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吧 关注:45,828贴子:735,875
  • 5回复贴,共1

【转贴】《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02-18 18:39回复
    二 贾母:“我不吃六安茶” 
      中国茶的名目繁多,千姿百态,所以民间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俗谚。据茶史专家们的分类法,茶叶共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紧压茶。一般说来,长江以南的人多喜欢饮绿茶,而北方大多数人则喜欢饮红茶和花茶(俗称香片),广东、福建一带喜欢饮乌龙茶,西南一带又喜欢饮普洱茶。这些不同的饮茶习惯,是因为地理环境不同,加之受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古人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表现在饮茶习俗上也不尽相同。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京中望族,“钟鸣鼎食”、“诗礼簪缨”,对饮茶的讲究自然也不同于平民百姓之家。不要说烹茶、饮茶的用具追求奢华,以不失名门望族的身份地位,就是日常用茶的种类上也显示出贵族之家的风范。据统计,《红楼梦》全书中有 273处写到的茶名就有好几种,这还不算采自放春山遣香洞的“仙茗”。如贾母不喜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备的“老君眉”、暹罗国进贡的“暹罗茶”、怡红院里常备的“普洱茶”(“女儿茶”)、茜雪端上的“枫露茶”、黛玉房中的“龙井茶”。此外还有多次提到的“漱口茶”、“茶泡饭”等含茶字的茶。这些茶,大体上可归于绿茶、花茶、红茶三大类中。 
      “六安茶”,首见于小说第41回“品茶栊翠庵”,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这“六安茶”属于不发酵的绿茶,产于安徽省六安县霍山地区。明人屠隆《考盘余事》中曾列出最为当时人称道的茶有六品,即“虎丘茶”、“天池茶”、“阳羡茶”、“六安茶”、“龙井茶”、“天目茶”。“六安茶”列为六品之一,以茶香醇厚而著称于世。在《红楼梦》诞生时代,“六安茶”与西湖龙井茶同属天下名茶,成为珍贵的贡茶。近人徐珂《清稗类钞》“朝贡类”载有“六安贡茶”之条目。 
      由此可知,有清一代“六安茶”都是以贡品而受人们重视的。但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又为何不喜饮这种名贵的“六安茶”呢?究其原因,恐怕有两点: (1)生活习惯所致,贾府在北方,习惯饮花茶或红茶,而不喜饮南方的绿茶。 (2)小说中有所提示,“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这位老祖宗也是饮茶高手,深解茶性,“吃了酒肉”之后油腻太重,倘若饮了绿茶容易停食、闹肚子。所以,精于茶道的妙玉在旁说“知道。这是老君眉。”意思是告诉贾母“这不是绿茶。” 
     “老君眉”,属于发酵的红茶中的一种,其品质特点是汤色深色鲜亮,香馥味浓。这是清代颇为时兴的茶叶,时人又称此茶为“寿眉”。 
     所谓“老君”者即“寿星”也。妙玉为贾母一行人备下的“老君眉”,既有茶理上“吃油腻”不宜饮绿茶的原因,同时也有恭维、讨好“老祖宗”的心理,表现了这位“槛外人”不仅擅于茶道,而且也聪明乖巧,格外招人喜爱。


    3楼2009-02-18 18:40
    回复
      (7)吃“年茶” 
        这风俗由来已久,至今人们还常说“吃年茶”。小说第19回写接待元妃省亲大事完毕,“贾府上下安闲。”于是,袭人之母亲来回过贾母,接袭人家去“吃年茶”。同回又写道:“至于跟宝玉的小厮们……也有往亲友家去吃年茶的。” 
        饮茶风俗很多,成为礼数。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上果茶”、“茶点心”、“茶泡饭”和烹茶加香片等,都属饮茶风俗一类,限于篇幅无法一一细说。通过以上七个较突出的方面,已可见《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是多么丰富多采,绚丽多姿了。作为小说,曹雪芹不可能像某些茶史专著那样详加记录。但是曹雪芹做到了“信手拈来无不是”,使读者在阅读小说的同时,能够获得如此生动有趣的茶文化知识,实是古今中外小说中所不多见的,就此一点而论,曹雪芹实不愧为古今罕见的文学巨匠,一代天才作家。


      8楼2009-02-18 18:43
      回复
        六 茶入诗词,《红楼梦》亦如是 
          作为物质文化的茶和精神文化的饮茶,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茶入诗、以茶入词、以茶入歌、以茶编舞、以茶入画、以茶入戏、以茶入小说,几乎遍及一切文学艺术形式。早在晋代就有诗人杜育、文学家左思等人写下了咏茶诗赋多篇。唐代以降,如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皮日休等人的咏茶诗更是灿烂辉煌,光照人间。倘若有人编选一部“中国历代咏茶诗词”,恐怕非止百万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成癖,留下了五十余首咏茶诗,如《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9] 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茶》[10],别具一格,从一字写到七字,组成了宝塔形的诗。宋代诗词大家苏东坡写过几十首咏茶诗,把“佳茗”比作“佳人”。他的《记梦回文二首并叙》[11]”以回文诗的形式咏茶,可与前面所引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相提并论,被古今诗家称为一绝。苏东坡平日喜欢饮茶,做梦中也不忘饮茶,传为千古美谈。 
          古人所写咏茶诗词,固有表达闲情意趣之意,但更多的是以歌颂茶的情性来抒发个人的襟怀,借茶喻己,借茶明志。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12]就是如此。欧阳修在《双井茶》[13]诗中表达了同样的志趣。南宋大诗人辛弃疾关心国家命运,壮怀激烈。他在《临江仙·试茶》[14]中写道: 
          红袖扶来聊促膝,龙团共破春温。高标终是绝尘氛。两厢留烛影,一水试泉痕。饮罢清风生两腋,余香齿颊犹存。离情凄咽更休论。银鞍和月载,金碾为谁分。 
          后半阙写出自己不能为国效劳的感慨,借茶喻志。 
        我在阅读《红楼梦》时对写到“茶”的诗词略加分类,大体上是这样: 
          (1)回前诗: 
         《红楼梦》第2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回前诗有一首,其云: 
          一局输赢料不真,香消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 
          以茶暗示贵族之家的贾府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茶尽”、“香消”犹同云“运终数尽”。第二首回前诗见于甲戌本第8回,诗云: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诗中的“凤髓”即指名贵的茶。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诗中表达了这个贵族家庭的豪富。 
          (2)茶联: 
          古已有之。为人称道者如郑板桥就有“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和“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碗”的对联。从时间上看郑虽然晚于曹雪芹,但说明茶入对联是不成问题的。 
          《红楼梦》第17回写宝玉随游大观园,出沁芳亭到“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他就拟了一幅对联: 宝鼎茶闲烟尚绿 幽窗棋罢指犹凉 
         
         
        (3)“闲情诗”: 
          小说第23回写宝玉在百无聊赖时作了四首“即事诗”,其二《夏夜即事》,诗云: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宝霭檀云品御香。 
          其三《秋夜即事》末二句: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其四《冬夜即事》诗云: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雨及时烹。 
          四首“即事诗”中有三首写到“茶”,可见“茶”在宝玉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位置了。 
          (4)联句中的茶: 
          联句是古诗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古人也用联句诗咏茶,最有名的联句诗是唐代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僧皎然六人所吟《五言月夜啜茶联句》。[15] 
          《红楼梦》十二钗的联句中也提到茶,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从王熙凤“一夜北风紧”起句,中有薛宝琴的“烹茶水渐沸”句。又,第76回“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有《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槛外人妙玉在收结时续了四句: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曹雪芹诗才横溢,妙笔生花。在《红楼梦》中,他利用韵文的各种形式来写茶、咏茶、从茶联、诗、联句,都写到了。从茶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些咏茶之作,恰恰又反映了清代的饮茶风尚。这就是曹雪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这位伟大作家与众不同的高妙之处。


        9楼2009-02-18 18:43
        回复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68762/


          13楼2009-02-18 18:46
          回复
            顶好帖!其实我很想看看妙玉的竹根茶具.黛玉喝茶的那个像小钵的茶具不知道有什么来历?(被众人PIA飞~~)


            IP属地:福建16楼2009-02-19 0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