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吧 关注:19,559贴子:159,759

回复:张氏家族大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开封
开封张氏的迁徙与闽粤客家张姓之渊源
战国时期,张氏已居于开封。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纵横家张仪入秦拜相。张仪,大梁人,魏国贵族后裔。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310年在秦与魏两国任相。张仪入相后,创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汉时期,大梁人(今开封)张耳,曾做过信陵君的门客。魏亡后,至陈,为里监门吏。后与陈余一同跟随武臣,北定赵地。武臣称赵王,张耳为丞相。项羽分封诸侯王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陈余怒张耳封王而自己封侯,发兵攻打张耳,张耳败投刘邦。刘邦又立张耳为赵王,卒谥景。
近代,开封张氏在科学技术文化领域更是名人辈出。开封通许人、著名武术家、教育家、教授张文广,为北京体育学院创建人之一;1934年获全国摔跤公开赛轻量级冠军;1936年赴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武术表演,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历史上,开封张氏曾经历过多次迁徙。唐代开封人张伯纪于总章二年(669年)由河南浚仪县(今开封市)出发,随同开漳圣王陈元光征闽而落籍,唯第7世孙搬回河南居住,至第13世孙(另说19世孙)张元甫因元兵追杀,南逃定居今福建云霄县火田乡西林村。下传6世至张元子,入赘诏安县官坡乡廖家,而创立张廖衍派,成为当今台湾张廖简家族之源头。
北宋哲学家张载,宋嘉年间进士,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先世世居大梁(今开封)。张载之孙张端,诰授宝鸡太守。北宋重和年间,张端带领家族逃离关中,迁至汀州宁化石壁,张端被尊为张氏入闽始祖。张端第四世孙张扬德,曾在开封为官。张扬德生3子,张化龙、张化凤、张化孙。三子张化孙,南宋贡生,诰封中宪大夫,原住宁化石壁村,后迁居福建上杭。张化孙生有18子,传108孙,后裔遍布闽、粤、赣、湘、桂、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及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张化孙曾孙张敏承,明代时任开封知府,永乐二年(1402年)卒,诰授朝议大夫。张化孙被海内外客家后人誉为鄞江(汀江旧称)始祖。
宋末元初,约1270年,开封张氏兄弟三人细一、细二、细三,由河南汴梁(今开封)途径荆楚迁居湖南郴州,下传二世张德玉授任合州知州,张德玉卒后葬郴州城东石龙湾。明万历年间,郴州张氏后人张博文族旺人众,生有八子,四子联悦、七子联恂、八子联隽迁往四川。2014年9月,以张开华为首的湖南郴州张氏族人前来开封,寻根问祖。
开封南书店街路东的“金华书店”原为“容芳”照相馆,是开封照相业的一家老字号,由广东大埔客家人张寿卿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广东大埔客家人张葵斋、张华斋兄弟与其父在河道街开设“葵华斋”照相馆。1909年,17岁的客家人张寿卿从大埔来开封在“葵华斋”当学徒。张寿卿勤学好问,悟性很高,8年后学得一手好活。1917年他在开封土街开“世昌”照相馆,后生意渐入佳境,又在洛阳开“世昌”分馆。1924年,张寿卿在南书店街今址购置房产,不忘“葵华斋”张氏的多年培育之恩,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继承光大嗣业,仿效“葵华斋”,取二子建容、建芳名尾二字容、芳为店名取名“容芳”。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县城南街,发现一座春秋郑国大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轰动国内外。其中的两件工艺精湛的青铜莲鹤方壶,为世人赞不绝口。当时,这批珍贵文物被运往在开封的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1924年为了保存这批珍贵文物,特邀开封各家相馆技师拍照。当时,技高一筹的“容芳”经理张寿卿以拍片清晰、立体透视感强名列第一。
1948年开封解放,城中战斗激烈,人民解放军战地记者急需摄影胶卷,开封地下党找到张寿卿,张寿卿把“容芳”仅存的几卷进口胶卷转交解放军使用,为解放开封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图片资料。1949年新中国建立初期,张寿卿当选为开封市照相业公会首届理事长。如今张寿卿的后人在开封已经繁衍了四代,其中有教师、干部、医务人员等,成为广东大埔客家后人生活在开封的张姓大家族。


IP属地:江苏130楼2019-05-06 16:48
回复
    洛阳
    洛宁张氏家族
    张,46488人。
    源远流长,族系较多,遍布全县。
    较大族系有德里、凡村、陈吴大寨里,陈吴老寨、新寨、东山底、张营等处,还有底张范河、西长水上地、老城三张、西坞二张等不少于30个族系。
    德里张姓人最多,势最众。
    元末陕西同州雁羌村张贵避兵至永宁:入赘德里村陈家,传四子,繁衍至今,约万余人。
    张鼎延官至兵部待郎,张九思富居豫西五县首户,后裔分布德里、下王召、老城、下陈宋、磨头、城村、大明、下高村、东张凹等村。
    凡村张姓,明初从山西洪洞先迁洛阳,再迁宜阳后迁洛宁,繁衍约5000余人。
    张营张姓为军户,清康熙八年福建延平府总兵张开,率部定居张营村,后裔有的搬至西山底一带。张、王、李等姓,户大人多,古俗同姓可以通婚。


    IP属地:江苏131楼2019-05-06 16:51
    收起回复
      平顶山
      张为当地第三大姓
      宝丰张氏字辈:衡继世
      银张武张姓老祖 . 一世... 其后人迁到平顶山 迁到许昌
      张福光 岳太君 二世 张振山 张振铎 张振清 其后人为后院张姓 三世 其后人迁到平顶山 迁到许昌 张会元 张会青 迁到桂村 四世 张结实 五世 张天喜 张xx 六世 张 国 法 张 国 俊 张国河 张国庆 张xx 郭 二 妮 安氏 不详(其无男丁) 不详 不详 七世 张保太 张小根 三儿 张书太 张宝顺 张西顺 张中才 张水才 姚动恩 万凤莲 (送人) 郑淑芬 贾平 王 书霞 老 霍 八世 张聚生 张聚锋 张聚甫 张聚钦 张旭锋 张伟锋 张绍锋 张海锋 张军 张洲牛淑红 孙军焕 刘爱枝 赵红 魏爱菊 袁晓娟 牛小柯 九世 张晓宇 张晓培 张晓涛 张玉涛 张晓龙 张毅帆 张毅飞 张昊琳 张世豪 张晓璐,张璐珂 张瑞 张诗涵 胡水红 十世 张 张政一 张紫娆


      IP属地:江苏132楼2019-05-06 16:56
      收起回复
        新乡
        巩义张氏族谱
        “国有史,郡有志,族有谱”。通过家谱,我们张姓的在巩先祖叫盐监公,在公元13世纪初,他举家由晋入巩,被称作入巩之始祖。我们在巩张姓家族原祖籍为山西平阳府解州郡安邑县上官庄五门乡(今属运城市),而在古代,解州称“解梁”,巩县称“东周郡”,我先祖由“梁”入“郡”,“树念其根,人不忘本”,为了纪念这次空前绝后的历史迁徙,因此在巩的后人续谱都冠以“梁郡世家”的称谓,“梁郡世家”释为“不忘其本,实出解梁”之义。
        “国以民为本,民以家为基”。经过800余年的家族血脉繁衍,梁郡张氏在巩民众有数10万余人。后又经我仔细查究,得知张姓的血缘亲祖乃是远古的轩辕黄帝,他以德义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而他一生共有四室,三妃彤渔氏生子曰挥,属其第25子,被赐张姓,为我姓氏祖先。我张姓商初第21世祖讳嵩,字仲山,居高位重,御驾将军,被封为济国公。嵩祖再往后30世,51世祖讳仲,字忠嗣,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他以孝友著称当时,有史书予以佐证!《诗经·小雅·元月》云:“候谁在矣,张仲孝友。”


        IP属地:江苏135楼2019-05-06 17:07
        回复
          焦作
          修武官驿张氏家谱
          原籍河内县西界沟(现属博爱县),明朝末年由原籍迁至修武县官驿村,张家现已繁衍播居到该县官驿、王官庄、东新庄、刘庄、周流等村庄,因官驿村是发祥地,而且现在仍是本族的最大聚居地,所以这支张姓习惯被称为官驿张氏。
            历史上官驿张氏曾是一个文武并重、功名显赫的名门豪族。官驿张氏始祖名叫张三让。全家谱共录张三让世迁修武后的十世族人96人,每世的排行为同族的大排行,而不以同胞兄弟的长幼为序。每个人的名字上均注上代某人之子,下注本人出生年代和功名官爵以及妻妾子女姓名。由于家谱上记有功名官爵,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官驿张氏家族的兴盛和衰落。
            首先,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家族。虽然200多年间官驿张氏人口不是特别旺盛,十世不过96人,但有功名者达25人,而且从第四世开始,世代都有具有功名的族人。
            其次,在重视修文的同时,张氏尤为重视习武,有五世以上超过100年的时间练习武术是家族的重要传统。在功名者的25人中,文仕功名的有13人,武仕功名的有12人。虽然文仕出身的比武仕出身的还多1人,但文仕中有一个太学生外加七品军功,说明此人武学功底也非同小可。从第五世即出了一个正六品武职的武信郎来看,张氏最早在第五世以前即已开始习武,其后代有武学功成名就者,直至第九世。
            解放前张家在县城西关北地有一块面积300多亩的演武场,张氏是远近闻名的武学世家。有趣的是,家族中两个武举人是父子关系,父亲是第六世的张应鳌,乾隆十一年(1746年)生,中乾隆辛卯(1771年)科武举;儿子是第七世的张鹏翔,是张应鳌的长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生,中嘉庆庚申(1800年)科武举。两个人武举及第的年龄都为20多岁。在道光《修武县志》和民国《修武县志》的武举名录中,都可找到他们二人的名字。而张应鳌是家族中官阶最高的武信郎张聪的长子,因此在官驿张氏中流传有“父武举子武举父子武举,祖英杰孙英杰祖孙英杰”的佳话。
            第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官驿张氏在历史上也难逃盛极必衰。官驿张氏除前三世皆为平民外,其余历代都有具备功名者,其中第四世有1人,第五世有2人,第六世有6人,第七世有5人,第八世有9人,第九世有1人,第十世有1人。不难看出,第四世和第五世为家势的发展阶段。第六、七、八世为家族鼎盛阶段,此时的张家可谓赫赫扬扬,冠缨满族。从第九世开始,张氏家运迅速走向衰败,猜测其原因,一是可能三世富贵后,其子孙可能成为纨绔子弟,只知享乐,不思进取;二是可能家族中有人作威作福,遭受重大变故。
            修武官驿张氏家谱,向人们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史,揭示了这个封建家族由兴到衰的历史规律和必然原因,加上家谱严格符合封建礼制的编修体例,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和姓氏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IP属地:江苏136楼2019-05-06 17:12
          回复
            濮阳
            鄙人尚未对当地张氏家族考证,但请大家不要相信张氏出自濮阳这个错误说法。
            许昌
            禹州张氏现在已经修谱了
            漯河
            源汇区的马夫张、西寺张、张王于、沈张、张店;郾城区的张胡魏、张湾、尧张、大张、神张、沟张、斗张、渚张、高庙张、碾盘张、绰子张、卢张湾、张店;召陵区的杨树张、扁担张、呼雷张、柿园张、洼张、英张等都是张姓聚居的地方。


            IP属地:江苏137楼2019-05-06 17:25
            回复
              三门峡
              鄙人尚未对当地张氏家族考证
              插个郑州的
              张君英烈士是三门峡名人,埋葬在渑池县,是张氏家族历史上的闪光点,也是郑州人民的骄傲。张氏祠堂的发现,对于研究郑州地区民国初期祠堂建筑文化具有实物价值和重要意义。同时,祠堂内的张氏家族谱系碑对于研究张君英烈士家族迁徙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插个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张姓家族简史
              洛宁县赵村镇张营村张姓鼻祖河南濮阳,八十八世亮公在汉章帝时因功封河间王,尊为祥符(开封)始祖。一百零四世(祥符十七)陵公(唐兵部尚书)之子龙、虎二公,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随陈政入闽平乱。尔后,龙公回原籍河南开封,虎公于漳州立祖,唐中宗时封为威武协应大将军,镇守漳州路大总管。虎公十九世孙惟善公,移居东山县樟塘。张梅系惟善公十四代孙,字开,号宗占,生于明天启丙寅年(1626年),成年从军,累生任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命总兵黄梧及副总兵张梅,黄廷等人率兵进驻中原。途中,黄悟病故,黄廷住邓州南郊,张梅住永宁龙头山屯垦,后迁徐家园杏树坪(今赵村乡张营村)。
              史书载:张梅,闽南客家人,初官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受封骠骑将军,后敕令总兵,厉经调征台湾、云南、岳州、石矸、平远等处。十六年南平吴逆,十七年攻打岳州,二十七年调征罗刹,二十八年调戎古北口,三十五年随康熙帝征葛尔丹,功绩卓著,受到朝廷嘉奖。部优奖有文云:“傥(TANG)职官年老者,著官生顶替,世代相承,以被提调;钱粮维纳正供,差徭概行蠲(JUAN)免。终清之世,军籍焉著(张营村现存永免永安里差徭碑)。”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张梅病故于永安里张营村,年77岁。张梅一生戎马生涯,百战沙场,为清朝初期平定内患、巩固边防,立下赫赫战功。今传十五世,后裔约六百人,分布于张营、西山底、汤沟、济源、洛南木桐沟、郑州、北京等地。张梅子名爚(YUE),字晦肿,岁贡生,以理学著,声誉河洛。其后裔人才辈出,张环洲武略骑蔚,张鸣皋、张潮、张惠迪、张惠畴、张树屏、张承杰、张承熙均为监生,张惠生系乾隆年间武举。民国时期张运铣任洛宁县参议会会长兼公款局局长,张鹏举任洛宁县民团总带,张祖式任洛宁县县长、禹县县长。
              随张梅屯驻永宁的还有他的两个堂弟:宗荃(参将)、信。据考证,随张梅来的还有19姓:张营村有八姓,陈(副总兵) 詹(中军) 曾、何、李、郑、顾、林;马营村有:林、尤、高3姓,西山底村有:林、王、汤3姓,彭洼彭(马夫),孙洞李姓(李明岐支派),刘营、广阳、南赵村巩姓,西陈宋柴姓、上陈宋卓姓……
              张营张姓的祖先四百年前由中原祥符到福建漳州平乱,于康熙八年进驻中原,其分支旁系迁往全国各地(含港、台),以及海外。2006年,张营张姓有张振杰代表参加了在濮阳举行的张姓宗亲大会。他们和与会其他代表畅叙亲情,共同表示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华人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张振杰,1968年生。赵村镇张营村人。1992年高中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热爱文学,爱写散文。先后在《中州统战》《三门峡报》《县域经济》《闽南日报》《新洛宁》等报刊上发表作品。现在在江苏南京


              IP属地:江苏138楼2019-05-06 17:31
              回复
                南阳张嘉谋张清涟父子皆鸿儒
                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批民国时期的文献史料,其中一份民国二十六年由名震中州学界泰斗张嘉谋做中人,张氏族人张居众购买田凤义宅地的契约和一份其子张清涟任职苏鲁豫皖边区学院院长时颁发的毕业证明书,此两份文献对于研究南阳张氏名门望族家风传承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该买卖契约原文:“立卖契人田凤义因乏用,凭同中人张嘉谋说合愿将空宅一所计上地陆分柒厘壹毫贰系五忽,言明卖价洋三十元。情愿卖于张居众永远为业。其钱当日同中交足,恐后无凭,立卖契为证。中华民国贰十六年三月十九日立。后批:宅基东西可拾肆步,南北可肆步。夥道东西可陆分,南北可贰拾叁步五分。站足地靠夥道南北二步五分,东西可壹步二分。夥道共壹步宽,买主陆分靠西边张居福、张鲁明各二分。站足地四至:东张居福、南张居禄、西夥道、北张嘉训;宅基四至:东张鲁明、南张鉴三、西张立志、北张鲁明”。
                南阳张氏家族书香传家,家风淳厚,名人辈出。中孚和文涛父子堪称学界楷模,文化鸿儒。
                南阳英庄后冯庄张氏宗谱
                忠诚福泽子,修齐志平家,清河延年续,云来增德华
                商丘
                商丘张氏
                回族中的张姓,主要源自赐姓。
                据《回族人物志·明代》载,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河南夏邑知县的张忻,祖籍西域,“赐姓于明初,才改称张氏。”其子张瑞,曾任清代《明史》纂修官、《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礼部左侍和擢国史院大学士等职。
                又据民权县《张氏族谱》称:张氏明万历年间由西华县小窑迁至考城县西十里之谷皮村(今民权县胡集回族乡张庄村)。时考城县回民只有盖、张二家,张氏始迁祖为张元述。王桥乡麻花庄张氏即其一支,制作麻花已有七世,将近二百年,是民权县著名风味小吃。
                此外,《商丘张氏回族宗谱》记载:“适嘉靖间大梁(今开封)张氏迁至归德州。”


                IP属地:江苏140楼2019-05-06 17:39
                回复
                  信阳
                  信阳张氏的字辈如下:
                  祖 宗 恩 德 厚
                  绵 远 世 泽 长
                  光 明 富 贵 显
                  贤 才 耀 华 堂
                  柳行张氏族谱
                  一、本支张氏族谱拟宗欧苏谱法, 取世经人结与系联派属,人物传记则仿龙山 《史记》,合三而,业结合 当前国家政策法令适当革新,继承精华,力求善美。
                  二、世次兼采汉唐铭法,书名书字,生卒年月日时,葬所,子女。女未受聘书待字,订婚书许字,嫁书适字。无论男女有一定学历、 学位、职称、軍衡、专门技术以及行世著作,均应在其本人名下书出。
                  三、世次无论男女,将女之姓氏或姓名与男子之字号平列,一般夫前妻后。 如女儿招婿承嗣,则女前婿后,有一定学历 、身份、地位(如二条所述)之媳、婿,均须与夫、女同样详书。
                  四、妇已订婚未亲迎书聘,一般谈朋友不书,已婚书娶,早逝书配,夫妻均卒书公妣,外家姓名一般不书。
                  五、妻死后再娶称继娶或续娶,妻离书曾娶,只书姓氏,不书生辰,无子女当事人不願提及亦可不书,有子女必书所出,以示子女有本。未婚同居,无子女不书,有子女书某氏未婚出。
                  六、夫死再醮,現今法令和社会道德所允许,必如实书,有子女需书其所出。婿死或离,女再嫁,书适某改适某。
                  七、立嗣,于生父母名下注明,某子过继某兄或某弟,以明似续有归也;又于继父母名下注明立某兄、某弟之几子某,以明其所自出也。未曾立嗣而亲属不忍绝其祀,自以子孙为之祀,則书某兄、某弟之几子承某祧。
                  八、根据現行政府法令,应允许独生女(包括养女)招婿,子孙随母姓承嗣,与男儿同等人世次列正名。一般女儿有一定学历、地位、本人要求列正名人谱,亦应允许;如女嫁后子女他姓,则下一代不入谱,坚持本姓作人谐准绳。
                  九、义子、养子、继子按婚姻法规定应同已子,如自愿本姓,亦可视同正出人世次;如不愿归宗,而坚持他姓则不予人世次。单人要求人户,亦可按上述三种办法,靠一无嗣老人作承嗣处理。
                  十、生卒纪年,必须统一按現行国家規定的公元纪年,不能乱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纪年,则从实际出发,按其生卒时的国号年号纪年。亦可按公元纪年。
                  十一、坟墓以碑記为准,无碑以火砖一口,红笔详书某公妣号,以免遗失。
                  十二、坟墓相連,先葬正穴为主墓,书人世次。如卑幼与尊長同墓,书附葬某公某妣左或右侧。夫妇同葬为合葬,左右上下书明,不致失次。
                  十三、迁居外籍,于世系图下与其世次谱名下注明某年迁往某省(市)、县(市)、某乡鎮村(街道)居住,以免续修遗失。
                  十四、取派名如犯本支忌讳,卑幼另择名易之,然改下不改上,改生不改卒。
                  十五、年幼只列派名,一般是冠而后有字,長辈自幼即为之取名字亦可书,德齿俱尊当以别号称之。
                  十六、十五岁以下天亡为中殇,例不人世次,于父母名下记殇字,或于本支血统有大关系,将为立嗣,亦可通融登载。
                  十七、叙传编首,当以派名书之,或某公德配某氏;並在其世次派名下注明,则开卷自了然矣。
                  十八、失联多年恢复联系的族群发祥地认定和辈份、 房门支系区分的原则。当年逃离柳行躲避到外地多半是因“台子湖惨案”后为了避难,所以,凡称是因稔軍攻打台子湖大寨逃到某地的张家,基本可以认定为柳行张氏后裔。 “台子湖修案”发生时,当时的男丁多半是“文”字辈和“世”字辈的,所以,躲避到新居住地的始迁相亦多 半是这两辈的人, 以此为限往下排列派次比较准确。房门支系区分的原则,可参照柳行老垮老三门现有 人员的年龄与辈份的关系。以老么门正字辈的人为参照座标基点,年龄相仿,低两辈的则多为老大门的后裔,低一辈的多为老二门的后裔。当然本身保存有谱蹀资料或上辈有明确说法流传下来则更好,则以这些文字依据和说法为准。
                  十九、联宗合户,联下不联上,联今不联古。上昔不共祖坟,联无所据,下而今可联宗共派,以供永存。户外之人,插人某祖名下,即从其世派,以后不得争执。
                  二十、谱谍为一一族根本所系,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史、地方志的基础与补充,宜深藏而宝貴之,不准外借外卖。谱之印数,应预先按户房、村落约数定印,或按一定人丁数授谱,编成字号,然后按字号谱印注某人领取,定时查验,以免私售损失之弊。编号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数字,另商定。
                  二十一、谱成之后,以各房或各片为单位,选出一、二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長者,负责监管查验谱牒外,还应对历年生、死葬、聘嫁娶等发生事项及时予以载明登记,以后续修或不致缺失。
                  柳行张氏族谱编撰小组
                  公元二0一六年元月


                  IP属地:江苏141楼2019-05-06 17:46
                  回复
                    周口
                    周口郸城县张完乡大张庄张氏辈分是:维 效 灿
                    另一支字辈国 付 景 学 西 云
                    祖籍都在山西大槐树


                    IP属地:江苏143楼2019-05-06 17:55
                    回复
                      驻马店
                      驻马店市西平县出山镇张氏族谱










                      IP属地:江苏144楼2019-05-06 17:59
                      回复
                        山西
                        张为江西省第二大姓
                        太原
                        张为当地第二大姓
                        蒲州张氏
                        这是一个以商起家后成为官商结合的显赫一时的家族。张氏之先世原居解州盐池之南,元朝时张思诚避乱徙蒲州(永济),其子张友直遂占籍通化坊,友直传仲亨,仲亨传克亮,克亮传绣,绣传宁,宁传谊,谊传允龄、遐龄。允龄祖父早逝,祖母雷氏矢志守孤。允龄生未几,复失怙。允龄母解氏奉姑抚孤,以持门户。允龄年方幼即掌理家政。年长,遂发愤服贾远游,西度皋兰(兰州)、浩璺(今甘肃碾伯县东),贩货张掖、酒泉,数年又南至淮、泗,渡江入吴,后益困,遂溯江汉西上菱峡,往来于楚、蜀间。又北到沧博。拮据20年,足迹半天下。虽然身在商界,但视财利甚轻,笃信重义。南北所至,为众商所敬服。遇到事情时,往往判断正确无误,人以为异,甚至怀疑他有异术。允龄教育子弟极严,其长子四维登科任京官后,允龄居京邸。常言:“吾祖母、吾母两世艰贞,幽明感应乃于儿辈。”自认为勤劳半世,虽增加了家资,但觉得还不够多。年五十余,明眸乌发,好象三四十岁的人。晚年思乡,归治别墅于蒲州(永济)城东10里之孟盟桥,凿地疏圃,结宇其中,杂植花卉,四季都有新意。允龄弟遐龄,婚后始游商吴越间,当时年轻气锐,尚未能获利。于是,南历五岭,抵广州,往来南昌、南京诸大都会。六七年来,资本耗尽,穷困而归,则母已去世。母终前嘱允龄说:“吾死不恨,就是顾虑你弟不能自立。”允龄念母言,待遐龄极友爱,遐龄亦事兄最谨。遐龄性坦率,虽从事贸易,但视财利甚轻,不屑斤斤计较。允龄长子四维(1526-1585),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土,历任编修、翰林学士、吏部侍郎。蒙古俺答与明议和开市议起,四维与王崇古交关大学土高拱、张居正,促成了和议和开市。张四维家以经商致富,张居正当国时,与之相交,逢年过节,送礼不绝。万历三年(1575)得到张居正引荐,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土人赞机务。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卒,四维出任内阁首辅。次年,以父丧归。御史郜永春视盐河东,“言盐法之坏由势要横行,大商专利,指四维、(王)崇古为势要”。
                        四维弟张四教,年16便服贾远游,历汴泗,到江淮,南至姑苏、吴兴之境,所经营贸易,常出人意外。在随其父经营长芦盐业时,识量宏达,综计精确,不屑斤斤计较。四维登第出任京官时,迎其父居京师,悉以生计付四教。四教治业年久,熟悉盐务分布、调度,具有操纵能力,末年经商大为成功,资产不止十倍其初。四教襟度旷达,乐施好义,当其意气所激,挥斥千金不顾,捐资授龙虎卫指挥佥事。张氏之姻亲也多是商人或官宦之家。张允龄妻王氏是兵部尚书、宣大总督王崇古之姐,王氏也是商人家族(下面另介绍王氏)。张四维祖姑父沈廷珍,也是服贾远游,“南帆扬越,西历关陇”。四维二弟四端妻李氏,其祖父李季曾“在兖豫之间从商”。四维五弟四象妻王氏,其曾祖父王宾也是商人,王氏早逝,四象续娶范氏,范氏之祖父范世逵是著名盐商。据《条麓堂集》卷28载:范世逵“家世以农商为业,公初服贾四方,绰有心计,倜傥负大志,视行辈逐逐然,竞锥刀之末者不屑也,令甲榷淮浙占鹾利,以佐国计,凡商人占淮浙盐者,悉令输粟甘肃、宁夏等边,……然自开中以来支结旷日持久,且出入戎马间,有烽堠之惊,而盐利又时有亏缺,是以商人不乐与官为市,公独曰此可居也,遂历关陇,度皋兰,往来张掖、酒泉、姑臧之境,察道里险易,计储待蓄,散盈缩,以时废居而低昂,其趋舍每发必奇中,往往牟大利。”张四维有子甲征、定征。定征娶曾任兵部尚书的杨溥之孙女。张四维之女嫁内阁大臣马自强之子马谆。马自强之弟马自修“弃儒业,在鹿、延、商、洛之间贩粟”。是陕西的大商人。
                          摘自《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张正明著,1995


                        IP属地:江苏147楼2019-05-07 16:40
                        回复
                          大同
                          张为当地第三大姓
                          大同市浑源县张氏:吾族始从江苏省苏州市閶门外街,张伯常高祖于1586年万历14年任大同府通判而来后,择居繁峙县南关村的。于明末清初老祖张举,张科兄弟二人迁居云中,后返浑源的。


                          IP属地:江苏148楼2019-05-07 16:44
                          收起回复
                            阳泉
                            阳泉山底村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原序
                              族谱其世系年限,莫不详焉。详誌之,由明而清,族谱滋大,迨乾隆年间,一族分为四股,延及嘉庆,以至道光初年。那料忘祖者出,竟将族谱失传,遂使先人之花名世系,茫然莫辨。此诚可抚心悼叹,有不忍回忆者矣!
                              窃幸吾祖发兰,将吾一股之世系,上自九成、九珍,下至维安、守身等,详为序述。今吾父守身为参稽,命吾增序族谱,吾乃支分族派,谁配某氏,谁为某嗣,谁为某继,载于谱中,凡有九世。倘所谓承前启後,而不失其传者,在是谱耶。
                              呜呼!远无所稽者,自不敢度以己意;近有可考者,亦何得掉以轻心?迨後嗣有能继志述事,将吾氏之世系,屡如序述,不至湮没而不彰者,固吾之所厚望也夫。是为序。
                                时
                              大清乾隆十年   六世孙张发兰创序
                                时
                              大清道光三十年  七世孙张守身重订
                                时
                              大清咸丰元年   八世孙张太和增序

                              族谱,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产生,并逐渐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历史文献。一个家族的历史,往往和一定地域的历史文化演变,甚至整个民族的历史相联系在一起。山底村张氏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大族,张氏族谱,做为千百个普通家族的族谱之一,正是有着其平凡而又特殊的意义,其保存和延续,当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这正是我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并动用计算机技术,来对这部族谱进行整理和续订的原因所在。
                              这次族谱整理工作自一九八一年始,经历约十五年时间,内容包括第九──十三各世。考虑到族谱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史料价值的普遍意义,同时考虑尽量避免某些封建性糟粕(如对女性的歧视等),在这次续订中,从第十一世开始,在体例上做了如下调整:
                              一、家族延续由“只记子不记女”,改为“子女并重”。
                              二、对女性配偶,由只记“配某氏”改为载全姓名,并记明何方人氏。
                              三、本纪(第二栏)同父兄弟姐妹一律按长幼为序。出处(第一栏)同辈兄弟一般也以长幼为序,而不尽按源出何门排列。
                              四、女性後人写明“嫁何处何人”,及子女情况。考虑地方习惯,其子女以後一般不再详载。
                              考虑便于利用现代化手段整理资料,由竖排改为横排,由文言改为白话。
                              愿这部《族谱》为後人留下一份有价值的资料。也企盼後人中多些有心人,让族谱资料得以妥善保存,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延续。
                            张志善 于呼和浩特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IP属地:江苏149楼2019-05-07 16:45
                            回复
                              长治
                              壶关张氏家族,张氏族人约有19341人。


                              IP属地:江苏150楼2019-05-07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