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是不知满足的一代,有人说。
或许是这样的。无法否认。
最小说的TN原本是想参加的,但因为当时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于是没有参加。
现在想想也许是对的,就算是我参加了也丝毫没有胜算。那些三十六强都大约是要我45度角仰望的。
尤其喜欢有一个叫做孙梦洁的作者,以及她的《我不是幻想家》。
想象着她在电脑上敲出一行“未来”。
郭敬明在幻城的前序上曾经说过这样一个问题“是技术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他说他无法回答。
但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说:“感情重要。”
有了感情的支持,写出的文字会有灵魂。
我是这样认为的。
也许我的水平还没有可以探讨这个问题的资格。
大约是九、十月份吧。
那时候,很喜欢。围棋。
只能这样说,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调描述那时的心情。
那时可以一天魂不守舍,只是因为想要下棋;可以安静下来一节课只是研究一盘九路棋;可以因为打开电视看到有棋士在下棋就几乎要哭出来;可以只要拿起围棋书就会认真地相信自己所想总有一天会成真。
但是似乎,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们都已经过去了。
我自己甚至都找不到理由,为什么那段时间自己会那样疯狂的喜欢围棋。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我在一点希望都没有的事情中,找到足够的空间让自己相信自己。
全国有多少人在下围棋,又有多少人想成为棋士。
我不敢想,也从未想过。那对我来说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它会让我失掉最后支持着我的支柱。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在说什么。
明明没有描写出当时心情的力量,但是还是想要描写。
空洞的描写。
那种疯狂的感觉,只有在摸到围棋书时才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但立刻就消失不见了。
纪录都来不及。
前两天刚刚放假,妈妈问我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以及将来要做什么。
我答:做什么都无所谓,只要可以过得悠闲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玩什么可以玩得到,想吃什么也可以吃到,这样的生活就很好。
其实现在想想,更好一点的答案是:做什么职业都无所谓,只要可以把理想和梦想的力量带给别人就好。就算我没有那种力量,我也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将它传送给别人。
像是文字,或图画,声音。
这三点在同龄人中我都算拿手。
小时候,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写过“我的理想”这样的作文。
当时大约写的是,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
只是那时太小,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理想的力量。
如果现在要我写,我就写:我要做可以使别人同样充满理想的力量的职业。
像小田健的《棋魂》,或是和大场鸫合作的《BAKUMAN》。都可以做到——然他人充满力量。
我一辈子都没有可能成为现实主义者。
支持者我活下去的原因就是希望,每天都变换的不同的小小期待,以及长久不变的目标。
我希望也可以把我一直钟爱的希望的力量带给别人。
这是我对未来最低的要求,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起码我现在这样想。
十年之后,在看到这篇文章,我都可以想到那时的表情。一定是很不屑的,嘴角轻撇“当时太小了吧。”
那也无所谓了。
都过去了。
再怎样疯狂的过往,都毕竟是过往了。
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一段时期。
过去就好了。
就可以用缅怀的语气再提到时,表情上没有一丝波澜了。
同龄中好多人还认为理想根本不重要甚至不知道理想为何物时,我却已经度过了最疯狂的时期。
明明身边都是比自己大两岁一岁的人,我却觉得自己好像比其他人想得多很多一样。
语文老师说,我的语言和别人不一样,我想,一样得了吗。
语文老师说,看我完的文章心里会很沉重,我想,欢快得了么。
无法欢快的。
也许是我太敏感了。
同学们心里一直认为我是相当爱笑的。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最大的弱点却从未向任何人暴露过。
只好以另外一种性格的自己伪装。
最好的朋友也只是知道:“你表情变化好大。”
我的确是太敏感了。
无法独自活下去。
要依靠希望存活。
我的生活方式。
以希望为食,昏昏噩噩的度日。
Let my hope bear witness.
或许是这样的。无法否认。
最小说的TN原本是想参加的,但因为当时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于是没有参加。
现在想想也许是对的,就算是我参加了也丝毫没有胜算。那些三十六强都大约是要我45度角仰望的。
尤其喜欢有一个叫做孙梦洁的作者,以及她的《我不是幻想家》。
想象着她在电脑上敲出一行“未来”。
郭敬明在幻城的前序上曾经说过这样一个问题“是技术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他说他无法回答。
但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说:“感情重要。”
有了感情的支持,写出的文字会有灵魂。
我是这样认为的。
也许我的水平还没有可以探讨这个问题的资格。
大约是九、十月份吧。
那时候,很喜欢。围棋。
只能这样说,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调描述那时的心情。
那时可以一天魂不守舍,只是因为想要下棋;可以安静下来一节课只是研究一盘九路棋;可以因为打开电视看到有棋士在下棋就几乎要哭出来;可以只要拿起围棋书就会认真地相信自己所想总有一天会成真。
但是似乎,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他们都已经过去了。
我自己甚至都找不到理由,为什么那段时间自己会那样疯狂的喜欢围棋。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我在一点希望都没有的事情中,找到足够的空间让自己相信自己。
全国有多少人在下围棋,又有多少人想成为棋士。
我不敢想,也从未想过。那对我来说一定是个天文数字,它会让我失掉最后支持着我的支柱。
我不知道自己现在在说什么。
明明没有描写出当时心情的力量,但是还是想要描写。
空洞的描写。
那种疯狂的感觉,只有在摸到围棋书时才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但立刻就消失不见了。
纪录都来不及。
前两天刚刚放假,妈妈问我对未来有什么打算,以及将来要做什么。
我答:做什么都无所谓,只要可以过得悠闲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玩什么可以玩得到,想吃什么也可以吃到,这样的生活就很好。
其实现在想想,更好一点的答案是:做什么职业都无所谓,只要可以把理想和梦想的力量带给别人就好。就算我没有那种力量,我也可以通过特定的形式将它传送给别人。
像是文字,或图画,声音。
这三点在同龄人中我都算拿手。
小时候,我们中的任何人都写过“我的理想”这样的作文。
当时大约写的是,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
只是那时太小,无法了解,什么才是理想的力量。
如果现在要我写,我就写:我要做可以使别人同样充满理想的力量的职业。
像小田健的《棋魂》,或是和大场鸫合作的《BAKUMAN》。都可以做到——然他人充满力量。
我一辈子都没有可能成为现实主义者。
支持者我活下去的原因就是希望,每天都变换的不同的小小期待,以及长久不变的目标。
我希望也可以把我一直钟爱的希望的力量带给别人。
这是我对未来最低的要求,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起码我现在这样想。
十年之后,在看到这篇文章,我都可以想到那时的表情。一定是很不屑的,嘴角轻撇“当时太小了吧。”
那也无所谓了。
都过去了。
再怎样疯狂的过往,都毕竟是过往了。
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一段时期。
过去就好了。
就可以用缅怀的语气再提到时,表情上没有一丝波澜了。
同龄中好多人还认为理想根本不重要甚至不知道理想为何物时,我却已经度过了最疯狂的时期。
明明身边都是比自己大两岁一岁的人,我却觉得自己好像比其他人想得多很多一样。
语文老师说,我的语言和别人不一样,我想,一样得了吗。
语文老师说,看我完的文章心里会很沉重,我想,欢快得了么。
无法欢快的。
也许是我太敏感了。
同学们心里一直认为我是相当爱笑的。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最大的弱点却从未向任何人暴露过。
只好以另外一种性格的自己伪装。
最好的朋友也只是知道:“你表情变化好大。”
我的确是太敏感了。
无法独自活下去。
要依靠希望存活。
我的生活方式。
以希望为食,昏昏噩噩的度日。
Let my hope bear wit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