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 列子》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晋国有很多的盗贼,晋侯为这件事而苦恼。恰好他们国家有一个叫郄雍的人,他可以通过观察人的神情来辨别这个人是不是强盗。晋侯听了很高兴,就把他请来让他指认盗贼。郄雍指认了千百个盗贼,没有错过一次。晋侯就非常地喜悦,他说:“我得到了这样一个人,还用那些能够侦破案件的人干什么呢?用这个人就足够把这些盗贼治理好了。”赵文子听了之后就很担忧地说:“大王啊,你用这一个人来指证盗贼,不但不能够尽除盗贼,反而这个人下场也不会很好,他必死无疑!”晋侯没有当回事。
过了不久,这些盗贼就在一起商量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走投无路,都是因为郄雍。”于是,他们聚集起来,偷盗了郄雍的财物,把郄雍杀死了。晋侯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地惊惧,他赶紧把赵文子找来商量,说:“果不其然,郄雍被盗贼害死了。那我还有什么办法能捕获这些盗贼呢?”赵文子说:“周朝有一句谚语:‘能够看得清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利的,能够洞察隐匿之情的人是有灾殃的。’你现在要想去除这些盗贼,不如举荐那些贤良之人来办理朝政,兴起教化之风。人们都有了廉耻之心,谁还要去做盗贼呢?”晋侯听了他的话,觉得很难得,于是真的就让隋会这个人来兴办教育,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这个故事也是告诉我们,单单用执法之吏治民,国家是很难治理好的,根本的还是要培养起人的廉耻之心。
“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所以古代的圣王都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事,在国都设立太学,在乡镇设立庠序(乡间的学校),都是宣扬伦理道德的教育。教化明确了,道德的风俗形成了,天下曾经出现了没有一个人的牢狱。像历史上的“成康盛世”,周成王的时候,四十年监狱里没有一个犯人,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治理效果。
在《史记》上也阐述了这样的道理。它说,汉朝兴起之后,把秦朝的那些严刑苛法都给去除了。“破觚而为圆”,“觚”就是棱角的意思,去除了严刑苛法而力求婉转。“斫雕而为朴”,把那些繁文缛节都给废除了,力求质朴。“网漏于吞舟之鱼”,法网很疏忽,能够把那些吞舟之鱼都给漏掉。这告诉我们,当时的法制不是很健全,法网是很粗疏的。但是,因为他们兴起了道德的教化,以致“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他们的吏治、官员的道德是蒸蒸日上的,没有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黎民百姓治理得很好,过着和美、安乐的生活。
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的治理在于道德的教化,而不在于法律的严苛。即使法制不是很健全,只要人们重视道德的教化,国家仍然能够保持和美的风俗。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现在的问题是法制不健全,也没有注重道德的教化,没有把那些好人提拔到领导的位置上,也没有从小培养起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所以才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论语》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你没有事先给以人们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不知道做人的本分,不知道自己做人要孝敬父母,不知道要廉洁奉公,一旦他贪污受贿、腐败堕落,就进行刑罚的处罚,这叫做“虐政”。
为什么古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礼义的防范?因为如果忽视道德教育,只是专注于制度建设,会有三个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
第一,难以防患于未然。
《汉书·贾谊传》上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伦理道德的教育,礼义的教化可以防患于未然,而法律的制裁则是给予事后的惩罚和补救。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医生,他都是教人养生之道,防病于未然。
扁鹊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有一次魏文侯把他请来了,问道,你们三兄弟都是医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魏文侯这样一问,扁鹊就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给人讲养生之道,按着自然节律饮食起居,这样是最健康的,结果这个人基本上不得病。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在一个人的病有小小的征兆时就对症治疗,那么这一个人他也得不了什么大病。但是我大哥的名声出不了这个病人的家庭,我二哥的名声出不了病人所居住的这一条街。
我的医术是三个兄弟之中最差的,但是我的名声却最高,传遍了整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钳开他的血脉,给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再给他针灸等等。结果三下五除二把他从死亡线上给拽回来了,大家一看,都高兴得不得了,佩服得不得了,说这个人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所以虽然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最高。
我们从这里体会到了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让这个人根本就不得病。而中国式管理也类似于中医,它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让人根本就不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第二,如果我们仅仅重视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就会导致“民免而无耻”的结果。
在《论语》中记载孔老夫子说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法律制度,用这个政令来指导人们,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结果是人们因为惧怕处罚而不敢去做坏事,而不是不想做坏事。因为没有“道之以德,”人们没有羞耻心,一旦有制度和法律的漏洞,就会不择手段地为所欲为。
那我们看到了,在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的反社会行为,什么是反社会行为呢?英文为Anti-social behaviour,就是让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青少年以强凌弱等等。这些青少年的年龄还很小,达不到法律制裁的标准,但是这些现象非常普遍,已经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看他们的电视台报道英国议会多次开会,就是想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但是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一个结果。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忽视了宗教教育的作用。在西方历史上,西方的文化是宗教文化,但是现代社会很多人认为宗教是迷信,青年人也不再相信宗教了,而它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行安排的。
那么,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就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群书治要·盐铁论》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法律确实能够给人制裁,给人处以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廉洁的节操;法律也可以把人处死,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
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上对这一句话说得更加具体:“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像孔子、曾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律也可以把偷盗的人给予处分,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孔老夫子的徒弟有三千多人,七十二个贤人。每一个人都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只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而忽视道德教育,还会出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
那就是我们的法令条款一天比一天更严密、更具体、更多,但是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位外国女士,她站起身来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你们中国人千万千万不要盲目地向外国学习,不要向我们西方人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西方国家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理想、那样美好,恰恰相反,还出现了你们几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情形。”
什么情形呢?很难得,一个外国人,她引用了老子的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你看我们通过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只要这个人一犯罪,我们就可以把他关进监狱,但是问题因此就得到解决了吗?完全没有解决,人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学到了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放回到社会,对社会危害就更大了。
所以西方社会出现了监狱犯人人满为患、政府警察短缺的现状。因为监狱犯人太多了,不得不拿着纳税者的钱去建设更多的监狱。所以有人说如果我们不把人教好,不把道德教育重视起来,我们就需要拿着越来越多的钱去建设监狱。政府、警察连这些大的刑事案件都应接不暇,对于小的民事纠纷,就更没有人去过问了,所以以警察短缺为忧。这些都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晋国有很多的盗贼,晋侯为这件事而苦恼。恰好他们国家有一个叫郄雍的人,他可以通过观察人的神情来辨别这个人是不是强盗。晋侯听了很高兴,就把他请来让他指认盗贼。郄雍指认了千百个盗贼,没有错过一次。晋侯就非常地喜悦,他说:“我得到了这样一个人,还用那些能够侦破案件的人干什么呢?用这个人就足够把这些盗贼治理好了。”赵文子听了之后就很担忧地说:“大王啊,你用这一个人来指证盗贼,不但不能够尽除盗贼,反而这个人下场也不会很好,他必死无疑!”晋侯没有当回事。
过了不久,这些盗贼就在一起商量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走投无路,都是因为郄雍。”于是,他们聚集起来,偷盗了郄雍的财物,把郄雍杀死了。晋侯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地惊惧,他赶紧把赵文子找来商量,说:“果不其然,郄雍被盗贼害死了。那我还有什么办法能捕获这些盗贼呢?”赵文子说:“周朝有一句谚语:‘能够看得清深渊里的鱼的人是不吉利的,能够洞察隐匿之情的人是有灾殃的。’你现在要想去除这些盗贼,不如举荐那些贤良之人来办理朝政,兴起教化之风。人们都有了廉耻之心,谁还要去做盗贼呢?”晋侯听了他的话,觉得很难得,于是真的就让隋会这个人来兴办教育,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家得到很好的治理。
这个故事也是告诉我们,单单用执法之吏治民,国家是很难治理好的,根本的还是要培养起人的廉耻之心。
“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天下尝无一人之狱矣。”所以古代的圣王都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事,在国都设立太学,在乡镇设立庠序(乡间的学校),都是宣扬伦理道德的教育。教化明确了,道德的风俗形成了,天下曾经出现了没有一个人的牢狱。像历史上的“成康盛世”,周成王的时候,四十年监狱里没有一个犯人,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治理效果。
在《史记》上也阐述了这样的道理。它说,汉朝兴起之后,把秦朝的那些严刑苛法都给去除了。“破觚而为圆”,“觚”就是棱角的意思,去除了严刑苛法而力求婉转。“斫雕而为朴”,把那些繁文缛节都给废除了,力求质朴。“网漏于吞舟之鱼”,法网很疏忽,能够把那些吞舟之鱼都给漏掉。这告诉我们,当时的法制不是很健全,法网是很粗疏的。但是,因为他们兴起了道德的教化,以致“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他们的吏治、官员的道德是蒸蒸日上的,没有作奸犯科的事情发生,黎民百姓治理得很好,过着和美、安乐的生活。
这一段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的治理在于道德的教化,而不在于法律的严苛。即使法制不是很健全,只要人们重视道德的教化,国家仍然能够保持和美的风俗。那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现在的问题是法制不健全,也没有注重道德的教化,没有把那些好人提拔到领导的位置上,也没有从小培养起人们的伦理道德意识,所以才出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论语》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如果你没有事先给以人们伦理道德的教育,他不知道做人的本分,不知道自己做人要孝敬父母,不知道要廉洁奉公,一旦他贪污受贿、腐败堕落,就进行刑罚的处罚,这叫做“虐政”。
为什么古人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礼义的防范?因为如果忽视道德教育,只是专注于制度建设,会有三个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
第一,难以防患于未然。
《汉书·贾谊传》上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伦理道德的教育,礼义的教化可以防患于未然,而法律的制裁则是给予事后的惩罚和补救。
中国人有一句话说“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医生,他都是教人养生之道,防病于未然。
扁鹊有两个哥哥也是医生,有一次魏文侯把他请来了,问道,你们三兄弟都是医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魏文侯这样一问,扁鹊就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给人讲养生之道,按着自然节律饮食起居,这样是最健康的,结果这个人基本上不得病。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在一个人的病有小小的征兆时就对症治疗,那么这一个人他也得不了什么大病。但是我大哥的名声出不了这个病人的家庭,我二哥的名声出不了病人所居住的这一条街。
我的医术是三个兄弟之中最差的,但是我的名声却最高,传遍了整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我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钳开他的血脉,给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汤药,再给他针灸等等。结果三下五除二把他从死亡线上给拽回来了,大家一看,都高兴得不得了,佩服得不得了,说这个人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所以虽然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最高。
我们从这里体会到了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让这个人根本就不得病。而中国式管理也类似于中医,它是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让人根本就不去贪污受贿,违法乱纪。
第二,如果我们仅仅重视了法律监督机制的健全,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就会导致“民免而无耻”的结果。
在《论语》中记载孔老夫子说的话:“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我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法律制度,用这个政令来指导人们,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结果是人们因为惧怕处罚而不敢去做坏事,而不是不想做坏事。因为没有“道之以德,”人们没有羞耻心,一旦有制度和法律的漏洞,就会不择手段地为所欲为。
那我们看到了,在西方社会,出现了很多的反社会行为,什么是反社会行为呢?英文为Anti-social behaviour,就是让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青少年以强凌弱等等。这些青少年的年龄还很小,达不到法律制裁的标准,但是这些现象非常普遍,已经对社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看他们的电视台报道英国议会多次开会,就是想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但是讨论来讨论去,也没有一个结果。因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忽视了宗教教育的作用。在西方历史上,西方的文化是宗教文化,但是现代社会很多人认为宗教是迷信,青年人也不再相信宗教了,而它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维护公平正义为核心进行安排的。
那么,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就没有好的解决方法。
《群书治要·盐铁论》上有这样一句话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法律确实能够给人制裁,给人处以刑罚,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廉洁的节操;法律也可以把人处死,但是培养不出一个人仁慈博爱的道德情感。
在《群书治要·淮南子》上对这一句话说得更加具体:“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法律确实可以把不孝的人杀掉,但是培养不出像孔子、曾子那样高尚的德行;法律也可以把偷盗的人给予处分,但是培养不出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的节操。
“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孔老夫子的徒弟有三千多人,七十二个贤人。每一个人都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表率,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教育所成就的。
第三个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只重视法律监督机制的完善而忽视道德教育,还会出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
那就是我们的法令条款一天比一天更严密、更具体、更多,但是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有一位外国女士,她站起身来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你们中国人千万千万不要盲目地向外国学习,不要向我们西方人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西方国家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理想、那样美好,恰恰相反,还出现了你们几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情形。”
什么情形呢?很难得,一个外国人,她引用了老子的话“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你看我们通过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只要这个人一犯罪,我们就可以把他关进监狱,但是问题因此就得到解决了吗?完全没有解决,人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学到了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放回到社会,对社会危害就更大了。
所以西方社会出现了监狱犯人人满为患、政府警察短缺的现状。因为监狱犯人太多了,不得不拿着纳税者的钱去建设更多的监狱。所以有人说如果我们不把人教好,不把道德教育重视起来,我们就需要拿着越来越多的钱去建设监狱。政府、警察连这些大的刑事案件都应接不暇,对于小的民事纠纷,就更没有人去过问了,所以以警察短缺为忧。这些都确实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