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出我2010年、2014年先后两次给汉中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关于“汉中应向着‘历史旅游文化名城’方向发展”的建议信时,内心五味杂陈。
但令我欣慰的是,我7年前的建议目前已在汉中当地得到了逐步实施,有的已取得可喜成效。虽然在时间上拖后了几年,多少有些遗憾,但庆幸于我的建议同后来中央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使得那些建议得以采纳和实施。在此,我只想说:我由衷为家乡300万人民感到高兴,预祝家乡汉中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汉中的环境越来越美!
——三木先生
2017年10月24日
附:2014年我第二次向市主要领导的建议
尊敬的**书记,
您好!
我是汉中勉县人,29年前参军离开家乡,从军22年副团转业,现落户浙江省金华市。在这里,我想对您谈点汉中发展的建议,请不要见怪。
其实,今天给您的这封建议信是我2010年7月在《汉中吧》里发的“一个省外游子给张会民书记的一封信”的修改稿,当时贴子发出后,虽然汉中网民反应强烈,点赞不少,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时任书记张会民和汉中有关部门的回应。时隔4年,今年回乡短住,再次燃起了内心冲动,再度郑重向汉中市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此建议。因为,这是事关汉中未来发展方向及市县几百万人民的幸福和未来,我不想放弃,也不应当沉默!这也许正是一个有话就想说出来的曾经的军人和汉中人的秉性吧!也期望汉中市主要领导能加以重视。
离开家乡近30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家乡汉中的变化和发展,但每次回家后给我的大多是失望——汉中发展太慢了!印像中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修通了“西汉高速”,去年又贯通了“十天高速”,“城市比过去摊大了、长高了......。”
其实就历史文化、战略地位、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来讲汉中绝对不会输给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记得著名学者余秋雨就曾说过:“汉中是汉族人的老家,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世界上也有公论,汉中有着“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最好气候”的头衔。
从地图上看,汉中位居祖国心脏地带,北依秦岭,南接巴山,那是何等的一个宝地啊!然而,由于受观念(当地人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交通(出入交通是汉中发展的瓶颈)、国防工业(对开放和招商引资有一定影响)的制约及省领导的偏见、当时当政者的短视,导致了汉中发展的畸形。记得二十多年前,当省里将汉中比作白菜梆子时,我就曾给当时的省领导写信阐述过我的观点“汉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发展重要性被严重低估、被偏见扼杀,省里对汉中索取的多,给予的少”!但遗憾的是我的建议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从汉中发展来讲,由于改革之初,各级政府急功近利且对汉中发展战略定位不准确、思路不清晰,使汉中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对比三十年前后汉中与其它条件相仿城市而言)。几十年过去了,看看这些年的发展,感觉是有病乱投医!好的企业没有招来,却招了些污染环境、入不付出的落后企业,比如: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以上企业现在已成为南方各地争相淘汰的重点对象)。这些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会给汉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但长远来看,它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了汉中的山川河流、偏离了适合汉中的发展方向,给汉中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每次回到家乡,当我看到祖辈赖以生存的环境竟被人为污染成这样,真是痛彻心肺!我在此预言:今天挣一元,明天将拿出十元、甚至百元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这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沉痛教训的!这些年虽然汉中党委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有的地方污染也得到了一定的扼制,但地区性、区域性环境污染情况仍在不断加重,照这样“发展”下去,不仅损害的是当代汉中人民的身心健康、破坏的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更有可能将“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最好气候”的头衔丢失!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那将是每一名汉中儿女的耻辱,是每一任汉中主要官员的罪过啊!我真心地希望家乡的各级地方官员认真反思、调整思路、重新筹划、再图兴汉!
汉中如何定位?很多年来,我个人一直认为应瞄准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方向来发展。因为,汉中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气候、秀美的山川、充足的水源、稀有的动植物、丰富的矿藏物产、名贵的中药材及各种特色小吃、众多历史文化古迹等等......。所有这些,都具备了发展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说:
在发展方向上,借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形势好转、企业转型升级的东风,下决心重新调整汉中的发展思路,一切围绕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城市”这条主线来发展,“稳住一产,缩减二产,扩大三产”,整合汉中历史文化、开发旅游生态资源、推广汉中特色产品、办珍稀动植物展馆、搞特色观光农业,逐步走出一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旅游及相关行业和产品来带动汉中发展的新路子。纠偏难,但再难也要纠正;要纠偏,早纠正比晚纠正好!
在战略规划上,首先,按照城镇、郊区、平原、山区的不同特点、优势进行重新进行规划、项目申报,争取中央和省里的资金支持,切实调整汉中的经济发展结构;其次,根据各县、乡(镇)实际,抓好特色发展,形成“一县(市)一特色,一乡(镇)一品牌”的发展模式,实现“山区、平原互补,城市、乡村互哺”的格局;再次,要完善交通网络,包括:再争取修建几条高速公路、扩建汉中机场、打通汉水航运,特别要加大城市和农村交通网络建设,真正做到县市有高速,村村有公路,切实解决出入汉中及汉中通往周边县市的交通瓶颈问题。
在文化宣传上,以传承和发展汉文化为主线,以提升汉中知名度,打造“汉族人老家”为着力点,通过《唱响汉中》活动,开展以原创歌曲竞赛、自编歌舞下乡、制做电视宣传片等多种形式,把汉中旅游城市这张金名片打出去,从而提升汉中知名度、加快外界对汉中的了解,至少纠正许多外地人心中”汉中人民住着窑洞,头戴白巾”的印象,并将具有汉中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及系列产品推向全国、全世界。
在工业发展上,当务之急的是采取关、停、改并举,首先,解决污染企业问题,对那些没污染又赚钱的企业要大力扶持,对那些既污染又赚钱的企业实行升级改造,对那些既污染又不赚钱的企业要下决心关掉或帮助其做好转型工作,逐步淘汰改造重污染企业;其次,将资金重点投向信息网络、高新科技、绿色能源、基础建设等行业;再次,要着重引进一批中草药材、蔬菜水果、肉类食品生加工等方面的企业进入汉中,以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众就业率。
在“三农”问题上,以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山区要着重在特色种、养殖上找出路,在种植上以汉中特产的药材、蔬菜、水果、菌菇、茶叶为主;在养殖上,以高山牛、羊、野猪、山鸡、娃娃鱼等为主。平原以发展蔬果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土菜馆、农业观光园、特色大米生产基地等为主,特别是娃娃鱼养殖已在汉中形成规模,预计有20%至30%的家庭涉及此行业,当前最关键的是争取政策支持,打开销售渠道,开发与娃娃鱼相关的药材、食品等加工项目。
在旅游开发上,发崛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素材,整合旅游相关资源,保护和修缮古文化遗址,规划旅游发展线路,提升现有旅游景区、景点品质,加大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管,加强旅游经济人、解说员、导游及与之产业相关人员的培养(从全国来看,景色品质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将汉中打造成为以旅游休闲为主的西部“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从而,拉动汉中的第三产业及房地产业,推动汉中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经融的全面发展,开启汉中人民发家致富的希望之门!只有这样,才能使汉中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才是适合汉中的发展的正确道路。
古人云:“君子,世清而出,世浊而隐”,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所采取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使我重树了信心,增添了勇气,激发了热情,于是才有了向市领导再次建言的动力。其实,这些年来,我分别向部队、当地政府、陕西省甚至国家提出过一些建议,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有的建议今天也都成为了现实,当然,大多建议的落地却是多年以后、甚至是十多年以后的事情,想想有时也不免有些伤感和无奈,我希望这次不要让我等的太久!
由于缺乏全面深入的走访和调查,建议不一定很成熟,言辞也不一定准确,但它表达了一个情系家乡发展、期待乡民富裕的汉中普通百姓的想法,希望汉中的“当家人”能加以重视,认真研究为盼!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此致
敬礼!
——一个心系家乡建设的汉中人
2014年12月
但令我欣慰的是,我7年前的建议目前已在汉中当地得到了逐步实施,有的已取得可喜成效。虽然在时间上拖后了几年,多少有些遗憾,但庆幸于我的建议同后来中央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使得那些建议得以采纳和实施。在此,我只想说:我由衷为家乡300万人民感到高兴,预祝家乡汉中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汉中的环境越来越美!
——三木先生
2017年10月24日
附:2014年我第二次向市主要领导的建议
尊敬的**书记,
您好!
我是汉中勉县人,29年前参军离开家乡,从军22年副团转业,现落户浙江省金华市。在这里,我想对您谈点汉中发展的建议,请不要见怪。
其实,今天给您的这封建议信是我2010年7月在《汉中吧》里发的“一个省外游子给张会民书记的一封信”的修改稿,当时贴子发出后,虽然汉中网民反应强烈,点赞不少,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得到时任书记张会民和汉中有关部门的回应。时隔4年,今年回乡短住,再次燃起了内心冲动,再度郑重向汉中市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此建议。因为,这是事关汉中未来发展方向及市县几百万人民的幸福和未来,我不想放弃,也不应当沉默!这也许正是一个有话就想说出来的曾经的军人和汉中人的秉性吧!也期望汉中市主要领导能加以重视。
离开家乡近30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家乡汉中的变化和发展,但每次回家后给我的大多是失望——汉中发展太慢了!印像中最大的变化应该是修通了“西汉高速”,去年又贯通了“十天高速”,“城市比过去摊大了、长高了......。”
其实就历史文化、战略地位、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来讲汉中绝对不会输给全国任何一个地方!记得著名学者余秋雨就曾说过:“汉中是汉族人的老家,是中国汉文化的发祥地”。世界上也有公论,汉中有着“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最好气候”的头衔。
从地图上看,汉中位居祖国心脏地带,北依秦岭,南接巴山,那是何等的一个宝地啊!然而,由于受观念(当地人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交通(出入交通是汉中发展的瓶颈)、国防工业(对开放和招商引资有一定影响)的制约及省领导的偏见、当时当政者的短视,导致了汉中发展的畸形。记得二十多年前,当省里将汉中比作白菜梆子时,我就曾给当时的省领导写信阐述过我的观点“汉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发展重要性被严重低估、被偏见扼杀,省里对汉中索取的多,给予的少”!但遗憾的是我的建议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从汉中发展来讲,由于改革之初,各级政府急功近利且对汉中发展战略定位不准确、思路不清晰,使汉中发展输在了起跑线上(对比三十年前后汉中与其它条件相仿城市而言)。几十年过去了,看看这些年的发展,感觉是有病乱投医!好的企业没有招来,却招了些污染环境、入不付出的落后企业,比如: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等(以上企业现在已成为南方各地争相淘汰的重点对象)。这些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会给汉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也解决了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但长远来看,它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污染了汉中的山川河流、偏离了适合汉中的发展方向,给汉中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每次回到家乡,当我看到祖辈赖以生存的环境竟被人为污染成这样,真是痛彻心肺!我在此预言:今天挣一元,明天将拿出十元、甚至百元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这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沉痛教训的!这些年虽然汉中党委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有的地方污染也得到了一定的扼制,但地区性、区域性环境污染情况仍在不断加重,照这样“发展”下去,不仅损害的是当代汉中人民的身心健康、破坏的是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更有可能将“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最好气候”的头衔丢失!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那将是每一名汉中儿女的耻辱,是每一任汉中主要官员的罪过啊!我真心地希望家乡的各级地方官员认真反思、调整思路、重新筹划、再图兴汉!
汉中如何定位?很多年来,我个人一直认为应瞄准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方向来发展。因为,汉中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独特的气候、秀美的山川、充足的水源、稀有的动植物、丰富的矿藏物产、名贵的中药材及各种特色小吃、众多历史文化古迹等等......。所有这些,都具备了发展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城市”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说:
在发展方向上,借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经济形势好转、企业转型升级的东风,下决心重新调整汉中的发展思路,一切围绕打造国家级“历史文化旅游城市”这条主线来发展,“稳住一产,缩减二产,扩大三产”,整合汉中历史文化、开发旅游生态资源、推广汉中特色产品、办珍稀动植物展馆、搞特色观光农业,逐步走出一条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旅游及相关行业和产品来带动汉中发展的新路子。纠偏难,但再难也要纠正;要纠偏,早纠正比晚纠正好!
在战略规划上,首先,按照城镇、郊区、平原、山区的不同特点、优势进行重新进行规划、项目申报,争取中央和省里的资金支持,切实调整汉中的经济发展结构;其次,根据各县、乡(镇)实际,抓好特色发展,形成“一县(市)一特色,一乡(镇)一品牌”的发展模式,实现“山区、平原互补,城市、乡村互哺”的格局;再次,要完善交通网络,包括:再争取修建几条高速公路、扩建汉中机场、打通汉水航运,特别要加大城市和农村交通网络建设,真正做到县市有高速,村村有公路,切实解决出入汉中及汉中通往周边县市的交通瓶颈问题。
在文化宣传上,以传承和发展汉文化为主线,以提升汉中知名度,打造“汉族人老家”为着力点,通过《唱响汉中》活动,开展以原创歌曲竞赛、自编歌舞下乡、制做电视宣传片等多种形式,把汉中旅游城市这张金名片打出去,从而提升汉中知名度、加快外界对汉中的了解,至少纠正许多外地人心中”汉中人民住着窑洞,头戴白巾”的印象,并将具有汉中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及系列产品推向全国、全世界。
在工业发展上,当务之急的是采取关、停、改并举,首先,解决污染企业问题,对那些没污染又赚钱的企业要大力扶持,对那些既污染又赚钱的企业实行升级改造,对那些既污染又不赚钱的企业要下决心关掉或帮助其做好转型工作,逐步淘汰改造重污染企业;其次,将资金重点投向信息网络、高新科技、绿色能源、基础建设等行业;再次,要着重引进一批中草药材、蔬菜水果、肉类食品生加工等方面的企业进入汉中,以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众就业率。
在“三农”问题上,以特色农产品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山区要着重在特色种、养殖上找出路,在种植上以汉中特产的药材、蔬菜、水果、菌菇、茶叶为主;在养殖上,以高山牛、羊、野猪、山鸡、娃娃鱼等为主。平原以发展蔬果采摘园、休闲农庄、农家土菜馆、农业观光园、特色大米生产基地等为主,特别是娃娃鱼养殖已在汉中形成规模,预计有20%至30%的家庭涉及此行业,当前最关键的是争取政策支持,打开销售渠道,开发与娃娃鱼相关的药材、食品等加工项目。
在旅游开发上,发崛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素材,整合旅游相关资源,保护和修缮古文化遗址,规划旅游发展线路,提升现有旅游景区、景点品质,加大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管,加强旅游经济人、解说员、导游及与之产业相关人员的培养(从全国来看,景色品质是基础,管理服务是关键),将汉中打造成为以旅游休闲为主的西部“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从而,拉动汉中的第三产业及房地产业,推动汉中经济、教育、文化、医疗、经融的全面发展,开启汉中人民发家致富的希望之门!只有这样,才能使汉中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才是适合汉中的发展的正确道路。
古人云:“君子,世清而出,世浊而隐”,是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所采取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使我重树了信心,增添了勇气,激发了热情,于是才有了向市领导再次建言的动力。其实,这些年来,我分别向部队、当地政府、陕西省甚至国家提出过一些建议,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有的建议今天也都成为了现实,当然,大多建议的落地却是多年以后、甚至是十多年以后的事情,想想有时也不免有些伤感和无奈,我希望这次不要让我等的太久!
由于缺乏全面深入的走访和调查,建议不一定很成熟,言辞也不一定准确,但它表达了一个情系家乡发展、期待乡民富裕的汉中普通百姓的想法,希望汉中的“当家人”能加以重视,认真研究为盼!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此致
敬礼!
——一个心系家乡建设的汉中人
201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