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将进一步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根据这一规划,到2025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网络覆盖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更加优化,骨干作用更加显著。
据中航信“航指数”的分析,如果该规划全部实施,受影响的航线将达到320条,其中已开通高铁影响的航线93条,规划中高铁影响的航线227条。短程(<800千米)航线135条,中程(800~1500千米)航线122条,远程(>1500千米)航线63条。
郭才森认为,高铁对民航的这种影响,可称为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在高铁投入运营后很快就会显现,并且,这种影响是永久性的,尤其是短程航线,只要因为高铁的竞争导致某条航线停飞,以后难以恢复。
例如,中国最早的航班北京至天津航班,由于地面运输的发展,早就被替代,不可能再恢复通航。武广高铁(武汉至广州)开通后,海航、深航相继退出广州长沙航线,南航每天提供3个航班,较之前减少了一半以上;京沪高铁开通后,也有多条航线停航。
2010年,南航曾经实施过“快线”策略以与高铁竞争,即在一条航线上,加大航班密度,从而提高对乘客的吸引力,但事实证明,在与武广高铁的竞争上,此举以失败告终。
郭才森称,在民航业有观点认为,500公里以内高铁对民航的冲击达到50%以上,500公里- 800公里高铁对民航的冲击达到30%以上,1000公里以内,高铁对民航的冲击大约是20%,1500公里大约是10%。
“从武广高铁运行一年的情况来看,这个预测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武广线全长1068.8公里,民航所受影响为11%。长广线全长707 公里,民航所受影响为48% 。”
但廖纯勉认为,高铁与民航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说的替代效应外,还体现在前者分担了后者的载客压力。
资料显示,中国在“十二五”期间(2011年至2015年)每年采购超过300架民航飞机。“如果没有高铁的迅速发展,天空的飞机已经排不下了。我国每年再多采购300架民航飞机也不够用。”
廖纯勉举例说,济南到上海每天高铁六七十趟,每趟即便只有100人,也有六七千人。“单这条线,就得增加多少飞机?”
他说,2017年冬春季,民航局要求减少航班,就是要控制航班总量。“飞机延误太多了,我们的保障能力,机场、空运资源等都要到了天花板。”
中国高铁里程迅速增加的同时,中国民航近几年的航线里程也保持了2位数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航与高铁的发展是齐头并进。”
10月17日,中国民航局召开发布会透露,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定期航班航线3794条,比2012年增加了54.4%。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634.8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93.5%,几近翻番。
面对高铁的竞争,从事航空运输经济研究多年的民航专家李晓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提出了两个对策:一、发展空铁联运,利用高铁网络,增强航空网络的弹性和韧性,甚至构造更有竞争力的航空枢纽;二、“上山下乡”(飞偏远地区)、“漂洋过海”(飞国际和远程航线),避免与高铁正面竞争。
对于高铁与民航的合作,廖纯勉却不乐观。他说,在民航界,有很多声音提出要空铁联运,但是鲜有成功案例。“铁路部门因为体量太大,所以他们对此不感冒,根本不在乎这部分客源。再说,从高铁站去机场间往往要有很长一段距离,周转起来很折腾。”
廖纯勉称,今后,民航与高铁要错位竞争。“我们要尽量规避减少短距离的直飞路线。现在,我们的航线变得越飞越长,越飞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