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吧 关注:7,657贴子:112,674
  • 7回复贴,共1

一枚崇粉对有关崇祯朝事件的看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六年崇粉,喜欢崇祯入骨入髓。
发这贴是因为看到很多崇粉似乎对先帝的那种喜欢都处于很叆叇的状态,一面说自己喜欢崇祯,一面又气哼哼地说崇祯哪里做错哪里做错,哎,你们真的不懂喜欢一个人应该怎样,既然喜欢一个人,就要学会去包容,学会去理解,放大他的优点,同情他的短处。并且坚持相信,谣言都是假的,而人物却是有温度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细心体贴,温存,才能得到一个真实的他,而不是借助什么冷冰冰的分析。譬如《崇祯宫词》里面那个如此富有浪漫,和嫔妃之间情义绵绵,处处充沛着诗意阔达,柔情缱绻的皇帝,又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呢?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信谣言,自己喜欢,关别人什么事?对吧,相信自己的内心,你喜欢,那是因为你胸膺中有些东西和崇祯是契合的,别人不喜欢,因为不契合,那也正常。(喜欢崇祯殉国的,说明你这个人有责任心,为人有道义,有骨气。而那些小人和软人他们身上没有这些东西,所以和崇祯没有契合,自然就不会苟同崇祯行为啦。)
所以,我发这个贴,想写写一个热爱崇祯入髓的崇粉,以自己这个身份的角度,对崇祯朝一些事件的看法。
持续更新,看法也许会偏激,可是请你们不要反驳,反驳我也不理,因为我自有我的道理——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认定一件事永不回头!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1-08 22:34回复
    1.崇祯除阉党有没有错?
    崇粉回答:
    就当时情况而言,有错,但怪不到他头上。因为,天启年间阉党祸乱朝政过甚,臭名昭著,除阉党有利于巩固民心,树立新君名望,推动了表带中兴的舆论走向。
    (补充1)至于后来用东林使东林独大,我只能说,崇祯不是预言家,料不到以后的事情。并且,当时的东林并没有各位所说的官商勾结,误国误民地那般的声名狼藉。当时的东林,正值忠鲠能士为国事殉节,名声很好,崇祯当时十七岁,自然按名声来用,你没法说他错吧?
    至少在当时来看,阉党是恶势力,东林名声很好,崇祯名义上走了一条正路。至于结果不如他想,那是崇祯刚当皇帝,没有从政经验,你怪不了崇祯。
    十七岁能沉着应对,攘除奸凶,这已经很不错了。
    (补充2)崇祯后期有没有收葬魏忠贤遗骸?
    崇粉回答:
    绝对不可能!
    崇祯个性要强,心满气盛,鄙夷魏忠贤入骨,而且杀魏忠贤是崇祯显赫的政绩之一,收尸不等于抹黑自己吗?崇祯好面子,性格看不可能。
    而且,这个事件出处似乎是冯梦龙的一本《燕都日记》,冯梦龙的艺术成就是很好的,可是这史事记载,颇有损真实性。因为我从没有从其他当时的史学著作中找到这个事情过。
    再者,魏忠贤只有衣冠冢,遗骸是从哪里来的?
    臆造的东西往往比真事听着舒服,听着合情合理,所以传播得广,又加上不会自主分析的人太多,所以污蔑至今。
    可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1-08 23:05
    收起回复
      2.崇祯有没有错杀袁崇焕?
      崇粉回答:
      错杀但没有冤杀。说错杀,很多崇粉都会觉得袁崇焕罪大恶极,崇祯根本没有错杀他,我不同意。
      袁粪所谓崇祯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我更不同意。
      因为首先我们肯定的是,袁崇焕是爱国的,也是具备一定的能力,以及军事天赋的,近来发现扯历史的人总是偏于极端,要么说的一个人五光十色,要么说的一个人一无是处,那是不对的。
      先说崇祯为什么不冤杀袁崇焕,这个很简单,袁崇焕杀将卖粮种种罪行这里不细列了,大家都清楚的,其罪该杀,那么既然有罪,崇祯杀他就不算是冤杀,因为该死。
      那么为什么崇祯是错杀袁崇焕呢?因为袁崇焕还算有点能力,有忠心,所以在明末这种特殊时期,杀罚应该要机动变通起来。比如三国的诸葛亮杀马谡,楼主就觉得诸葛亮很蠢,蜀中人才本来稀缺,复汉大业又困难重重,怎么还能杀人才呢?不懂变通,所以蜀国数次北伐失败。
      当然,崇祯这里只是一个小错,微不足道,因为明末人才还是可以的,并不比蜀中。
      (这里想不平一下,凭什么诸葛亮杀马谡就是军纪严明,崇祯杀袁崇焕就是自毁长城?难道就不应该是国法无私?)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1-08 23:23
      收起回复
        3.崇祯加税有没有错?
        崇粉回答:
        丝毫没有错!
        引百度百科:
        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陈支平先生说:“心平气和的分析,三饷所加,不过每亩‘九厘’银,按明末的粮价折算,尚不足十斤稻谷,这在明末的亩产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
        “应该能理解到,在国家发生战争时期,适量的增加赋税乃是无可避免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1-08 23:29
        收起回复
          4.所谓“崇祯五十相”,是否就说明了崇祯用人太滥,用人多疑?
          崇粉回答:
          完全不是!因为其实很清楚啊,这提法一看就是小说和艺术作品的调调,加上谣传渲染成的。
          所谓“崇祯五十相”,这里面哪有几个是相啊?兵部尚书也算相?礼部尚书也算相?刑部侍郎也算相?入阁的就算相?这些充其量只能当做重臣、阁臣来说吧?那么十七年间,又是战争特殊时期,阁臣重臣换了几十个又有什么好稀奇的?其中还有战死的、犯重罪的,以及还有到王朝灭亡投降以及殉国的,早占了大半了。非常之时,自然得用非常之人才,自然得公正严明,树立律令。何况十七年五十个阁臣很多吗?丝毫没有问题啊。如温体仁,周延儒,薛国观等人,崇祯换了它们有什么错?又如陈演,魏藻德,范景文,李建泰等人,一直随着明朝灭亡,崇祯又没有换掉他们,怎么能把他们也算在崇祯“用人不专,换人过滥”的罪名上呢?
          真是心疼崇祯,被一群丧心不肖之徒肆意诽谤,而庸人乐于依附,满清拍手称快,最后清弄成浊,皆大欢喜。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1-09 23:29
          收起回复
            5.崇祯能否做到“如果”?
            崇粉回答:
            不行。
            因为皇帝是历史的奴隶,皇帝的任何行为都受制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儒家思想主导下的崇祯皇帝不可能会产生诸位所说的“集体抄家”、“暴压士大夫”、“受工商税”等超前超时代的思想。
            古代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自然受农业税,儒家思想重农抑商,崇祯遵儒好礼,自然不会所谓“收工商税为主”。
            只能说诸多“如果崇祯怎样怎样”,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崇祯的角度入看问题,也许你穿越回去当崇祯可以,然而真实的崇祯不可能这么做。
            历史人物,都有历史局限性,他们都只是笼子里的一只鸟,这就正好比我们也都只是后人观赏中笼子里的鸟,后人一样会笑我们怎么不这样、那样做,“如果”这样、那样做会更好。
            另外,很多事情还宥于崇祯的性格,崇祯生深宫之中,命运不幸导致性格和我们有出入,你觉得事情这么做,崇祯的性格不会认同,所以还是没有站在崇祯角度。
            对于崇祯这个性格,我想说,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用包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穷追猛打,因为本不是他的错,他也是受害者。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11-09 23:53
            收起回复
              6.崇祯是节俭还是吝啬?
              崇粉回答:
              节俭。
              节俭和吝啬的概念其实有一个划分,该花的花,不该花的省,这叫节俭;反之,该花的不花,钱都攒着发霉,这叫吝啬。
              其实崇祯似乎对钱从来没有吝啬一说吧?(关于内库那个谣言,漏洞百出,被辩烂了,这里就不说了。)
              崇祯从来对自己和家人要求节俭,可是国事上可曾省过一分一毫?所以是该花的花,每年仍旧大笔大笔投入国用,不心疼;不该花的不花,缝缝补补,吃素节约。
              (补充)
              如果一定要说崇祯吝啬的话,我觉得也有两样。
              一是爵位,崇祯到最后也只是封了吴三桂一个平西伯。
              二是时间,崇祯为了国事操劳,吝啬时间,吝啬感情,一天大半时间都放在处政上了,陪家人的时间很少,感情不能长期得到落实。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11-10 23:28
              收起回复
                7.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是否应该接受李自成的和谈?
                崇粉回答:不应该和谈,崇祯做的很对。
                我记得我小时候也一直这样怅恨,崇祯为什么不和李自成和谈,那么好的条件,那么好的挽救大明的机会。
                后来仔细想想,确实不应该和谈。
                首先,我觉得我们是不是把李自成看得太好了,这个人乘乱而起,阴险狭窄,难道这样一个人会说为了什么民族大义,或者单纯为了什么可怜崇祯而和谈?不怎么现实。
                李自成和谈,一定是背负了诸多暗地里的阴谋。
                首先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于舆论不利,南明残部会把他列为第一死敌。
                其次,战略上一旦攻占北京,那就必须面临山海关的关宁铁骑,以及清军的问题,就算是收服了吴三桂,也一样会收到清军和南明两面夹击的局面,所以很被动。
                而如果和崇祯和谈,那就形式大好了,一来可以得到一笔军费,二来可以得到朝廷的认可,不必受到明军的进攻,三来暗中积蓄力量,等明朝和大西、清军作战中不断消耗的时候,坐山观虎斗。
                有人可能又觉得李自成和谈中的一条:出兵勇为崇祯剿灭其他农民军而激动,这就大有说法了,李自成在和谈中吹吹**,又不用负责,难道他还会真的拼死帮崇祯对抗农民军?李自成那么自私,不可能的同志们。无非是暂时骗一骗崇祯,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罢了。真到了崇祯让他出兵的时候,他自然可以各种理由拒绝,拖延,或者出老弱去战,而且还有理由向崇祯要钱。
                而崇祯呢,到时候焦灼于大西与清军之间,完全拿他没有办法。
                最后,崇祯如果和谈,也不过是李自成的一个傀儡而已,大同宣化潼关都在李自成手里,还不是什么时候想围攻北京就什么时候?
                因此,先帝英明,拒绝和谈是正确的。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11-17 11: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