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三十二卷的家谱,洋洋洒洒上千万字,最早追溯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和陈胡工,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姓始祖。那么沧县望海寺孙家又跟他们是什么关系呢? 这个还是望海寺孙氏研究会会长岁如意比较明白。该村是个大村,现在居住着五千多口人,外姓不足五百,其余都姓孙,是由一个祖先繁衍下来的大家族。这个家族来自浙江余姚,现存《余姚孙家境孙氏宗谱》。相传余姚孙姓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今山东一带),有名的军事家孙武以及后来战国时期的孙膑,都出自这个家族。余姚孙姓宗谱的记载是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开始的。始祖孙岳约出生于公元893年,祖籍睦州(今杭州附近),出仕后唐,为官初期曾居冀州(今河北冀县)。后来为了安全,于公元928年,举家徙居浙江余姚梅川,暂居烛溪湖西岸大埠头孙家尖。家事安顿后,仍效忠于后唐。官至护驾招讨大将军。公元933年,被属下奸官暗杀。皇帝念其功劳巨大,追封为清廉大将军,并划彩屏山以北、梅川里以南、烛溪湖以东、东彭桥以西的大片土地,为封地,赐名孙家境。
明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曾三次下诏“迁民实京畿”。孙岳的14世孙孙誌,奉其父孙伯之命,离开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孙家境孙家尖,来到河间府兴济县北桃杏村,教书育人,在此成家。永乐二年(1404年)又迁移到河间府沧州望海市(沧州于1913年二月始称沧县,望海市原属清池县,明洪武七年,即1374年入沧州。中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望海市改为望海寺)。到了望海寺,始祖孙誌生了7个儿子,现在只有5支的下落可考。长子孝忠,先回浙江余姚,后来又迁回河北交河县北碱厂孙村(今属河北泊头市文庙乡)。二子顺忠,失考。三子应忠,失考。四子思忠(东支),后人居望海寺。五子德忠(北支),居望海寺。后人从11世又由望海寺迁居卸甲庄(今属黄骅市),卸甲庄后人,又迁居周青庄、姚庄子、清河村、仓上、东抛庄。六子彬(南支)、七子英(西支),后人均居望海寺。
孙中山曾到浙江孙家境祭祖
盛世修志,家富修谱。改革开放后,该村村民开始续写族谱,区域涉及沧州的各县市区,分东、西、南三支。期间,他们联系到了身在天津的孙桂林,此人祖上家庭贫困,在望海寺一路讨饭到天津,遂在津落户。此人眷恋家乡,寻根问祖,来到望海寺同乡亲们成了了沧县望海寺孙家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搜集、整理各方信息,编纂全国孙氏族谱。期间,他们跑遍了全国各地大小图书馆,档案室,各大院校,深入研究整合,发现望海寺孙家与孙中山为同宗,在大族谱的136世中,孙中山为79世,在望海寺族谱中,孙中山为18世,他们的祖蔓根结是在浙江。
在修谱过程中,他们曾专门到山东、浙江等“乐安堂”孙氏繁衍地考察,印证的史实是,孙中山这一脉孙氏族人,入粤的祖先叫友松公、日洪公等兄弟,和望海寺孙氏族人一样,均为孙姓“乐安堂”的后代。“乐安堂”最早发源自山东,是自古以来孙姓比较大的一个堂。探索孙氏“乐安堂”的迁徙繁衍历程,大概是沿着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的路径。还有的到了浙江、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据说孙中山的祖上也是从孙家境迁出的。据《余姚孙境宗谱》记载,孙家境第二十世孙,名端奎。他的第三个儿子名进道,号循所,明万历年末出为广东香山县丞,遂居焉,先有二子,即保之、振之。这是明代最后一次修谱的记载。等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再续谱的时候,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加上路途遥远,这当中又隔了改朝换代的事,关于这一支的情况也就不甚明了了。但是,据说当时曾有一册稿本的小家谱一直记到康熙年间,因此,谱局也曾派人到香山县采访。但翠亨村孙氏自己也说不清是何时从何地迁来的,只知道始迁祖叫瑞英公。而他们在此不久草撰的家谱上,就近附到了广东另一派孙姓的门下了。至今孙中山的祖籍仍有待考证。但是,据记载,民国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916年8月21日)孙中山曾到孙家境祭祖。
2012年9月,乐安孙氏族谱编辑完成,共收录了包括钟公、孙权、友松公、孙中山等在内孙氏男女。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作为同宗兄弟,望海寺将举行各项孙氏纪念活动,让伟人精神世代传承,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孙氏辉煌。
明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曾三次下诏“迁民实京畿”。孙岳的14世孙孙誌,奉其父孙伯之命,离开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孙家境孙家尖,来到河间府兴济县北桃杏村,教书育人,在此成家。永乐二年(1404年)又迁移到河间府沧州望海市(沧州于1913年二月始称沧县,望海市原属清池县,明洪武七年,即1374年入沧州。中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望海市改为望海寺)。到了望海寺,始祖孙誌生了7个儿子,现在只有5支的下落可考。长子孝忠,先回浙江余姚,后来又迁回河北交河县北碱厂孙村(今属河北泊头市文庙乡)。二子顺忠,失考。三子应忠,失考。四子思忠(东支),后人居望海寺。五子德忠(北支),居望海寺。后人从11世又由望海寺迁居卸甲庄(今属黄骅市),卸甲庄后人,又迁居周青庄、姚庄子、清河村、仓上、东抛庄。六子彬(南支)、七子英(西支),后人均居望海寺。
孙中山曾到浙江孙家境祭祖
盛世修志,家富修谱。改革开放后,该村村民开始续写族谱,区域涉及沧州的各县市区,分东、西、南三支。期间,他们联系到了身在天津的孙桂林,此人祖上家庭贫困,在望海寺一路讨饭到天津,遂在津落户。此人眷恋家乡,寻根问祖,来到望海寺同乡亲们成了了沧县望海寺孙家文化研究会,致力于搜集、整理各方信息,编纂全国孙氏族谱。期间,他们跑遍了全国各地大小图书馆,档案室,各大院校,深入研究整合,发现望海寺孙家与孙中山为同宗,在大族谱的136世中,孙中山为79世,在望海寺族谱中,孙中山为18世,他们的祖蔓根结是在浙江。
在修谱过程中,他们曾专门到山东、浙江等“乐安堂”孙氏繁衍地考察,印证的史实是,孙中山这一脉孙氏族人,入粤的祖先叫友松公、日洪公等兄弟,和望海寺孙氏族人一样,均为孙姓“乐安堂”的后代。“乐安堂”最早发源自山东,是自古以来孙姓比较大的一个堂。探索孙氏“乐安堂”的迁徙繁衍历程,大概是沿着山东、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的路径。还有的到了浙江、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据说孙中山的祖上也是从孙家境迁出的。据《余姚孙境宗谱》记载,孙家境第二十世孙,名端奎。他的第三个儿子名进道,号循所,明万历年末出为广东香山县丞,遂居焉,先有二子,即保之、振之。这是明代最后一次修谱的记载。等到清光绪二十五年再续谱的时候,由于年代相隔太远,加上路途遥远,这当中又隔了改朝换代的事,关于这一支的情况也就不甚明了了。但是,据说当时曾有一册稿本的小家谱一直记到康熙年间,因此,谱局也曾派人到香山县采访。但翠亨村孙氏自己也说不清是何时从何地迁来的,只知道始迁祖叫瑞英公。而他们在此不久草撰的家谱上,就近附到了广东另一派孙姓的门下了。至今孙中山的祖籍仍有待考证。但是,据记载,民国五年七月二十三日(1916年8月21日)孙中山曾到孙家境祭祖。
2012年9月,乐安孙氏族谱编辑完成,共收录了包括钟公、孙权、友松公、孙中山等在内孙氏男女。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生150周年,作为同宗兄弟,望海寺将举行各项孙氏纪念活动,让伟人精神世代传承,让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孙氏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