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唱法上来说,中国民族唱法(女声)在50-60年代蓬勃发展,可算做是郭兰英时代,但那时的唱法完全不像现在这么模式化,上高音的路子很不统一,各有特色,如果说还要有点儿什么突出的统一特征,那应该就是当时的唱法普遍注重大嗓歌唱,即使就是黄虹这样的小嗓唱法,声带的张力与阻力之间的对抗感仍然明显,和朱逢博的“小嗓”唱法就明显不同了。尽管当时的唱法不拘一格,但是由于当时的“土洋唱法之争”使得在这些杂乱的路子中也出现了统一的痕迹,并慢慢地通过两条道路在70-80年代前后趋向统一化,一个路子就是以上海的任桂珍、鞠秀芳、朱逢博、钱曼华。天津的于淑珍等为代表的唱法模式,另一方就是以北京的邓玉华和后来的李谷一为代表的唱法模式。当然,到1980年前后就是显然是以朱逢博和李谷一为代表的两派唱法模式。从声带的调节上来说,前者的唱法偏重于突出声带的边缘振动,因此,会厌软骨的作用力要比后者大。而后者则由于相对注重声带收缩力与张力之间的对抗,会厌作用比前者淡化,但是舌头前部在舌根抬起的同时横向拉紧,因而声音安放位置比前者更靠前,在硬腭与门齿前,腭前者则基本上是把声音安放在舌根与软腭间的口咽部位,所以声道形状也就相对有所不同,即是说喉-舌的对抗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更趋向于[AH]元音,后者相对更突出【EH]、[EE]元音色彩,因而前者喉位在同等情况下要略低于后者(这当然更多都是指在唱高音和强声时)。前者的唱法由于突出声带边缘振动,力度表现成为要着重解决的难题,而后者则由于注重声带力间的对抗,泛音的色泽以及由此而来的音色的柔美和弱声(半声)唱法就相对难以前者,成为要注意的课题。像李谷一型唱法的歌者就有很多柔声唱法(指半声)不擅长(不是说李谷一,而是说这种唱法里的其他一些演员,不过由于这种唱法已经中西结合,相对就要比它的前身——郭兰英型的唱法更容易调节强-弱力度的变化。因此,也应当说,李谷一和唱法较之朱逢博的唱法而言要与郭兰英的唱法渊源更深一些)。而朱逢博型的唱法队伍里力度表现就有演员逊色一些,至于朱逢博和李谷一,她俩都分别是这两种唱法的杰出代表,都是刚柔相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