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吧 关注:10,312贴子:52,480
  • 0回复贴,共1

复兴文明 |探秘吐鲁番的“地下博物馆”——纪录片《丝路大遗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斯塔那古墓
阿斯塔那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偏南约40公里处,距高昌故城6公里,是古代高昌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大约形成于公元3-8世纪,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

整个墓群从古城东北一直延伸到城西北,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2公里,占地10平方公里。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吐鲁番的地下博物馆”。阿斯塔那在维吾尔语里是“首府”的意思,因高昌回鹘王国的都城离此不远而得名。在阿斯塔那古墓群旁还有哈拉和卓古墓群,它们分别是两个相邻居民村的名称。

哈拉和卓是古代维吾尔王国一位大将的名字,他死后,人们就将其生前驻地命名为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西面,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东面,本是两个墓区,后统称"阿斯塔那一哈拉和卓古墓群" ,是古代高昌王国城乡官民的公共墓地。

墓葬结构
阿斯塔那古墓群的墓葬形制是以一个家族的习俗来营造自己的墓地。在墓区处处可见井然有序、界线分明的一个个茔院。鼓区内是一个父系大家族的墓园,按照祖、父、子、孙辈份大小,依次进行排列,非常正规。
墓葬皆为土洞墓,现清理出三座斜坡式墓道土洞墓,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洞室墓,古墓平面形状如:“甲”字墓室前方,是一条10米长的斜坡墓道,墓道尽头连着墓室,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墓内一般为夫妻合葬,有的一男二女或三女,此外还有少量的单人葬墓室顶为平顶或穹隆形,一般高为2米以上,长宽4米见方。
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简易木床上,他们头枕鸡鸣枕,面部掩巾,眼上盖瞑目,双手握木,身着棉麻或绢锦织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陈放模拟的亭台楼阁、车马仪仗、琴棋笔墨,或陈放葡萄、瓜果、饺子、面饼等食品,供死者阴间驱使或享用。
有的墓室后壁,绘有人物、鸟禽、花卉、山水壁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人们可由此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据考证,墓室主人大多数是居住在当地的汉族人,少数为兄弟民族,这说明当时高昌王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
文物价值
阿斯塔那古墓的发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出土文物,迄今为止,国家先后有计划地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56座,墓葬最早从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到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时间跨度为500多年。

古墓中出土了文书、墓志、绘画、泥俑、陶、木、金、石等器物以及古钱币和丝、棉毛织物等珍贵文物上万件,著名的有共命鸟纹刺绣、伏羲女娲图、壁画等。这里出土的木乃伊(即干尸),足可与埃及木乃伊相媲美。

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人类学、考古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对新疆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文物遭窃
在晚清之前,这里因为数量较多的古墓,便有盗贼时常光顾,但规模较小。18世纪以来,欧洲学者通过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发现自己来自于亚洲,这是欧洲探险家的盗窃中国文物的一个动机。
阿斯塔那墓群在20世纪初遭英国的A.斯坦因、俄国人П.К.科兹洛夫、 德国人A.von勒科克、日本人桔瑞超等盗劫,遭遇了80年左右的挖掘,其中以1900-1930年代的挖掘最为疯狂,留下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因价值不大而被欧洲“探险家”丢弃,最有价值、最宝贵的早已被探险家们所盗窃。

保护性挖掘
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数万件文物,包括丝绸织品、壁画、陶器、木器、钱币、各种墓俑、墓表、墓志等,尤为珍贵的是这里还出土了2700多件各种古代文书。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者们清理了近400座古墓。当地文物工作者发掘了12个,只有一个墓未被盗,其余都遭到中外盗墓人的洗劫。
但残存的文物仍极为珍贵:仅文书一项,经学者们多年精心整理,拼合出总数2700多种。其中晋十六国时期高昌郡的文书100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5%。割据的高昌王朝时期的文书700多件,约占全部文书的30%。其余为唐代文书,约1700多件。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所及,大到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纯属私人生活的琐事。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其中高昌郡时代和曲氏高昌王朝的文书填补了本地区历史记载的空白。
拍摄风采
大型数字全息展演纪录片《丝路大遗址》拍摄团队此次来到新疆拍摄取景,通过镜头带我们感受阿斯塔那古墓的厚重历史,透过这座巨大的“地下博物馆”,展示了古代西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帮助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文化,重新开启绚丽神秘的丝路文明。








IP属地:陕西1楼2017-11-21 20:4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