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沔(?-846年),字子汪,徐州彭城人。
父刘廷珍,以战功官左骁卫大将军、东阳郡王。刘沔最早是许州牙将,少事李光颜为帐中亲将。元和末,光颜讨吴元济,常用刘沔为前锋。后随振武节度使范希朝回朝,授勋神策军将军。授振武节度使。会昌二年(842年)三月,代苻澈为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1]。会昌三年(843年),回鹘大饥,奴隶主乌介特勒入寇云朔(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境),刘沔与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张仲武招抚,时两人不协。刘沔与天德行营副司石雄在杀胡山击败乌介,乌介可汗夜遁,迎得太和公主至云州,回鹘从此衰败。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节度使刘稹叛唐,刘沔领兵与之恶战,史称昂车关之战。会昌四年(844年)二月二十五日以义成节度使镇河阳[2],会昌五年(845年),李德裕出镇,罢为太子太保,十二月石雄代任[3]。会昌六年(846年)卒。柳公权书《刘沔碑》。
父刘廷珍,以战功官左骁卫大将军、东阳郡王。刘沔最早是许州牙将,少事李光颜为帐中亲将。元和末,光颜讨吴元济,常用刘沔为前锋。后随振武节度使范希朝回朝,授勋神策军将军。授振武节度使。会昌二年(842年)三月,代苻澈为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节度使[1]。会昌三年(843年),回鹘大饥,奴隶主乌介特勒入寇云朔(今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境),刘沔与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张仲武招抚,时两人不协。刘沔与天德行营副司石雄在杀胡山击败乌介,乌介可汗夜遁,迎得太和公主至云州,回鹘从此衰败。
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节度使刘稹叛唐,刘沔领兵与之恶战,史称昂车关之战。会昌四年(844年)二月二十五日以义成节度使镇河阳[2],会昌五年(845年),李德裕出镇,罢为太子太保,十二月石雄代任[3]。会昌六年(846年)卒。柳公权书《刘沔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