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此又可知所谓正始、竹林、中朝名士,即袁宏著之于书的,是从谢安处听来的。而谢安自己却说他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初不料袁宏著之于书。
河北民间以“竹林七贤”之说,附会地方名胜。如《水经注》九《清水篇》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下注云:
“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此。”
又云:
“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
所谓山阳故居筠篁列植,嵇康故居有遗竹,都是因为不明白“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所作的附会。
“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领袖,向秀、刘伶次之,王戎、阮咸为附属。王戎从弟衍本不预七贤之数,但也是气类相同的人物,可以合并讨论。
《晋书》四九《阮籍传》附《瞻传》云:
“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世人谓之‘三语掾。’”
《世说新语?文学类》亦载此事,但作王衍与阮修问对之词。其实问者之为王戎或王衍,答者之为阮瞻或阮修,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相同之说一点。“三语掾”之三语中,“将无”二语是助词,三语实仅“同”一语。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相同之说为当时清谈主旨之所在,故王戎举之以问阮瞻。阮瞻的回答与王戎之意符合,故深得王戎的赏识。
关于周孔名教,据《老子》云: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又云:
“始制有名。”
王弼注云: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庄子?天下篇》云:
“春秋以道名分。”
据此可知名教或以名为教,依魏晋人的解释,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这是入世求仕的人所宜奉行的东西。主张遵行名教,入世求仕,与主张崇尚自然,避世不仕,适相违反。名教与自然明明仕不同的东西,何以王戎、阮瞻要说相同呢?这要了解魏末以来的政治状况及嵇康等人的主张与遭遇。
在魏末晋初主张自然与名教互异的士大夫中,其崇尚名教一派的首领,如王祥、何曾、荀逹等三大孝,即辅佐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而做到三公的人。其眷怀魏室,不与司马氏合作的人,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当时人物对名教与自然主张的不同,即是自身政治立场的不同。
“七贤”之中,应推嵇康为第一人。嵇康的妻子是曹操曾孙之女(见《魏志》二〇《沛穆王林传》裴注引《嵇氏谱》)。在政治上,嵇康积极反抗司马氏;在思想上,嵇康是主张自然的最激烈的领袖。
《魏志》二一《王粲传》裴注引嵇喜撰《嵇康传》略云:
“少有儁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冶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以为神仙者,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超然独达,遂放世事,纵意于尘埃之表。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盖求之于宇宙之内,而发之乎千载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而名之焉。”
裴注又引《魏氏春秋》略云: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大将军尝欲辟康。康既有绝世之言,又从子不善,避之河东,或云‘避世’。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怒焉。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因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与康。”
据此可知嵇康在当时是一个被号为主张老庄之自然(即避世),违反周孔之名教,不孝不仕之人。司马氏杀嵇康,加在他身上的罪名,正是不仕不孝,违反名教。俞正燮《癸巳存稿?书文选幽愤诗后》说:“乍观之,一似司马氏以名教杀康也者,其实不然也。”司马氏实以名教杀嵇康,俞氏于此未能完全了解。
嵇康被杀后,其余主张自然的名士如向秀,据《世说新语?言语类》(参《晋书》四九《向秀传》)云:
“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司马)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
河北民间以“竹林七贤”之说,附会地方名胜。如《水经注》九《清水篇》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句下注云:
“又迳七贤祠东,左右筠篁列植,冬夏不变贞萋。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谯国嵇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琅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同居山阳,结自得之游,时人号之为‘竹林七贤’,向子期所谓山阳旧居也。后人立庙于此。”
又云:
“郭缘生《述征记》所云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嵇公故居,以居时有遗竹焉,盖谓此也。”
所谓山阳故居筠篁列植,嵇康故居有遗竹,都是因为不明白“竹林七贤”名称的由来,所作的附会。
“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领袖,向秀、刘伶次之,王戎、阮咸为附属。王戎从弟衍本不预七贤之数,但也是气类相同的人物,可以合并讨论。
《晋书》四九《阮籍传》附《瞻传》云:
“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世人谓之‘三语掾。’”
《世说新语?文学类》亦载此事,但作王衍与阮修问对之词。其实问者之为王戎或王衍,答者之为阮瞻或阮修,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相同之说一点。“三语掾”之三语中,“将无”二语是助词,三语实仅“同”一语。老庄自然与周孔名教相同之说为当时清谈主旨之所在,故王戎举之以问阮瞻。阮瞻的回答与王戎之意符合,故深得王戎的赏识。
关于周孔名教,据《老子》云: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又云:
“始制有名。”
王弼注云:
“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
《庄子?天下篇》云:
“春秋以道名分。”
据此可知名教或以名为教,依魏晋人的解释,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这是入世求仕的人所宜奉行的东西。主张遵行名教,入世求仕,与主张崇尚自然,避世不仕,适相违反。名教与自然明明仕不同的东西,何以王戎、阮瞻要说相同呢?这要了解魏末以来的政治状况及嵇康等人的主张与遭遇。
在魏末晋初主张自然与名教互异的士大夫中,其崇尚名教一派的首领,如王祥、何曾、荀逹等三大孝,即辅佐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而做到三公的人。其眷怀魏室,不与司马氏合作的人,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当时人物对名教与自然主张的不同,即是自身政治立场的不同。
“七贤”之中,应推嵇康为第一人。嵇康的妻子是曹操曾孙之女(见《魏志》二〇《沛穆王林传》裴注引《嵇氏谱》)。在政治上,嵇康积极反抗司马氏;在思想上,嵇康是主张自然的最激烈的领袖。
《魏志》二一《王粲传》裴注引嵇喜撰《嵇康传》略云:
“少有儁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冶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以为神仙者,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致。超然独达,遂放世事,纵意于尘埃之表。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盖求之于宇宙之内,而发之乎千载之外者矣。故世人莫得而名之焉。”
裴注又引《魏氏春秋》略云: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大将军尝欲辟康。康既有绝世之言,又从子不善,避之河东,或云‘避世’。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康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怒焉。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弟安亲善。会巽淫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因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与康。”
据此可知嵇康在当时是一个被号为主张老庄之自然(即避世),违反周孔之名教,不孝不仕之人。司马氏杀嵇康,加在他身上的罪名,正是不仕不孝,违反名教。俞正燮《癸巳存稿?书文选幽愤诗后》说:“乍观之,一似司马氏以名教杀康也者,其实不然也。”司马氏实以名教杀嵇康,俞氏于此未能完全了解。
嵇康被杀后,其余主张自然的名士如向秀,据《世说新语?言语类》(参《晋书》四九《向秀传》)云:
“嵇中散既被诛,向子期举郡计入洛,(司马)文王引进,问曰:‘闻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对曰:‘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王大咨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