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吧 关注:1,687贴子:8,437
  • 252回复贴,共1

宋朝理学的科技丰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科技发明最多的帝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对世界科学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
.
这都是理学的丰功伟绩!
.
略证:科学思潮决定科学盛衰。文艺复兴思潮形成为近代自然科学,而新文化思潮则令我国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人类事业的贡献几乎为0。自夏朝以来,中国从来没得过0分。
.
理学的科学成就:
.
1、周敦颐《太极图》述原子结构及微观粒子生成论(这启发了物理学家玻尔发现原子结构)。
.
2、对“理气”的推崇大大激发了世人探索自然的热情。不但无极、八卦、阴阳、五行等上古物理学定理被整理并广泛应用,还涌现出许多新的物理学名著,如沈括《梦溪笔谈》、苏颂《浑天仪象法要》、郑樵《昆虫草木略》等名著。
.
3、宋代是中国古代数学的最盛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颠峰。并涌现出贾宪、杨辉、秦九韶、李冶等很多数学名家及名著。公元1084年,北宋政府秘书省印刷出版了《算经十书》。
.
4、大量的实验建立完备的古代化学,这使得造纸、陶瓷、钢铁、勘探等近于工业生产。其中钢产量比英国工业革命时还多。
.
5、商业与科技息息相关。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宋朝商人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有类似于现代的银行,信用业。科技的兴盛带动商业的繁荣。有人估算,北宋时期的GDP产值约占世界的50%。这些事实说明了儒学与近现代的商业理论是相通的。
.
6、与科技相适应,理学家还试用了白话文。以《近思录》、《朱子语类》为主的白话文波及全国,并形成了宋元戏曲和明小说的文学盛世。而新文化的白话文运动则令中国文学100 年不能走出国门,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颓废。
.
理学带来了古代辉煌,而新儒学励精图治,必将带来未来辉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27 21:40回复
    中国古代没有哲学。
    儒家更没有浅陋哲学。
    惟不受哲学所缚,才能有正常的思维,才能有正常的科研,才能学有所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27 21:41
    回复
      我研究孔孟之道相对多一点,研究理学相对较少。希望理学老师们传授一些理学学说给我,或指点我读什么书也可以(能了解理学主体学说的),非常感谢!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1-27 21:58
      收起回复
        朱子读书法,强烈推荐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1-27 23:08
        收起回复
          科学和理学是两码事,哥们,你不能把科学的功劳算在理学的头上。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7-11-28 08:09
          收起回复
            话说,科学的飞速发展,是在北宋。《梦溪笔谈》便是最好的证据。那时候可没有理学。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7-11-28 08:12
            收起回复
              民科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11-19 11:32
              收起回复
                自《论语》问世至今的两千六百多年来,注家蜂起,各种笺注,数不胜数。千古以来,这些注释本的面孔相似,均沿袭汉唐旧制,或训诂辞章、或依文解义,使得《论语》的精髓、孔子学说的核心,被谬解了、证伪了。如唐代韩愈、李翱等,其所谓“冲破‘疏不破注’的解经戒律,大胆指斥前儒在《论语》字词训诂、文意解读方面的失察之处。主张越汉儒而直承孔孟,舍汉魏旧注而直究经文本义。”于是,竟然把《论语》的精髓、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直究为“博爱之谓仁”,韩愈如此的“直承孔孟”,却成为千古以来,诠释孔子义理且影响最大最久的谬解之一。所以,南怀瑾称“这是韩愈的思想,不是孔子的思想。”
                到宋儒时,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孔孟真正的思想“几千年来,有些是后人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南怀瑾先生语)。因此,朱熹的《论语集注》虽也杂揉汉、唐众说,保存大量汉人的旧注,但亦有很多朱熹本人的“己意”,已经不是章句原意了。所以南先生说“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比如,本文开始讲的〈学而〉篇的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是见习的“习”。这句话的本意是学习以后要去不断的实践它,学以致用不是件很开心的事吗?看孔子多开放,他不提倡死读书,啃书本。可朱熹却将他解释成学了要去温习它,完全变了意思。还有,将“贤贤易色”的“色”解作“好色”“女色”。仅从以上数例,可见从汉唐到宋明理学,其篡改有多深,因此国人长期读这样的译注不能知晓真正的儒家学说,都学了宋儒的假儒学假道学了。


                9楼2019-11-01 08:23
                收起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1-18 07:4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1-18 20:1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0-01-18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