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有,但是隐而不出,相应的就是不为人知。流传下来的也都只有只言片语,而这只言片语还有好多应该是后人增添的。比如掬水洗耳的许由、义不侍周的伯夷叔齐、拦孔子车劝他迷途知返的楚狂、种豆南山下陶潜。相比因诗文被后世宣扬的陶潜,前几位除了隐而不出,几乎找不到别的东西。。。
不过既然提到许由,就不得不提巢父,这老家伙一点面子都不给留,说你许由既然不接受尊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缘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明白的指出了一个矛盾——真隐的,怕是你找不到的。
至于生活刚需,无非就是自己解决而已。隐而不出又不是啥也不干,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便是。不过差距还是挺大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自己上山挖野菜,据说最后是饿死的;楚狂跟老婆“穷耕以自食,亲织以为衣,食饱衣煖,其乐自足矣”;陶渊明自己种地,虽然自称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不过看他“弄儿堂前戏,看妇机中织”,感觉也还算滋润。再往后到了魏晋风流的避而不仕,隐士就不再是隐,而是“士”了——分明就是世家子弟不想出来上班,每天游山玩水为所欲为,顺便捞一个清名。。。
另一个例子是唐朝进士卢藏用。刘肃《大唐新语·隐逸》记,卢藏用考中进士,未得征调,就去长安南的终南山隐居,等待朝廷征召,后来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遗。后来,另一隐士司马承祯亦被征召而坚持不仕,欲归山,卢藏用送之,指着终南山云:“此中大有嘉处。”这就是“终南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