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代恒星,即星族III恒星。第一代恒星是指可探测的第一代恒星:它是目前还未演化的(例如寿命≥14Gyr的恒星)、具有原初气体化学成分的、银河系中诞生的第一代恒星成员;或者零金属丰度的第一代恒星是指金属丰度[Fe/H]≤-6的恒星。第一代恒星,即星族III恒星。天文学家根据第一代恒星在宇宙早期形成的可能图像,提出了至少4种关于星族III恒星的定义。第一代恒星是指可探测的第一代恒星:它是目前还未演化的(例如寿命≥14Gyr的恒星)、具有原初气体化学成分的、银河系中诞生的第一代恒星成员;或者零金属丰度的第一代恒星是指金属丰度[Fe/H]≤-6的恒星。虽然我们还未找到我们所定义的第一代恒星,但对其探测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第一代恒星研究为星系的早期演化、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原始气体星云的演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另外通过对第一代恒星的分光和测光观测资料的分析,能提取出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信息,主要包括:
对银河系晕的金属丰度分布函数(MDF)的特性给出了限定条件,即MDF的下限是多少?
为测量第二代恒星的重金属元素丰度、原初Li丰度、早期银河系宇宙射线的辐射以及测量早期H型超新星爆发的元素产率和揭示其质量分布等提供直接的线索;
为产生r-过程和s-过程所需的天体物理场所提供证认;
为早期银河系混合过程的效率、第一代AGB恒星的核合成结果提供证据;
利用轻和重元素作为天文测定时间的标准,估算出银河系和宇宙年龄的最小极限;证明银河系中厚盘的存在及厚盘的金属丰度分布在低金属丰度具有延伸的特性;
提供测量银河系中晕和厚盘的速度椭球及它们随银河系中心距离的变化的工具;
为检验具有逆向旋转特性的高层银晕、银河系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与其较小的伴星系并合所产生的亚结构提供运动学上的限制等。
综上所述,第一代恒星被期望携带着研究星系演化时早期阶段中宇宙物理条件的信息。由于第一代恒星形成于没有碳和重元素的原初气体中,因此是最古老的亮物质。目前,这些活着的、尚未演化的星族III恒星,如果能被探测到,将是揭示星系化学和动力学演化的唯一证据。自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发现以来图,关于宇宙起源的热大爆炸理论被普遍接受冈。热大爆炸模型中的元素核合成计算表明,宇宙中原始物质由氢、氖、氦和极少量的锉元素组成。恒星光谱MK分类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所有恒星的化学成分与太阳的化学成分相同。然而,1951年Chambelian和Aller发现了HD19445和HD140283两颗星的化学成分与太阳不同,特别是它们的金属丰度[Fe/He}比太阳低很多。Buribdge等人的论文发表以后,恒星具有与太阳相同化学成分的观点被质疑。假设宇宙中除氢、氖、氦和锉之外的其它化学元素由超新星爆发产生,简单星系化学演化模型预言大约10%的低质量恒星的金属丰度是现在形成的恒星的金属丰度的1/10。然而,简单星系化学演化模型中预言了过多的的贫金属恒星,其比例与太阳邻近的观测结果相矛盾,这就是所谓的“G矮星问题”。原始气体星云演化产生与宇宙热大爆炸之后的物质有相同化学组成的第一代恒星是必然的。然而,目前仍没有直接的观测证据表明第一代恒星的存在。第一代恒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形成第一代恒星的初始质量函数是什么?这些仍是十分有争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