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爱好者吧 关注:355贴子:9,081
  • 3回复贴,共1

论二战支援型和反坦克型战车分开的必然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二战前中期,欧美多个军事强国的坦克战车都是分成两类,一类是支援步兵进攻的支援型坦克战车(或者叫突击型坦克战车),另一类是专用反坦克战车。以现在的眼光看,这种坦克战车分类存在用途单一、作战时舍长取短的问题。然而,由于二战前中期的火炮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炮塔技术水平较低,不能让一辆坦克战车能完美地兼顾支援步兵和反坦克作战。
反坦克需要穿甲弹,穿甲弹属于动能弹(当然还有穿甲燃烧弹、穿甲爆破弹),影响穿甲弹威力的因素是材料硬度、速度和质量。当材料、质量相当的时候,速度这个因素对于穿甲弹来说就很关键。炮管长度越长、穿甲弹发射药装药量越大,炮弹发射时的膛压就越大,穿甲弹初速度越快。而穿甲弹的口径越小,受空气阻力减速的影响就越小,穿甲弹有效射程就越大,同一距离穿甲弹威力就越大。
支援步兵作战需要高爆榴弹、燃烧弹和烟雾弹,这些弹药属于化学能弹,影响这些弹药威力的因素是化学剂性能和装药量。如果用同一种化学剂,其装药量越大,威力就越大。而装药量跟弹头容积有关。如果弹头长度相当,那么弹头直径或者说火炮口径越大,化学能弹的威力就越大。此外,炮管过长膛压过高,化学能弹需要加厚外壳以防炮弹炸膛,因此长管炮所用的化学能弹装药量比同口径短管炮小,威力也相对较小。
因此,鉴于二战前中期火炮技术和弹药技术(当时没有次口径穿甲弹)的限制,反坦克战车需要一门小口径长管炮,而支援型战车需要一门大、中口径短管炮。


IP属地:广东1楼2017-11-03 17:00回复
    对于这两种炮相互矛盾,在技术有限的前提下,当时各坦克大国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一种是在一辆坦克战车上安装两门甚至多门炮,小口径长管炮装在炮塔上(由于炮塔技术限制,只能装小炮),中口径短管炮装在车身上,典型例子有M3李、夏尔B1、丘吉尔MK1、索玛SAu40。但这种做法缺陷很多,坦克装甲不能加厚以免整车重量过大,短管炮的射界射角非常有限,同时携带两种口径的炮弹导致弹药不足(尤其是中口径短管炮的炮弹占用体积较大)。另一种是分别开发生产两类坦克战车,即支援型战车和反坦克战车。多数国家都采用或者曾经采用后一种方法,直到能生产出大口径长管炮的坦克才终止。


    IP属地:广东2楼2017-11-03 17:01
    回复
      2025-05-29 16:27:45
      广告
      下面列举一些国家将支援型和反坦克型分开的例子:
      1、德国
      二战前期,德国坦克两大主力是三号和四号中型坦克。三号安装小口径长管炮(37炮、50炮),负责打坦克。四号安装75毫米短管炮,负责支援步兵。到了中后期,由于盟军和苏军坦克越来越多,反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的首要任务。德军各型坦克、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都配备长管炮负责反坦克,而突击炮、自行步兵炮则配备短管炮负责支援步兵作战。
      2、苏联
      二战前中期,苏军多数坦克战车都是同时兼顾反坦克和支援步兵。由于当时苏军坦克战车主炮口径相对较大,而德军坦克装甲较薄,因此苏军没有刻意把坦克战车分类。中期,由于德军坦克战车性能取得绝对优势,苏军不得不让所有部队(包括坦克自行火炮)都具有反坦克能力。后期由于苏军处于进攻态势,而且德军坦克数量也大大减少。这时候,苏军坦克依然兼顾反坦克和支援步兵,但把自行火炮分成两类,SU-85、SU-100、JSU-122配备长管炮负责反坦克,SU-122、SU-152、JSU-152、SU-76配备短管炮负责火力支援。
      3、英国
      二战前中期,英国按装甲和速度把坦克分成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主炮基本相同。步兵坦克负责支援步兵作战,而巡洋坦克负责反坦克。到了后期,英军让丘吉尔、谢尔曼、克伦威尔等坦克去支援步兵作战,而装备长管炮的萤火虫坦克、狼獾坦克歼击车、阿基里斯坦克歼击车、弓箭手自行反坦克炮负责反坦克。
      4、美国
      二战中期,美军规定M3李、M4谢尔曼坦克负责支援步兵作战,而M10坦克歼击车负责反坦克。到了后期,装备75炮的M4坦克、装备105炮的M4坦克和M8自行火炮负责支援步兵作战,而装备76长管炮的M4坦克、M10坦克歼击车、M18坦克歼击车以及装备90长管炮的M36坦克歼击车负责反坦克。


      IP属地:广东3楼2017-11-03 17:02
      回复
        由于二战时期坦克炮和炮弹技术的限制,各坦克大国把支援型和反坦克型战车分开既是明智之举,又是无奈之举。所谓“明智”,主要体现“术业有专攻”,以现有资源和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发战车,只要用对地方,就能发挥最大效能。所谓“无奈”,就是因为短时间内造不出大口径长管炮以及能安装这种炮的炮塔,但军队又同时需要大口径炮和长管炮,只能分开。
        虽然,到二战后期开始出现了安装88毫米、90毫米、100毫米、122毫米、128毫米等大口径长管炮的坦克战车,逐渐能兼顾反坦克和支援步兵两种能力,但又出现了射速慢、载弹量少、车体过重等问题。此外,短管炮又相继发展出150毫米、152毫米、155毫米、203毫米、290毫米、380毫米等更大口径的炮,对付坚固工事和集群部队更为有效。因此,即便到二战后期也没有马上结束支援型和反坦克型战车分开的局面。二战结束后,随着高膛压大口径(100-125毫米)长管炮、脱壳穿甲弹、自动装弹机的出现,再加上成本越来越高,各国开始摒弃了支援型和反坦克型分开的方法,逐步改成发展综合型的主战坦克。当然,由于某些轻装甲车载重能力有限(尤其是轮式装甲车),依然继续发展出支援型和反坦克型战车。


        IP属地:广东4楼2017-11-03 17: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