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吧 关注:181,239贴子:6,541,587
  • 19回复贴,共1

古代到底有没有真正的隐士不出世那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有,那么他们是怎样解决生活刚需问题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16 08:53回复
    没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1-16 08:53
    回复
      都是穷的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1-16 08:53
      收起回复
        餐风饮露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16 12:29
        回复
          刚需不就是吃穿住,很难吗?


          IP属地:安徽7楼2017-11-16 14:49
          收起回复
            古代吃穿住应该不成问题,要不然就没有当铺,钱庄这些行当,你想想大清赔那么多真金白银,都是老百姓头上出来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民脂民膏哪有收的


            IP属地:广东8楼2017-11-16 14:56
            收起回复
              应该有,但是隐而不出,相应的就是不为人知。流传下来的也都只有只言片语,而这只言片语还有好多应该是后人增添的。比如掬水洗耳的许由、义不侍周的伯夷叔齐、拦孔子车劝他迷途知返的楚狂、种豆南山下陶潜。相比因诗文被后世宣扬的陶潜,前几位除了隐而不出,几乎找不到别的东西。。。
              不过既然提到许由,就不得不提巢父,这老家伙一点面子都不给留,说你许由既然不接受尊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缘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明白的指出了一个矛盾——真隐的,怕是你找不到的。
              至于生活刚需,无非就是自己解决而已。隐而不出又不是啥也不干,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便是。不过差距还是挺大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自己上山挖野菜,据说最后是饿死的;楚狂跟老婆“穷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煖,其乐自足矣”;陶渊明自己种地,虽然自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过看他“弄儿堂前戏,看妇机中织”,感觉也还算滋润。再往后到了魏晋风流的避而不仕,隐士就不再是隐,而是“士”了——分明就是世家子弟不想出来上班,每天游山玩水为所欲为,顺便捞一个清名。。。
              另一个例子是唐朝进士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未得征调,就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


              IP属地:吉林9楼2017-11-16 16:13
              收起回复
                有的,古代秀才都有足不出户知天下的描述,很多高人等到时机合适了再出山多的是,哪怕耶稣和释迦摩尼那个级别的,老子则是最后再走都失踪过一段时间的。现代终南山也有新闻的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16 18:40
                收起回复
                  但现代科技提高了,宿世积累被打败了的话,像围棋,高人也就少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1-16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