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情人节档,《海角七号》就这样静悄悄地在大陆公映了。
在硬盘上常驻了半年的片子,再去看2月13日的午夜场,实在已经跟片子的内容没多大关系了。就如同从《光芒》到《张靓颖@音乐》,每一张专辑我都会一如既往的买,一如既往的不拆封——网络时代,买cd和进电影院,与其说是为了消费,毋宁说是一种姿态。我是应该出现在那里的,无论是影像店还是电影院,尽管以我的生活方式而言,我更习惯使用迅雷去观看和聆听。但我是应该出现在那里的。
2月14日的夜晚,我以一个单身男子的身份,坐在空旷的办公室。电脑里铺天盖地响彻着《海角七号》的原声带,《1945钢琴演奏版》的背景中,那个温柔地男声,在用日语喃喃地念叨着:“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是的,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作为个体的我们,是不必去负责的。正如情人节档的《海角七号》,那样的安静和低调,除了我这样早就痴迷半年的观众,甚至没有人知道情人节的北京,有这样一部电影正在公映。
朋友说:这样的电影在大陆如果没有票房,不是《海角七号》的耻辱,而是大陆人的耻辱。
然而,在2009的贺岁档,充斥着《桃花运》、《非诚勿扰》、《高兴》这样的片子的时候,我依然可以选择在电脑上重看一遍《海角七号》;在2009年的情人节,我必须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依然可以选择再去看一次午夜场;在华语电影市场一片喧嚣或哀鸿的时候,我依然可以记得,在2008年,有一部叫作《海角七号》的电影,曾那样的触动我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一个小京漂,为何要去背负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罪?《海角七号》大陆票房惨淡也好,甚至更早的张靓颖屈居第三也好,那是不必由我来负责的罪过。
那只是时代的罪过。
在硬盘上常驻了半年的片子,再去看2月13日的午夜场,实在已经跟片子的内容没多大关系了。就如同从《光芒》到《张靓颖@音乐》,每一张专辑我都会一如既往的买,一如既往的不拆封——网络时代,买cd和进电影院,与其说是为了消费,毋宁说是一种姿态。我是应该出现在那里的,无论是影像店还是电影院,尽管以我的生活方式而言,我更习惯使用迅雷去观看和聆听。但我是应该出现在那里的。
2月14日的夜晚,我以一个单身男子的身份,坐在空旷的办公室。电脑里铺天盖地响彻着《海角七号》的原声带,《1945钢琴演奏版》的背景中,那个温柔地男声,在用日语喃喃地念叨着:“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是的,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作为个体的我们,是不必去负责的。正如情人节档的《海角七号》,那样的安静和低调,除了我这样早就痴迷半年的观众,甚至没有人知道情人节的北京,有这样一部电影正在公映。
朋友说:这样的电影在大陆如果没有票房,不是《海角七号》的耻辱,而是大陆人的耻辱。
然而,在2009的贺岁档,充斥着《桃花运》、《非诚勿扰》、《高兴》这样的片子的时候,我依然可以选择在电脑上重看一遍《海角七号》;在2009年的情人节,我必须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我依然可以选择再去看一次午夜场;在华语电影市场一片喧嚣或哀鸿的时候,我依然可以记得,在2008年,有一部叫作《海角七号》的电影,曾那样的触动我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我只是一个小京漂,为何要去背负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罪?《海角七号》大陆票房惨淡也好,甚至更早的张靓颖屈居第三也好,那是不必由我来负责的罪过。
那只是时代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