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巨舰吧 关注:1,860贴子:12,863

我的架空小说抗战尖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点击读最新章节http://www.17k.com/book/2534748.html
1937年8月13日跪坐在八字桥附近一座三层楼阁楼上的沙袋后面,虹口义勇队中队副安倍竟二郎觉得自己很倒霉。安倍今年三十六岁,算是二十世纪的同龄人,他是大阪人,在大正年间就被征入陆军第四师团服役,因为他身材魁梧(一米六九),陆军蛮看中他,把他一路培养成为曹长(上士),任职为中队副,算是日本陆军军士的最高境界了,可是安倍并不觉得军士生涯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他可是个地道的大阪人。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农民依附于拥有土地的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幕府将军(当时天皇是将军手中的傀儡)。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也是二战中日本军队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些不同,这个地方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居民多与商业有关,对诸侯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苛捐杂税等问题,大阪人几百年如一日,不断和诸侯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那就更谈不上了。
安倍家就一直经营着草帽等手工草竹编织品的生意,他父亲就觉得当兵根本是浪费时间,安倍竟二郎本人也觉得挣钱比什么扯淡的效忠都重要,于是干了几年曹长后,申请了退役,继承家业后,又在几个合作伙伴的鼓动下,于三年前来到了上海,在中国采购廉价的草竹编织品,然后运到大阪去贩卖,中国人心灵手巧,平时就用草和竹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除了自用外,还拿到集市上贩卖赚外快。安倍把日本市场喜欢的设计图样拿到上海,让中国合作伙伴按图生产,三年来获利颇丰,安倍已经把老婆孩子们接来在虹口安了家,买了铺子,前店后家,日子过得正经不错。
可是这一切在八月初都被打乱了,八月九日,日本海军从长江中游的汉口把所有日本侨民都撤到了上海,安倍也不得不把夫人和孩子们送上了回国的船。可是安倍用三年的盈利买的店铺在虹口,他舍不得自己的心血,就留下来照看,结果镇守上海的是海军马鹿们,他们不知道从什么途径得知安倍曾经在第四师团任中队副,于是海军陆战队给发安倍了征集令,让他担任用虹口日侨编成的义勇队大队副兼一中队长,安倍真觉得这是飞来横祸,而且他理直气壮地指出,自己是陆军后备役,海军马鹿无权役使自己;无耻的海军马鹿们竟然威胁他说,如果他不从就要征用他的铺面作守备据点,在海军的威胁下,安倍不得不志愿上任义勇队队副的“要职”。
义勇队没有制服,大家东拼西凑了些战斗帽,又在左臂缠了白毛巾,安倍和海军陆战队发放武器的人员大吵了一架,他觉着没有制服的话,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一旦被俘虏,中国人会把他们当成间谍枪毙掉。虽然安倍因此受到了申斥,但是也有收获,那就是对他要求发放轻机枪,陆战队同意了,给一中队调了一挺轻机枪,他们可能是为了制服的事儿吵得烦了,不想多费唇舌。
步枪也不够,八十多人的中队就给了四十多支配刺刀的步枪,其他人每人发了四枚手榴弹凑合,安倍让他们尽量去找,结果从武士刀到自用的左轮手枪什么都有。该死的海军,把这队乌合之众配置在同济路(现同心路)路旁的房屋里。同济路一边是横浜,另一边是几排连体的三层小楼,这里离闸北顾家湾很近,那里是工厂区,其中就有宝山玻璃厂。同济路东侧的房子大都是顾家湾各工厂里管理人员的宿舍。
中国军队一旦冲过八字桥,必然沿着同济路推进,在横浜对面的日本坟山里部署的两个分队陆战队及义勇队第二中队可以隔着窄窄的小河侧射冲锋的中国军队,把义勇队第一中队放在这里,可以与对岸形成交叉火力射杀前进的中国人,还可以防止中国军队利用房屋穿墙前进。
第六中队把两个小队的主力部署在宝山玻璃厂坚固的厂房和围墙里,在八字桥头放了两个分队(步兵班)还有两辆装甲车。如果中国军队真的冲过来,这两个分队在稍作抵抗后,会在装甲车掩护下,且战且退,退到宝山玻璃厂附近的街垒,与中队主力汇合再做反击。
日军还有一个大杀器就是150毫米迫击炮的遮断射击。支援八字桥作战的日军四门九六式150毫米迫击炮,每发炮弹重达二十五公斤,射程近四公里,这货用来反步兵或者巷战中拆房子比75毫米野炮还管用,要知道,七五野炮每发炮弹才不到七公斤重,在八字桥这么狭窄的通道上,被它干上一发,报销一个排不是梦。
日军在虹口一带盘踞多年,八字桥又是他们关照的重点,日军炮兵早就把这一带都标定好了,陆战队中队长只要报出炮击区域的代码,后方的炮兵立刻可以准确地把炮弹倾泻在目标区域,25公斤的高爆炮弹化成的弹片之雨,绝对可以把五十米半径内一切人体切断。
安倍挎了把武士刀(他手下有个小泉军曹,是个礼品店的老板,孝敬了一把没卖掉的刀给他),拿着作陆军中队副的时候中队长送给他的望远镜,焦急地观察着横浜对面中国军队的动静。
安倍亲自控制着一中队唯一一挺轻机枪,这连排房屋的居民都被义勇队赶跑了,安倍自从前天知道自己的防区,就第一时间带领全大队像强盗一样破门而入,他是训练有素的老军人,知道工事的重要性,他命令手下不眠不休,作了几件事:一打通所有房屋的墙壁,这样义勇队可以轻松地在房屋内机动,而由安倍用粉笔画出枪眼的位置,在房屋墙壁开凿枪眼,而且用各种手段伪装好这些枪眼,三在房屋内用沙袋围出小掩体,防备中国军队炮弹破片或者手榴弹的攻击……。时间很紧,不过好在虹口的日本侨民够多,人手倒是不缺。安倍还带着手下,在虹口的义勇队靶场练习了一下午,他欣喜地发现像他这样的在乡军人还有三十几个,不错了,他用在乡军人作伍长或者军曹,小泉军曹居然操作过大正十一年轻机枪,他就让小泉带着六个用过机枪的在乡军人,拿着轻机枪和弹药跟着他。
安倍很清楚机枪的重要性,可以说,整个中队的命就靠这挺轻机枪了。可是,作为一个老兵,安倍更清楚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是多么脆弱的依靠。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可是著名的难伺候。首先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先是在中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关东军表示可靠性很差,于是采取了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的办法;后来在台湾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台湾军表示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甚至连油壶也无济于事了。事实上,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烈度柔和的理想条件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
其次,在战斗使用中装弹程序复杂,对副射手的依赖性大。日本陆军坚持采用步枪弹夹供弹的理念,是为了方便战斗使用。例如,可以利用射击间隙,及时把装弹机补满。可是按日军教范的动作规定,装枪弹时,射手右手握枪颈,左手打开装弹机压弹盖板;副射手位于机枪左侧,以右手拇指在下、食指和中指在上,从弹箱中取2~3个弹夹(弹头朝前、弹夹朝后),使弹夹底边对齐后装入装弹机(装弹机)中,并使弹夹与装弹机(装弹机)后沿对齐,(请注意上面的几个齐字,这绝对是技术活儿还要靠运气,人品差的时候你都恨不得剁了自己的手指头,而且请想象下黑暗中装弹的酸爽吧)装入5~6个弹夹后,扳回压弹盖板,装弹动作复杂。
第三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机枪组都活不长。因为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而且位置非常靠前,不便于发挥火力,正、副射手位置过于紧密,战场生存能力弱。机枪的火线高度,是指机枪脚架架于地面时,枪管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距离。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两脚架的架杆较长,以致其火线高度达400mm,因此比一般机枪的火线都要高(通常机枪的火线高度不超过300mm,而且大多数是尽可能降低火线高度)。由于装弹机的位置业已确定,两脚架只有靠前配置才能避免与装弹机相互干涉,再加上脚架偏长,火线偏高,这样一来虽然对打仰角射击有利,但对打平射特别是打俯角射击就极为不利,射手往往要把上半身探出老高,才能构成瞄准线。而本次战斗,义勇队一中队基本上都是俯射。
战斗中,在一线战场上,作为步兵中的主要武器,机枪往往是对方集中打击和首先消灭的目标,特别是在非自动武器占主导地位的战场上,机枪对对方的威胁很大,因此被对方打掉的危险也很大。
第三点并不是最后,其它的槽点安倍已经懒得想了,好在人多,步兵操典规定的四人机枪组他加强到了六个人,最后还可以把小泉也填进去,另外,聪明如他,还专门安排了三个人,吩咐他们,如果中国军队向机枪组投掷手榴弹,就捡起来扔回去,来不及扔的话就请用自己身体压住手榴弹,减少死伤,拜托了。
十二日夜,义勇队随着第三大队进驻了阵地,今天,上海的空气极度闷热,每次台风登陆前都是这样让人难受。从早上到现在,各人就在中午吃了些饭团子,这还是义勇队自己留在后方的炊事队作了送上来的,这么热的天,送过来都有些馊味了。陆战队明明有单兵口粮,却歧视义勇队,没分给他们,倒是用卡车往日本坟山送去了热菜热饭,据说是那里的陆战队老爷们吃不惯单兵口粮。小泉开解大家说,战场上吃饭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受伤能送下去,担架也是义勇队抬,到时候诸君就有优先权了。
中国人很安静,柳营路上静悄悄的。忽然,一辆日军的摩托车后面步行跟着一个分队的步兵从宝山玻璃厂来到了八字桥头,安倍望远镜里看得很清楚,摩托车上的传令兵向守桥的军官交代了几句可能是中队长的命令,军官点了点头,把军曹叫了过来,很快两辆桥头的装甲车和另外两辆装了轻机枪的带斗摩托就发动了,又增加了一个分队步兵,与原来的分队汇合共同出动。看着车队向八字桥对岸驶去,安倍心里一阵悸动,看来要向柳营路方向派一支侦察车队。他突然问小泉:“几点了?”小泉掏出怀表看了一眼:“报告长官:16时五十分。”


IP属地:江苏1楼2017-11-21 13:30回复
    请点击http://www.17k.com/book/2534748.html看最新章节
    第六十六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蒙术现在只有四架战斗机,无法用战斗机的大编队去打散轰炸机的大编队,于是他动用了最后的绝招,事实证明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先是飞到九六式陆攻的正上方高处,然后机头向下笔直下坠,同时让机身侧过来对着九六式陆攻旋转,这样就可以连续不断地直接把机枪射向九六式陆攻。
    蒙术对罗艺等简单布置了下战术,很快,天空中从东南方向过来几个小黑点点。速度极快,黑点点越来越大,最后变成清晰可见的两个阵形共七架的九六式陆攻。蒙术编队迎上前去的时候,后面阵形的四架九六式陆攻拉了起来,比前面打头阵的三架飞得略微高点儿,同时还收拢队形,摆出了防守架势。
    这些九六式陆攻处在蒙术编队下方约一千米处。于是蒙术驾机翻滚,其他西北鹰战机也跟着打滚,向日军轰炸机群俯冲下去。在西北鹰们经过九六陆攻的时候,不管了三七二十一对着他们就是一梭子射过去。然后蒙术带分队返身螺旋再次爬高进到后面阵形的轰炸机群的上方约九百米处。蒙术把操纵杆用力前推,机身一边旋转一边俯冲。西北鹰发挥出强项,此时加速极快,蒙术用力推住操纵杆,让机身一直保持俯冲,同时开枪。打到了有木有?有木有?木有。面对那么多横飞的枪弹,蒙术他们也太紧张了。这时候,在蒙术的前后左右都是空中堡垒,蒙术等人从日机阵形中穿越过去的时候日机机枪构成的火力网在空中到处拉出亮弧。好在日机枪炮手也同样紧张,他们的射击大都无效,蒙术分队各机竟然安然无恙。然后西北鹰们再次拉起来,准备再俯冲。日机发现中国战斗机不好对付,无奈之下纷纷扔掉了炸弹,在领航长机带领下扭头返航了。
    蒙术分队绝不放过日机,俯冲,旋转,对准一架扫射!这次蒙术打到一架了!他看到枪炮射击到机身上爆炸了,先是红光,然后是黑烟。九六式身上掉下一串一串的块状材料,这是机身爆炸弹出来的东东。九六式机身中部和上部的机枪哑了,应该是回火炸毁了,而且左边一个引擎冒出一缕缕薄烟。蒙术带领大家再爬高,准备第三次的冲锋。日军轰炸机群继续飞行着,他们的训练告诉他们要按飞行手册飞,后来西北陆航知道了日本轰炸机飞行员是死心眼儿,不到被击落绝不离开编队。第三次冲锋罗艺也打到一架,他亲眼看着枪炮在其机身和机翼上爆炸了,碎片不断地往外掉。穿越过去之后,蒙术他们再次拉起战机,然后再俯冲。
    日军轰炸机群依然保持其阵形!虽然有两架着火冒出烟雾,但还是坚持着随着编队飞行!蒙术他们每次俯冲的时候,日机照例是机枪伺候,可能是其队形收得太紧的关系吧,其射击反而是碍手碍脚,放不大开。所以,西北鹰们一直没有受伤。
    这样下来,蒙术已经冲到第四趟了。这时候空中堡垒变换队形了,从一前一后的两组变成一左一右了。罗艺激动万分地吼叫着:“右面一组里面已经打伤两架了”蒙术:“集中攻击受伤的这组,先打下两架再说。”
    蒙术他们紧紧咬住这组轰炸机群,把油门加到最大,快速拉近与日机的距离。蒙术看到自己刚才打中的这架九六陆攻看来伤得不轻,速度是越来越慢,掉队了。等他追到够近的时候,明显看见其尾部被打烂了,机枪也哑巴了。他推足油门,把间距拉近到五十米不到,扣动扳机,把个日机尾部打得稀巴烂。忽然,这架轰炸机冒起黑色烟雾,机头向下,坠入下面的云层里。
    说时迟那时快,另一边三架西北鹰咬住了另一架受伤日机,十二挺机枪同时开火,九六式容易受伤的油箱被打爆,加上机载弹药的爆炸,在空中炸成了碎片。无线电里传来罗艺他们三个兴奋的呼声。
    蒙术正准备集结编队再战,忽然无线电里传来汤凌云的声音:“萌一干得漂亮,立刻在六千五百米高度集结你分队,加入主力全歼敌人。”原来是汤凌云率领十二架西北鹰战斗机及时赶到了。蒙术:“萌一明白”他感到有十足的信心,小鬼子这回别想逃。八月十四日的广德空战,还是让鹿屋航空队的九六陆攻跑了两架,雨雾太大,遭到汤凌云优势战斗机编队攻击后,日机的编队被彻底打散,只好各自逃命,这反而弄得没有雷达全靠目视的中国战斗机难以发现他们,汤凌云编队又击落了三架日机。安排去截住日机归路的霍山编队也难以发现隐藏在云中的敌机,剩下两架日机逃出生天,溜回台北去也。
    八月十四日中西空战指挥部战报:
    迎击——对敌鹿屋木更津各航空队之歼灭战。
    一、杭州方面:
    (l)第四大队本(十四)日遵照第一号作战命令,于十三时自周家口起飞二十七架飞往笕桥。先是大队依照冀北作战计划,于八月七日,全大队三十二架飞周家口集中,是日.除大队长高志航率领预备机五架,及二十二队全部九架,因降雨机场泥泞,故有多机于落场时翻覆失事,仅得二十七架飞机至笕桥,计分三群起飞,当第一、三两群,甫抵笕桥即有紧急警报,遂紧急着陆加油,陆续起飞,加油未竣,已见敌机九六式重轰炸机多架,从不同方向窜入,一机由东北进入,向机场中修理厂附近投弹,命中铁道上之汽油,该机投弹后即向右后转弯,当遇高大队长及二十一队分队长谭文两机,我机积极向敌机攻击,敌机被击中起火。落于半山附近,另一敌机由杭州向笕桥方向进入,见我机有备未投弹即转弯向云中逃去,时天候恶劣,云高约八百米,该机入云后即向钱塘江口方向逃去,此际,二十二队分队长郑少愚甫加油起飞,乃升至云上向钱塘江口拦截,遇翁家埠机场,低空无云,敌机出云后,即为分队长所见,乃尾追过曹娥江始得占位攻击,当将该机击落于钱塘江口.又二十一队队长李桂丹,队员柳哲生,王文骅共同击落敌九六式轰炸机数架。
    此役。二十一队队员范全涵,金安一,刘署潘三机,由周家口进驻拦桥机场,降落后,即遇敌机空袭.乃急起飞迎战,战后甫经降落。第二批敌机,再度进袭,未及加油复行起飞,金刘两机均以油不济,飞至场边停车,坠落场外失事,刘重伤后殉职,金负轻伤,另有四机微伤。
    二、广德方面:
    是日十九二十分许在广德东北发现敌轰炸机九架向广德航进,我西北陆航各中队机即紧追其后,遂由上方垂直攻击。敌队形分散凌乱,是役,空战事后查明共击落敌机七架,我未受损失,此事打破日本空军对中国空军不堪一击之迷梦。猎物。


    IP属地:江苏2楼2017-11-21 16:29
    收起回复
      2025-05-21 17:09:33
      广告
      一直在关注,我有个疑问,为何要选苏械?还不如大量进口美国1917步枪,反正美国库存量极多,高达二百万支,还可以进口1917年重机枪、BAR轻机枪,至于冲锋枪可以让美国简化汤姆逊,不要担心日寇的封锁,哪怕是开战后沿海被封锁,但那时己方已经拥有极多的美式步枪了,再说了,己方的兵工厂还可以进行仿造步机枪。战斗机选p系的,卡车也选美式的。依托老君庙油田,一年汽柴油产量10万吨,据说当时汽柴油价格非常贵,卖出一半,五六千万大洋就到手了。当然前提是需要修铁路。延长油矿在技术上只怕太难,即便使用先进设备仪器,估计年产量一二万吨。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2-07 10:56
      收起回复
        苏联一直没安好心,你跟苏联走的近了只会自寻找麻烦。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2-07 10:58
        收起回复
          你那个芬兰版的莫辛纳干是什么口径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2-07 11:04
          收起回复
            一年至少需要300架霍克75战斗机,100架数量太少。。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2-07 11:05
            收起回复
              关于战时日军封锁沿海导致外国武器运不进来问题,我再解释一下。
              猪脚自己有兵工厂吧,也有炼钢厂,自己生产武器弹药,能够自产步枪轻重机枪山炮及105榴,有组装155榴弹炮的能力,甚至能组装霍克75战斗机。
              步枪产量:战前可以达到5万-6万支,战时三班倒17-18万支。一年生产的步枪量要能武装差不多三十万军队。有这个实力完全可以跟日寇血拼了。


              IP属地:陕西10楼2018-02-07 12:46
              收起回复
                我想问,你猪脚野战防空和城市防空部队如何编制?集团军属、军属、师属各级防空部队编制情况?


                IP属地:陕西11楼2018-02-08 18:49
                回复
                  2025-05-21 17:03:33
                  广告
                  步兵团8挺12.7高机。
                  军属一个摩托化高炮团,博福斯40/苏联37高X32,博福斯75/苏联76高X8。集团军群直属两到三个独立野战高炮团。要地防空主要是酒泉、兰州、延长油田、长安各有一个高炮团加一个歼击机大队。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8-02-08 19:40
                  收起回复
                    如果从保守角度来说,抗战时期能生产火药炸药、步机枪、60/82迫击炮,最多能造120重迫击炮和75山炮。无法各种榴弹炮加农炮飞机高射炮战防炮,甚至连高射机枪也不能自产,美国12.7毫米大口径机枪的枪管比较费力,这些武器既然无法生产,只能寄希望于进口渠道,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方案。


                    IP属地:陕西16楼2018-02-09 17:26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18楼2018-02-10 15:19
                      收起回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国的海上封锁:
                        另一场战役,英国和伟大的中立国美国之间的战役已开始了。引起1812年战争的那些老争端,那几句老话——公海上的航行自由,国旗掩护商品——以及中立国的通商权和交战国的限制权之间不可避免的那些老冲突,又都重新出现了。1914年的所有交战国,加上美、荷、意及西班牙,曾在1908年举行会议,试图制订一套有关的规章。这次会议是第二次海牙会议的继续。东道国是世界上海运业务最大和对中立国家的贸易畅通无阻最感兴趣的英国,爱德华·格雷爵士虽不是出席会议的代表,但却是这个会议的推动者和发起人。尽管海军上将马汉作为美国的首席代表精力充沛地出席了会议,但会议产生的伦敦宣言中,中立国的贸易权比起交战国的封锁权来还是占了上风。甚至连马汉这位海上的克劳塞维茨和史里芬,也奈何不得英国影响所起的温和作用。与会者全都支持中立国照常进行商务,马汉的反对意见遭到他的文官同事们的否决。
                          货物被分为三类:绝对禁运品,这包括只供军用的物品;有条件的禁运品,即既可供军用也可供民用的物品;以及非禁运品,包括食品在内。只有第一类货物在交战国宣布封锁后才可以由交战国没收;第二类货物则必须证实目的地是敌对国家方可予以没收;第三类货物则根本不能没收。但当各国代表签署宣言回国后,英国的另一种利益——制海权——抬头了。海军上将马汉的旗号又在桅杆上飘扬了。他的一些英国门徒一见到保障英国生存的海上优势遭到出卖,便发出惊恐的呼号。他们问道,如果允许中立国供应敌人需要的一切,则阻塞敌人的海上通道又有何用?他们使伦敦宣言成为轰动一时的案件,在报刊上和在议会中发动了一场反对它的运动。伦敦宣言将使英国舰队失去作用;它是德国的阴谋;贝尔福反对它。伦敦宣言虽在下院通过,但上院却一鼓作气根本没有让它付诸表决,这也许是他们在二十世纪中最有声色的一个行动。这时政府已经另有考虑,所以欣然任其夭折。伦敦宣言遂此始终未获批准。
                          同时,海上力量的新的现实情况已使英国传统的近距离封锁敌国港口的政策过时。直到当时,英国海军部的打算是,在与大陆强国作战时,由驱逐舰队在巡洋舰乃至战列舰的支持下,实行近距离封锁。但是潜水艇、浮动水雷的发展,膛线炮的改进,形势逼人,势需改弦易辙,采取远距离的封锁政策。海军部在1919年的作战令中采用了这项政策,但又波澜四起,将整个问题重又投入了混乱的深渊。当一艘轮船企图通过近距离的封锁时,它所驶向的目的港是明显的,因此根本不存在目的地问题。但当轮船在远离目的地好多英里以外,譬如说在北海之端被拦截时,按照封锁条例的规定,必须有目的地是敌国或货物属于禁运品的证据证明确实后才可扣留。于是问题就象一个带有许多铁刺的浮动水雷似的,十分棘手。
                          战争爆发之际,伦敦宣言仍然是各国在这个问题上意见集中的一份宣言书。美国在8月6日,即战争爆发后第二天,正式要求交战国遵循该项宣言。德奥两国渴望在敌对国家同样赞同的条件下,支持该项宣言。英国,作为协约国在海军政策上的发言人,作出了一个肯定的答复,同时声言保留对“有效地进行海战所必不可少的”某些权利。因此这个答复说是同意,实际上是不同意。英国对于禁运品迄无定策,只是凭经验觉得伦敦宣言的条款需要略加引伸。英帝国国防委员会在1911-1912年的报告中曾建议应将货物的最终目的地,而不是船舶的目的地,作为衡量有关货物是否属于有条件的禁运品的标准,因此制作马鞍的皮革、制作轮胎的橡胶、铜、棉、纺织品原料、纸张等都可以转为军用物品,不得仅仅因为它是运给中立国的收货人就可以自由通行。倘这些物品可由陆路转运到德国,则封锁云云,就不值得。该委员会于是建议继续航行的原则应予“严格执行”。
                          “继续航行”是一些神秘莫测的用语之一,它在历史上时见时不见,而每次出现时又完全不同于前。“继续航行”这个概念,是十八世纪英法战争中英国人的一大发明。它的意思是说,决定的因素是货物的最终目的地,而不是先到的目的地。这个用语还没有完全断气就被伦敦宣言埋葬了,而现在却象爱伦坡的那只已被送入墓穴的猫一样,又被挖了出来,还有着惹起麻烦的能耐。陆军部接到通知说,中立国运往荷兰的粮食是准备供应在比利时的德军的。8月20日,英内阁会议颁发了一道枢密院令,宣称有条件的禁运品,今后如系运往敌国或“敌国的代理人”或其最终目的地为敌对国家,均一体视为拿获对象。至于目的地的证明,从此将不复以提货单为凭,而将依据——用了一句其伸缩性之大无与伦比的措词——“任何充分的证据”。
                          这就是“继续航行”的理论,好不张牙舞爪,气势逼人。其实际效果,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塞西尔·斯普林-赖斯爵士承认,是把每样货物都视为绝对禁运品。
                          枢密院令的起草人当时想都没有想到“继续航行”原则复活后会导致一系列的重大后果和执行决定时的巨大困难,如命令船舶停驶和登船检查,X光的查验货物,设立处理战利品的军事法庭和法律上的复杂事务,以及德国最终诉诸无限制的潜艇战的最终殃及美国等等。亨利八世决心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时,没有想到要发生宗教改革运动。大臣们于8月20日在内阁会议桌上聚首时,所关心的是在军事上有必要制止物资源源不绝地从鹿特丹运到比利时供应德军。枢密院令是根据军方意见提出经大臣们讨论后批准的。有关这次讨论的仅有记录,是阿斯奎斯日记中的轻飘飘的一句话:“长时间的内阁会议——关于煤炭和禁运品等各种各样的零碎事项。”
                          不只是首相对这类零碎事项漠不关心。当德国政府的某一高级官员,预见到战争将转为长期消耗战,因而向毛奇提出需要建立一个经济总参谋部的备忘录时,毛奇回答说:“不要用经济学来打扰我——我正忙于指挥一场战争。”
                          真是无巧不成书,这一道使人想起1812年战端的枢密院令,恰恰出笼在英国人把华盛顿付之一炬的一百周年纪念日。幸好这一奇怪的巧合,以及命令本身都没有引起美国公众的重视。他们这时都全神贯注于报章上的通栏大标题,有关布鲁塞尔的陷落、美国人在巴黎的困境、德皇和俄国沙皇、舰队、哥萨克骑兵、陆军元帅、齐柏林飞艇、西线和东线战事等等的报道。然而美国政府是感到震惊的。英国这道枢密院令尽管其序言部分措词温和婉转,在提出微妙的保留意见之前也申明了信守伦敦宣言的态度,但其用心却瞒不过国务院法律顾问罗伯特·蓝辛的律师眼光。于是他草拟了一份坚定而直接了当的抗议书。也就是这份抗议书引起了一场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争斗,一次次的信件往来,一篇篇的诉讼摘要,一桩桩的判案实例,一轮轮的大使会谈,一本本的文件汇集。
                          8月27日这一天,伦敦的《每日记事报》认为“确实存在危险”,在禁运品和搜查权问题上,英国将卷入和美国的争执,该报知道搜查权是美国所“坚决反对的”。这个问题,爱德华·格雷爵士也曾考虑过,是需要小心处理的。一开始,总认为战争可望在短时期内结束,认为至要的问题是以最有力的方法迅速赢得胜利,所以,从时间上看,似乎没有可能会和美国发生一场严重的争端。蒙斯战役和沙勒罗瓦战役,尸横遍野,长期战争不可避免的局面就在协约国面前。在长期战争中,它们就势需依靠美国获得粮食、武器和金钱(但尚无人想到在人力上也要依靠美国),势需切断德国获得这些养料的来源。加强对敌人的封锁和保持与伟大的中立国的友谊这两者同时都成为必要的了——然而又是互不相容的。在中立国跟德国的贸易上,每加上一道限制,在公海航行自由问题上就引起美国国务院又一阵声色俱厉的咆哮。因此情况显然是令人不快的,英国最终也许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权衡轻重作一选择。在眼前,出于英国人不尚极端的本性,爱德华·格雷爵士对于一桩桩事件还能审慎处理,象舵手避开暗礁一样地回避了大的原则问题,小心地不让双方的讨论发展成一场针锋相对的争端,使任何一方都不致摆出一副使自己无法下台的架势。他说,他日复一日的目的就是“在不与美国决裂的情况下,保证实施最大限度的封锁”。
                        爱德华·格雷爵士碰到了一个难应付的对手,那是一个十分讲原则的人。伍德罗·威尔逊刻板而拘谨地恪守中立,他力求采取并保持中立国的传统权利。他与其说是为了这些权利本身,还不如说是因为中立国的权利乃是中立国的职责所在,而这个职责是威尔逊在一开始就狠狠抓住不放的。威尔逊上任伊始,就一股劲地致力于罢黜赶走那些在塔夫脱先生巨大影响庇护下地位牢固的“利益集团”和金元外交官们,并致力于在国内和拉丁美洲事务中争取“新自由”。他有鉴于战争会扼杀革新事业,遂决心不使美国卷入一场会挫败其计划的国外冒险。此外,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和进一步的理由。在这次战争中,他看到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可以取得伟大地位的机会。8月3日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发表了有关战争的谈话,他说,他想要的是这样的一种自豪感:美国“可以随时援助世界其他国家”,并说他相信美国“这样做”可以“获得不朽的崇高荣誉”。所以他在很早,甚至在炮声未响之前,便已设想好了美国要扮演的角色,也就是他自己要扮演的角色;随着事态的演变,他的控制力一次次受到冲击而有所削弱,他破釜沉舟扮演这个角色的决心于是越来越大,甚至在美国终于卷进了这场战争漩涡之后,也从未死心。
                          对威尔逊来说,严守中立与孤立主义是对立的。他要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目的是要美国在世界事务中更大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少发挥作用。他要的是“不朽的崇高荣誉”,这既是为了他自己,也为了他的国家。他深知只有使美国在这场争端中置身事外,他才能充当公正的仲裁人,才能赢得这种荣誉。8月18日,他在一篇著名的讲话中责成他的同胞们要“保持中立,名副其实;公正不阿,言行一致”,并阐明中立的最终目的是使美国能“提出和平的忠言”和“起到公正调停者的作用”。正如他在以后一篇讲话中所说那样,他希望在欧洲冲突中,行使“道义上的仲裁”职责。他想“为人类服务”,想运用新世界的道义力量把旧世界从愚昧中拯救出来,并运用“正义和仁慈的准则”,“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人类的旗帜下”,通过调停使和平得以实现。
                          及至8月底,英国海军已在实际上取得了大西洋上的控制权,它跟美国在禁运品方面的争执,不论是如何认真,如何旷日持久,又往往如何尖酸,但还一直是幕后的争执。对威尔逊来说,公海航行自由并不是压倒一切的争端,虽然在问题的争执变得特别严重的时候,他曾一度忐忑不安,认为他可能继麦迪逊 [ 注: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1836年),美国第四任总统(1809-1817年),在他任内,对英宣战,爆发了美英战争(1812-1814年)。——译者 ] 之后,成为第二个把国家引向战争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但是他绝不希望把争吵推到1812年那样的结局。总之,对协约国贸易的飞跃上升,绰绰有余地抵偿了对德贸易停滞的损失,从而缓和了势必执行国家原则的逼人之势。只要美国商品有人买进,美国便在8月20日枢密院令的肇始过程中逐渐地趋于沉默了。
                          自那时以后,由于公海被英国舰队所控制,美国的贸易便不得不越来越多地转向协约国。美国和中欧强国的贸易额从1914年的一亿六千九百万美元下降到1916年的一百万美元,而在同时期内美国和协约国的贸易额,则从八亿二千四百万美元上升到三十亿美元。为了满足协约国的需要,美国的厂商生产了它们所需的商品。为了使协约国能偿付美国供应的商品,还为它们安排了信贷。最后美国成为协约国的粮库、军火库和银行,并和协约国的胜利发生了直接的利害关系,使战后的经济决定论的鼓吹者们久久感到茫然。


                        IP属地:江苏19楼2018-02-10 21:57
                        回复
                          中日开战初期,英国对华关系的原则是:“在保证大英帝国-包括香港整体安全的前提下支持中国,同时避免卷入对日战争。”因此,中国可以利用英国的这种“中立”政策,使香港成为抗战的后援基地。日军控制了华北华东沿海之后,香港作为转运战略物资到内地的信道,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从1937年八月起到1938年10月广州沦陷的日子里,通过广九铁路和粤汉铁路联运,大批军事物资包括:飞机及其零件、炸弹、机枪、野战炮、高射炮、子弹、炸药、雷管、鱼雷、探照灯等,从香港源源不断输入到内地。广州至香港公路开通后,一列列火车和汽车冒着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的危险,奔驰在运输线上。
                          广州沦陷后,这条运输线被切断,但香港仍然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许多军用物资经由香港运到缅甸仰光或越南海防,又送到了内地抗战后方。香港商人还开通新的“走私”路线,用机帆船、渔船以至挑担,从沙鱼涌或沙头角进入内地。仅1941年上半年,就有150万加仑航空和车用汽油,越过日军封锁哨,成功运入内地。而战时急需的药物及其它工业品的数量更是难以估算。难怪有人称之为“爱国走私”。


                          IP属地:陕西20楼2018-02-10 22:28
                          收起回复
                            抗战最后战役是在雪峰山打的,想象一下如果有24发155毫米榴弹炮弹要从昆明运到雪峰山,是怎么运的,要多少天?
                            紧急情况下,24发155炮弹是一门炮十分钟的发射量。
                            他们高车烧的是木炭,所谓木炭车的副驾驶,他车箱前在车箱角安装有一个铁炉子烧木炭,用木炭燃烧出的热能为汽车的动力,因那时抗日战争时期汽油完全靠进口,我们国家还不能生产汽油,进口的汽油运输很困难,缅甸被日本切断占领,进口的汽油就更困难了,有时要运物资的枪炮弹药很多,都靠空运,进口汽油更困难。高车的副驾驶每日天不亮就起床烧木炭炉,要把炉火烧得很旺,在化油器里,用玻璃并装点汽油滴两滴在化油器内,在把炭炉的热能放进化油器,将发动机发动走热,驾驶员才从床上起来,早饭后才开车。如有工作错误,还要挨老师傅的打呢。师傅把车开上路,要爬坡时副驾驶干快跳下车手提三角木跟到车后面走,不管山坡三十里或五十里,那湖南、贵州的山还是很大的,像湖南雪峰山,今日在芷江出发翻过雪峰山那边洞口住,就是一天的路程。为此商车副驾驶跟到在后走,看见车无力走不动了,赶快把三角木垫上。再跳上车箱把炉上的火烧旺,这些人像猴子一样灵活,在车上下跳动。车行走到路面稍为平又赶快跳上车的脚踏板站一段路,车行至陡坡,确实爬不动了,副驾驶又在化油器里滴点汽油。因为他们用的一点汽油全靠军车的驾驶员下大山,关电门,放空档滑行,节约点汽油,卖给他们商车使用,军车节约点汽油也来之不易,那时真是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宝贵啊!


                            IP属地:江苏21楼2018-02-11 11:59
                            回复
                              2025-05-21 16:57:33
                              广告
                              中国原油产量60万吨是历史真实情况下正常抗战的必须。
                              一辆卡车如果每年行驶3万公里,则年耗费汽油十吨,一万辆卡车年耗费汽油十万吨。
                              1949年内战结束后,解放军接收了全国的汽车数量约二万辆有余,则我们可以假设三、四十年代中国战争需要2万5千辆卡车的支援,至少。
                              可以印证此事的是陈纳德回忆录中,他向罗斯福提出,组建一支一百多架战斗机,一百架轰炸机的队伍,月需要作战物资7000吨+。
                              前面回复中我计算过,一年运送10万吨物资的话,需要4200辆载重四吨的卡车。那么支持陈纳德的航空队单独就需要3400辆卡车。
                              所以支持整个抗战的陆空军军用运输的话,2.5万辆卡车只少不多。
                              这就是25万吨汽油。
                              还有空军的用油量、坦克的用油量。
                              30万吨汽油是必不可少的。
                              三十年代提炼技术,60万吨原油才能提炼出这么多汽油。
                              如果中国不产原油,那么抗战中汽油必须从24道拐运出昆明。因为无论是驼峰还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必须从昆明到贵阳走24道拐。
                              我前面说过,这段路运力在果脯手里是2000吨每月,在美国人手里是6000多吨每月。所以,连运油都不够。
                              这也是历史上果脯后期对日作战无所作为的原因。


                              IP属地:江苏22楼2018-02-11 15: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