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1,417贴子:6,279,912

回复:让我们来了解宇宙中的天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耀星是指一种变星,它的亮度常有不可预测的巨大变化,有时在几分钟内的改变会大于几个星等以上,并持续几分钟到几小时后又慢慢复原,这种亮度变化的原因是来自于恒星表面色球层上大规模的耀斑爆发造成的,变化的光谱范围很宽,跨无线电波到x光。在太阳也能观测到这种耀斑,只是能量规模没有那么大。一类特殊变星。典型星是鲸鱼UV,故又称鲸鱼UV型星。主要特点是亮度有时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突然增加十分之几至几个星等,个别的可达10等,而亮度下降稍慢,经过几分钟至几十分钟才回复到正常状态。光学、射电和X射线联合观测表明:X射线耀亮的时间间隔最短,射电耀亮最长,耀亮开始时刻射电波段最早,X射线波段最迟。耀亮的频数与耀星的光度有关,光度越小耀亮越频繁。耀亮是年轻恒星所特有的现象,虽然与太阳耀斑有相似之处,但规模要大得多。


250楼2018-10-24 19:43
回复
    南河三B类型:白矮星视星等:10.7绝对星等:13.0光度:太阳的万分之五河南三B是一颗暗淡的白矮星,与河南三A的距离大约为16天文单位,相当于太阳到天王星的距离


    251楼2018-10-24 19:43
    回复
      有人吗?更新居然没人看


      256楼2018-12-04 20:15
      收起回复
        超超新星,质量为太阳质量8~25倍的恒星会因引力坍缩而最终发生超新星爆发,遗留下一颗中子星。研究表明,如果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它们则会以形成黑洞而终结其一生。这种形成黑洞的爆发是宇宙中规模最大的超新星爆发,叫做“超超新星”(hypernova)。极超新星的能量极大,可瞬间摧毁生命,恒星也会受到破坏。恒星内部形成黑洞,导致恒星毁灭关于这种极超新星,如今还有不少不清楚的地方,仍在继续研究之中。极超新星是质量超过太阳质量25倍的恒星所发生的一种超新星爆发,其亮度是质量为太阳质量8~25倍的恒星的超新星爆发的10倍。能量质量超过太阳质量25倍的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的一种情形。它们的亮度比普通超新星还要大,为后者的10倍。理论研究预言,极超新星会发出强烈γ射线,即产生“γ射线暴”。10光年内生命可无一幸免,据研究,地球生物以前可能因为极超新星的伽马射线暴造成大量灭绝。理论研究表明,质量超过太阳质量25倍的恒星在发生引力坍缩时,其内部会形成黑洞。如果这种黑洞作高速旋转,被吸入的恒星物质会形成圆盘,喷出强大的喷流,冲破恒星,称为大爆发。


        257楼2018-12-04 20:18
        回复
          暗超新星,指的是在恒星内部形成的黑洞只缓慢的旋转,这是,恒星内部虽然也会喷出微弱的喷流,但恒星物质几乎全部被吸入黑洞。这种爆发称为“暗超新星”(faint supernova)。根据理论分析,质量为太阳质量140~300倍的恒星很不稳定,最后会发生爆发,什么也不会留下。不过,迄今尚未观测到过这样的恒星。


          258楼2018-12-04 20:19
          回复
            碳星是大气层内的碳比氧多,类似红巨星 (偶尔是红矮星) 的晚期星。这两种元素在恒星大气的上层结合,形成一氧化碳,消耗掉大气中所有的氧,只留下自由的碳原子和其他的碳结合,使得恒星充满了像"煤灰"的大气层, 而观测人员看见的则是醒目的红色。通常碳星是一些温度只有2500-3500K的红巨星,但碳星并不是仅仅只有红色恒星组成,一些AGB后期逐渐向蓝色端演化的恒星也可以是碳星,比如北冕座R,这个恒星的表面温度就达约6500K.碳星目前的质量不高,但这是由于碳星通过恒星风损失了大量物质的关系。碳星的前身星通常是比太阳重数倍的中大型恒星。碳星已经演化到了恒星的末期阶段,经过了这个阶段它将逐渐抛出自己的全部壳层,向着白矮星演化。在光谱上,这类恒星 [1] 的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早在1860年就被安吉洛·西奇在早期的天文分光学上标示出来。在一般的恒星 (像太阳的恒星) ,大气中的氧含量都比碳多。著名的碳星有猎犬座Y和天兔座R(欣德的红星)。


            259楼2018-12-04 20:24
            回复
              人马座A*(Sagittarius A*,简写为Sgr A*)是位于银心一个非常光亮及致密的无线电波源,大约每11分钟自转一圈,属于人马座A的一部分,位于人马座A西星的中心位置。人马座A*很有可能是离我们最近的超重黑洞的所在,因此也被认为是研究黑洞物理的最佳目标。多个研究队都尝试利用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以无线电频谱拍摄人马座A*的成像。以现今最高解像的量度(即波长1.3毫米),人马座A*约有37微角分的大小。按距离26000光年来计算,人马座A*的直径为4400万公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为1亿5千万公里;而水星最接近太阳的距离则为4600万公里。若人马座A*正正座落在黑洞的中央,其大小会因重力透镜效应而被放大。根据广义相对论,若以4百万太阳质量的黑洞来比较,人马座A*的可观测大小最少也是该黑洞史瓦西半径的5.2倍。但是4百万太阳质量的黑洞约有52微角分,以人马座A*的37微角分来看,其大小明显大了很多,所以相信人马座A*的放射源并非在洞的中心,而是在周边接近事件视界的光亮点,有可能是在吸积盤或由吸积盤喷出的相对论性喷流。人马座A*的质量估计为431 ± 38万、或410 ± 60万太阳质量。设这些质量被限制在4400万公里直径的球体内,其密度将会比以往估计的高出10倍。尽管可能有其他理论能解释这种质量及大小,但人马座A*萎缩成一个超重黑洞的时间应比银河系的寿命短。现时所见的并非黑洞本身,但观测纪录显示应有一个黑洞位於人马座A*附近。所探测到的无线电波及红外线能量,乃是从掉入黑洞时被加热至几百万度的气体及尘埃 所发出。黑洞本身相信只会发出霍金辐射。


              260楼2018-12-04 20:28
              收起回复
                行星状星云实质上是一些垂死的恒星抛出的尘埃和气体壳,直径一般在一光年左右。由质量小于太阳十倍的恒星在其演化的末期,其核心的氢燃料耗尽后,不断向外抛射的物质构成。行星状星云是指外形呈圆盘状或环状的并且带有暗弱延伸视面的星云,属于发射星云的一种。在望远镜中看去,它具有像天王星和海王星那样略带绿色而有明晰边缘的圆面。 行星状星云呈圆形、扁圆形或环形,有些与大行星很相像,因而得名。1777年,威廉·赫歇尔发现这类天体后,称它们为行星状星云。用大望远镜观察显示出行星状星云有纤维、斑点、气流和小弧等复杂结构。它们主要分布在银道面附近,受到星际消光的影响,大量的行星状星云被暗星云遮蔽而难以观测,其中央部分有一个很小的核心,是温度很高的中心星。行星状星云的气壳在膨胀,速度为每秒10公里到50公里。其化学组成和恒星差不多,质量一般在0.1到1个太阳质量之间,密度在每立方厘米100到10,000个原子[离子]之间,温度为6000K到10,000K,中心星的温度高达30,000K以上。星云吸收它发出的强紫外辐射通行星状星云过级联跃迁过程转化为可见光.据估计,行星状星云的寿命平均约为30,000年左右。这类星云出现,象征着恒星已到晚年。在银河系存在期间[大约10--100亿年],将近有10亿到100亿个恒星,经历过行星状星云阶段。因此,这种天体很可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天体。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很可能都要经过行星状星云而后才"死亡"。根据太阳附近的分布密度(约每千立方秒差距三十到五十个)估计,整个银河系中应该有四五万个,观测到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类星云与弥漫星云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它们是如太阳差不多质量的恒星演化到晚期,核反应停止后,走向死亡时的产物。这类星云的体积在膨胀之中,最后气体逐渐扩散消失于星际空间,仅留下一个中央白矮星。在行星状星云的中央,都有一颗高温恒星,称为行星状星云的中央星。这是正在演化成白矮星的恒星。著名的行星状星云有天琴座环状星云等。河外星系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行星状星云,如仙女座星系中就已发现300多个行星状星云;大麦哲伦星系中发现400多个行星状星云;小麦哲伦星系中发现200多个行星状星云。


                262楼2018-12-13 20:19
                回复
                  开普勒-16b是由美国宇航局开普勒探测器观测到一颗巨大行星环绕一对恒星,这一颗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这意味着它将像塔图因行星一样,天空中出现两颗太阳。这颗行星被命名为Kepler-16(AB)-b,从它的卫星角度观测这颗行星前方有两颗恒星,它环绕着两颗恒星运行,定期有规律地出现光线昏暗。当两颗恒星彼此环绕时,也出现被遮挡形成的日食现象。总之,通过开普勒探测器的观测可使科学家精确地计算出这三颗星体的质量、半径和运行轨迹。这颗奇特行星环绕两颗恒星运行一周大约229个地球日,Kepler-16A和Kepler-16B恒星的质量分别为太阳的69%和20%。这两颗恒星彼此距离很近,平均仅为地日距离的五分之一,这比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更近。两颗开普勒恒星彼此环绕一周的时间大约41个地球日。环绕两颗恒星运行的行星叫做“环双星行星(circumbinary planets)”,两颗恒星在空间运行轨道环绕的一点叫做“多体质心(barycenter)”,研究人员在多体质心位置发现它们的轨道出现轻微变化,表明行星的存在导致两颗恒星出现潮汐效应。Kepler-16(AB)-b行星是科学家探测到直接出现在恒星前方的第一颗行星,可短暂时昏暗恒星的光线。由于这颗行星与两颗恒星几乎同处于一个平面,研究人员认为它们形成于同一个灰尘气体盘。


                  263楼2018-12-13 20:23
                  回复
                    巨蟹座55e是一颗环绕着巨蟹座55A的太阳系外行星,大小是海王星的51%,直径达2.55万公里,质量和密度分别是地球的8.63倍和2倍,是至2012年为止发现的密度最大的固态行星,表面温度接近2700摄氏度。距离地球距离相当近,为40.2±0.4光年。 2016年2月,欧洲太空总署发布巨蟹座55e图片。根据从NASA斯皮策红外望远镜的对该行星两年期观测数据显示,两年中该行星温度变化幅度就达3倍之多,表面温度从1000摄氏度变为2700摄氏度,变化相当之快。


                    264楼2018-12-13 20:27
                    回复
                      伽玛射线暴 (Gamma Ray Burst, 缩写GRB),又称伽玛暴,是来自天空中某一方向的伽玛射线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强,随后又迅速减弱的现象,持续时间在0.1-1000秒,辐射主要集中在0.1-100 MeV的能段。伽玛暴发现于1967年,数十年来,人们对其本质了解得还不很清楚,但基本可以确定是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恒星级天体中的爆发过程。伽玛暴是目前天文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曾在1997年和1999年两度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列。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发生的最剧烈的爆炸,理论上是巨大恒星在燃料耗尽时塌缩爆炸或者两颗邻近的致密星体(黑洞或中子星)合并而产生的。伽马射线暴短至千分之一秒,长则数小时,会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如果与太阳相比,它在几分钟内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万亿年太阳光的总和,其发射的单个光子能量通常是典型太阳光的几十万倍。 大部分外星生命已经被它扫死了编辑物理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强大的伽玛射线暴能够杀死一定范围的宇宙生命,更致命的是伽玛射线暴还有定期发生的规律,这对宇宙生命而言是个不利的消息,因为这一情况可以阻止宇宙生命进化成高级物种。最新的评估认为,伽玛射线暴可能清除了大约90%的星系空间,银河系内也受到伽玛射线暴的冲击,地球生命在未来可能也将面临类似的命运。伽玛射线暴来自恒星进入生命末年时的爆发,强大的辐射可破坏DNA,并导致行星失去大气层。科学家还发现,伽玛射线暴在过去5亿年左右袭击过地球,导致大量的生命灭绝,这个解释或许能够说明为什么我们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其他宇宙生命,科学家根据巡天观测的结果也发现伽玛射线暴可能让许多星系毫无生机。地球在过去的岁月中也受到伽玛射线暴的“洗礼”,但地球生命却顽强生存下来,这一情况也会宇宙中其他天体上出现,这意味着其他天体上的生命可能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在过去的5亿年左右,银河系内的伽玛射线暴事件让银河系大部分地区都无法生存,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物理学家Tsvi Piran称我们发现致命的伽玛射线暴在银河系内出现得非常频繁,地球周围也可能出现伽玛射线暴,但是银河系中央附近的伽玛射线暴要更强大一些,位于银河系边缘地带出现伽玛射线暴的概率会低于50%。从距离上看,距离银河系中央大约3.2万光年之外宇宙生命生存下来的概率会更大一些。从星系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生命适合在大型星系的边缘生存,这里的空间环境是最安全的,因此偌大的星系其实只有边缘附近适合生存,此类空间占星系的10%左右。根据空间望远镜的观测结果,宇宙中伽玛射线暴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而且方向是随机的,如果某个拥有生命的行星不幸处于伽玛射线暴的释放路径上,那么这颗天体上的生命将遭遇灭顶之灾,科学家认为这样的事件发生概率为1千万分之一。


                      265楼2018-12-13 20:29
                      回复
                        通过计算机模拟,生物学家们构想了一些从理论上可以在“奥里里亚”上生存的外星生物——它们包括像巨大植物般的动物“刺激扇”(Stinger Fans)、长颈鹿般的掠食者“大胃猪”(gulphogs)以及可以消融肉食的蝌蚪状生物“歇里底里”(hysteri-a)。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特别节目《外星生物》中,美国NASA、SETI协会和英国天文学界、生物学界的科学家们用计算机模拟出了两个可能在银河系中存在,并可能孕育着生命的外星天体——在科学家的实验中,他们先用可以预言地球气候的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一颗围绕红矮星运转的天外行星上的气候。科学家们对红矮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大胆推测这个红矮星就相当于我们的太阳,它的存在条件有可能在其行星上孕育生命体。科学家们正是基于此建立一个模拟实验,推测外星体的气候及存在的生命体状。让科学家们震惊的是,模拟结果显示,这样的行星如同“第二地球”,上面完全有条件孕育外星生命!基于最近的科学研究和太空观测,科学家将模拟实验中的两颗星体分别命名为“奥里里亚”和“蓝月亮”。尽管人类至今没有在太阳系外发现外星生命存在的痕迹,但科学家相信,如果“外星生命”真的存在,那么就可能是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奥里里亚”和“蓝月亮”上的外星生物的模样。科学家相信,在由红矮星组成的恒星系统中,很可能存在着孕育生命的行星。在《外星生物》节目中,科学家先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了一颗围绕红矮星运转的虚拟行星——“奥里里亚 ”,它是最适合孕育生命的银河系行星的代表。英国剑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西蒙·康威·莫里斯说:“我们确信可以在银河系中发现和奥里里亚相似的行星,这只是时间问题。”在“奥里里亚 [1] ”行星上,没有季节、白天和黑夜,“奥里里亚”的一面永远面对着它的太阳——红矮星,而它的另一面则永远处于黑暗之中。黑暗的一面永远被冰层覆盖,而朝着红矮星的一面则有广阔的河流和洪水肆虐的平原,云彩和闪电、风暴主宰着天空。


                        266楼2018-12-13 20:32
                        回复

                          这个类星体的环境非常独特,周围的物质带上聚集了大量的“水”
                          (神秘的地球报道)据腾讯太空(罗辑/编译):水,这个东西已经被证明不是地球专有,自火星上发现液态水后,科学家进一步指出,宇宙中水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以各种形态出现。近日,来自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马特-布拉德福德声称,我们在类星体附近发现了“水”的信号。这个类星体的环境非常独特,周围的物质带上聚集了大量的“水”,再次证明水在整个宇宙中是无孔不入的,甚至在宇宙诞生之后不久就已经出现。
                          类星体背后的供能形式以黑洞为主,根据喷流的方向不同,我们可以观测到不同类型的类星体。因为类星体非常“明亮”,看上去像是恒星,因此被称为类星体,但其背后却是恐怖的黑洞。科学家发现遥远的类星体附近物质带居然出现了“水”,其含量非常大,是个名副其实的“水库”。需要指出的是,宇宙观测其实没有实时动态而言,我们看到的都是过去图像,所有事件都是发生过的,越是遥远的天体事件距离我们越久远。
                          如果一颗超新星在6000年前爆发,该事件距离我们在数亿光年以上,那么这颗超新星爆发的光信号仍然没有抵达地球,我们只能预测它即将爆发,而事实上那儿已经发生了超新星爆发。这颗神奇的类星体所发生的事件位于宇宙时间轴120亿年前,当时的宇宙还非常年轻,仅仅16亿岁左右。这个发现表明,水在宇宙诞生后不久就已经出现,是宇宙常见物质之一。
                          目前美国宇航局已经发现太阳系遍布各种水形态,火星上有季节性液态水,土星的卫星也有,比如土卫二,可能会从表面的某个缝隙喷射而出。问题是我们还无法获得真实的土卫二喷流样本,这是未来深空任务的潜在目标之一。科学家认为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太阳系水资源可为未来的深空任务做准备,比如小行星水资源利用、矿物利用等都可以就地取材,进行行星际殖民的人类应当拜托对地球资源补给的依赖。


                          267楼2018-12-13 20:34
                          回复
                            APM 08279+5255的类星体,这颗类星体距离地球有120亿光年,其独特之处在于其水含量至少是地球上所有海洋水量总和的140万亿倍。这颗类星体内含有一个质量为太阳200亿倍的黑洞,在吞吃了大量宇宙尘埃和气体之后,其内含的能量已经达到太阳的数千万亿倍。黑洞的周围则围绕着大量水蒸汽,被水蒸汽覆盖区域的幅度达到了数百光年。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Matt Bradford表示:“这颗类星体周围的环境显得非常独特,它产生了如此大数量的水。这次的观测结果再次证实了一个事实,即水在宇宙中是无处不在的--即使在宇宙形成的早期。”之所以说是在宇宙形成的早期,是因为这个类星体距离地球有120亿光年,也就是说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图像其实是发生在120亿年前的情况,而当时的宇宙年龄则只有16亿岁。


                            268楼2018-12-13 20:35
                            回复
                              耀变体blazar 。类星体中具有高能量和变化特征的一类,被认为在朝着地球的方向上具有物质喷流,导致呈现比其它类星体更为高能的特征。 耀变体是一种密度极高的高变能量源,被假定为是处于寄主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耀变体是目前已观测到的宇宙中最剧烈的天体活动现象之一,并已成为星系天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典型的耀变体——S5 0014 + 81黑洞耀变体是众多活跃星系中的一种,也被称为活跃星系核(AGN)。不过,被称为耀变体的星体并非都完全相同,其仍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高变类星体,也被称为光学剧变类星体(为类星体中的一类);第二种为蝎虎座BL型天体。另外还有少量耀变体可能属于“过渡耀变体”类型,即兼具光学剧变类星体和蝎虎座BL型天体的某些特征。耀变体(blazar)这个词由天文学家埃德·施皮格尔于1978年创造,用以指称上述两类天体的集合。耀变体是一种相对论性喷流(在大概方向上)指向地球的活跃星系核。因此,对其进行观测的我们通常处于喷流的“下游”。这也说明了这两种耀变体的高变性和高密度的特征。许多耀变体甚至在喷流的数个秒差距内出现超光速运动现象,这可能是由相对论性冲击波造成的。此外,如引力透镜效应等替代模型则可解释少量与耀变体一般特征不符的观测结果。


                              269楼2018-12-13 20: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