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盖州古城,提起上帝庙、钟鼓楼、财神庙等著名古迹,上至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少年,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旧时的盖州古城内,曾有一座非常出名的庙宇——灵神庙,如今却鲜为人知。记者走访十余位70岁以上在古城内土生土长的老人,其中仅有几位80岁以上的老人曾在童年时亲眼见过灵神庙的原貌。现年88岁的杜金芝老人自祖父一辈便居住在灵神庙西邻,杜金芝老人在这里土生土长。由于家住灵神庙附近,每日出门都要从灵神庙门前路过,加之经常到灵神庙玩耍,杜金芝老人对灵神庙的原貌记忆深刻。根据杜金芝老人的回忆及实地考察,记者将这座已经消失70余年的古庙原貌基本还原出来。灵神庙位于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原址位于古城原南城墙下南马道道北,北距滕家楞子胡同50余米,西距南大街(今南关明清一条街)100余米,原建筑早已不存,现原址上为后建居民住房。盖州地区自清代以来,受满族文化影响,民间对狐仙的信仰十分普遍。在神话传说中,狐仙本为仙界等级最低的人间散仙,但在辽东地区民间地位极高,大大小小的狐仙庙堂遍布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据资料记载,仅盖州古城内,就建有狐仙庙堂十余座。灵神庙主祀狐仙三太爷,由狐仙显灵得此庙名。与其它平时香火旺盛的狐仙庙堂不同,灵神庙并非民众祈求狐仙保佑的庙堂,而是城内居民家有人去世,家人到此“报庙”、送“浆水饭”、烧纸的地方。狐仙行使了土地爷的职能,这恐怕也是旧时盖州地区的一大特色了。由于灵神庙特殊的职能,平时民众路过时都心存忌讳,到了夜晚,更是很少有人胆敢打此经过。灵神庙修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城内商号“聚兴斋”修建。“聚兴斋”为清末山东一位商人在盖州城内创建的商号,主要加工并经营面点类食品,其店铺设在南大街南段,栈房设在灵神庙北。灵神庙除有丧事有人前来拜祭外,平时几乎无人前来,大门紧闭,香火不盛。“聚兴斋”对其进行日常管理,每年除夕,都上供猪头、五碗菜、馒头等贡品,并点蜡焚香,以示奉祀。灵神庙原规模较小,仅由正殿和影壁墙组成,无院落。正殿为临街建筑,坐北朝南,建在高约0.9米的花岗岩台基上。该建筑为大木架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主体为灰瓦覆顶,青砖砌身,花岗岩筑基。屋顶上正脊前后有花纹雕饰,两端有鸱吻,垂脊上坐立脊兽雕像。檐下有四根木质明柱,明柱间上为木质镂空雕龙雀替、下为木质镂空雕花方格隔断,中间为四扇对开镂空方格木门。檐檩、额枋上施以彩绘。正门上方檐下挂有一块绿底红字木匾,上书“灵神庙”三个大字。台基中央为三级宽约2米的花岗岩台阶直通殿内。台阶东、西两侧立有高约5米、碗口粗的旗杆两根。殿内青砖铺地,白灰抹墙,屋顶为可见式木质构架。神坛上正中供奉泥塑狐仙三太爷神像,高约2米,神态端庄、面目慈祥;两侧为泥塑小鬼,高约1.5米,青面獠牙、面目狰狞。正殿外东山墙下为一处深约2米、面积约为10余平方米的土坑,上面覆盖花岗岩长石条,有何典故不得而知。站在正殿门口向南望去,在道南侧高耸的南城墙下为一座影壁墙,该影壁墙紧邻南城墙,与正殿正门隔道相望。影壁墙呈东西走向,长约5米、厚约0.5米、高约2.5米。主体由青砖砌筑,顶端起脊,脊上覆瓦。北墙面正中央镶嵌一块平整的矩形石板,上刻文字(文字内容不详)。影壁墙西侧立有一通青石古碑(碑文内容不详)。该碑整体为青石材质,由碑座、碑身、碑首组成,通高约1.5米、宽约0.5米、厚约0.15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灵神庙被毁,正殿及影壁墙被拆,原址上先为马家碾坊的牲口棚,后兴建了居民住房。灵神庙碑被丢弃至庙东50余米处的道边,后修道被就地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