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行来北京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可见,其时李白虽无职无权,但是要救郭子仪,是完全可得元府尹、元演父子相助的。
                    三是李白客居太原期间,李祎及郭子仪的职务都发生了突如其来的非正常变化。开元二十四年四月,身兼两镇节度使的兴安王李袆,因牵涉温慎结交权贵案而被贬免。唐时禁约诸王与群臣游宴交结及往来私信。
                    四是郭子仪由朔方节度副使改任定远城使后,仕途忽由顺变滞。郭子仪自武举及第到改任定远城使前,仅二十年就晋升为“从三品”官职,但是,自后其官职品阶竟连续十二、三年再无变化,直到天宝八载才晋为“正三品”。
                    五是《新唐书》载:“璘败,(李白)当诛。……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这段记载是指李白客游太原二十四年后,因牵涉永王李璘逆乱获死罪,郭子仪以己官爵作保为李白脱罪。其时,郭子仪已是“功盖天下”的勋帅重臣,正身处“权重君疑”的敏感位置。
                    如若李白于郭子仪无特殊的救助之恩,如若郭子仪对李白没有难释的“感恩图报”之心,那么,就当时两人所处的悬殊境遇来说,郭子仪是不可能以己官爵作保,倾力为一个已获死罪的逆王重要幕僚说情脱罪的。


                    11楼2017-12-01 21:33
                    收起回复
                      支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2-03 16:33
                      收起回复
                        天宝八载(749)三月,他又任从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兼安北都护府副都护、横塞军使。安北都护府治所当时在横塞军,横塞军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的阴山北麓。
                        天宝十二载(753),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移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拉河东岸,改横塞军为天德军,郭子仪为安北副都护、天德军使。郭子仪后又任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临河市东)太守、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使、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直到天宝十四载(755)。兵马使是节度使手下的将领,分左兵马使、右兵马使。
                        节度使是一方统帅,总揽一个地区的军政、民事、财政,兼任驻地州郡的长官。朔方节度使统辖今宁夏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治所在灵武(在今宁夏)。上文提到郭子仪任职的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横塞军、天德军等,皆为朔方节度使所辖。


                        13楼2017-12-11 19:36
                        回复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被任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使,率军东讨叛军。这三个职务中,卫尉卿为职事官、本官,是有品秩的,为从三品。卫尉卿是中央九寺之一的卫尉寺长官,充,谓以本官兼任他职。节度使为使职差遣,无品秩。上文说过,节度使都兼任驻地州郡的长官,朔方节度使驻地在灵武,故郭子仪兼任灵武郡太守。
                          从表面看,郭子仪是以卫尉卿的身份,充任朔方节度使,实际上,朔方节度使的职务为重,是他的主要职权。下文提到的,郭子仪掌控兵权的同时,另担任有品秩的职务,都类此。
                          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因郭子仪率朔方军屡破安禄山叛军,加官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从三品。御史台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过失。


                          14楼2017-12-11 19:36
                          回复
                            安禄山叛军在占领东都洛阳后,又攻破潼关(在今陕西),威胁西京长安(今陕西西安),唐玄宗及太子一行从长安出逃。玄宗逃至成都,太子至灵武即位,为唐肃宗。肃宗令正在河北作战的郭子仪率军返回灵武。至德元载(756)八月,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任朔方节度使。
                            “兵部尚书”为中央六部之一的兵部长官,正三品。兵部主管武选、地图、车马、甲械方面的事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衔。唐初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为宰相职,后因官品太高,不轻易授人,往往让一些官员以其它职务行使宰相职权,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衔。
                            至德二载(757)四月,唐肃宗为了收复叛军占领下的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对郭子仪委以重任,加任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司空,与太尉、司徒并称“三公”,正一品,无实际职掌,只用以赠官。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常以皇子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有战则设,兵罢则省。郭子仪这次任副元帅即为征讨安禄山,元帅为唐肃宗长子、广平王李俶,就是后来的唐代宗。


                            15楼2017-12-11 19:38
                            回复
                              2025-05-29 17:00:21
                              广告
                              至德二载(757)五月,郭子仪与叛军在长安近郊作战,败于清渠。郭子仪自请贬官处罪,遂被免去“司空”一职,改任尚书左仆射,其它职务不变。尚书省有左右仆射各一人,为尚书省副长官,从二品。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为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故尚书令不常置,以仆射主持尚书省工作,但如不加“同平章事”衔,不能算宰相。
                              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因郭子仪从叛军手中收复了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加官司徒,封代国公。司徒为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一,正一品,位略崇于司空。代国公为爵位名,国公是亲王、郡王之下的第三等爵位,从一品。
                              乾元元年(758)八月,郭子仪又进为中书令。中书令是中书省长官,正二品,为宰相职,佐天子掌大政,主管朝廷的册、制、敕、旨、谍等书的草制。
                              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相州失败后,以郭子仪为“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东京留守”。 东畿,又称东都畿,即东都洛阳及其附近地区;山南东道,为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地区;河南,这里指今河南东部一带;行营:唐在安史之乱后,往往调集数道军队,设帅统领,集中作战,叫做行营,这里的行营元帅是东畿、山南东道、河南三个节度使军队的总指挥;留守,皇帝不在京城长安时,指定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从事,称京城留守,其陪都东都洛阳常设留守。
                              乾元二年(759)七月,由于宦官鱼朝恩的挑拨,唐肃宗解除了郭子仪的全部军权,任李光弼为朔方节度使及副元帅,将郭子仪召回长安。


                              16楼2017-12-11 1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