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氏散拳论 张达泉 (隆兴)
附抄岳氏散拳遗说。
岳氏散手乃宋代岳武穆出世时访少林寺老和尚拜求艺术九手。上三手,中四手,下二手耳。岳夫子悟性过人,每一手变化六手,共化五十六手,使天下后人英俊详加悟练耳。又有刘世俊老先生遗论。夫散手者真短打之妙法也。学者非得专意演习,如铁练钢周身节节要贯串。用力如钢,用腰如棉,发劲而兼钢。力由脊发,行於手指。任他用力来打我,区折自身放,自由力在腰,意在心神相连。力自然,你近我随。你退我近,随即是近,近即是放,前近后退不遗神。左右相随,近身宜真真假假。需注意上下架捉求腰腿,得机得势方相宜。移步需要随身进,进步如玉环,不宜迟,上中下见手相接,需要快。左右相随不宜滞。
又有纪子修老师遗论。此岳氏散手者又名双推手,学者不可不注意。按散手之功夫。内分,散,快,按,点,四功散者遇手无穷变化,快者相随相进遇机变化如电,按者非万不得已之危不得用也。如用非按伤其内。点者警戒遇敌之者,非独
择人不能论点功也。此四功学者非得口传心授方能知其奥妙也。学者每遇练习非得以心领意悟恻愈练愈精。再者,非有此先天造化不能深得其妙也。
散手主要练,散、孥、按、点。
散手之九法列后:
单鞭、迎风摆柳、分筋搓骨,此上三手也。
左右分手,杈花,粉蝶穿花,穿梭,此中四手。
抱月,海底捞月。此下二手。
此九手遇敌变化无穷。关系在素日学练之精详此。以上是学者张隆兴由纪老师口述记也。后学不可不详加研究也。
此拳术是清代咸丰年在北京创立之首先者性县东姑庄。刘世俊老先生所传,学者凌生先,先生、庆禧、纪绪、纪德共五弟子。又纪德传于弟子张隆祥、张隆兴。光绪丁未三十三年。
附:
中国拳术之一。源出于岳氏散手。据传说此拳为宋代岳飞所创。此拳最初仅 9手,其中上盘3手,中盘4手,下盘 2手,左右互换皆为散练手法,故名岳氏散手;后来逐渐发展,每手各演化为20手,共 180手。步型多为侧身半马步,步法多以足尖由外弧形向内勾盘进步。清代河北雄县人刘仕俊擅长岳氏散手,后来他在散手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归纳为八母势,形成简单套路,可以连贯练习,故名岳氏连拳,又名八翻手,也叫子母拳,表示拳法子母相生,富于变化。岳氏连拳分 8路,有挣捶式、进退连环式、回身靠挤式、拦腰捶式、双推手式、捆锁靠挤式、琵琶式、研肘架打式。每路动作多则 5、 6 势,左右轮换,一气贯注,动作简单,节奏鲜明,与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拳术练法近似。其手法包括:捆、拿、锁、靠、推、打、刁、捋。步法以直进直退为主。劲力刚健明快,讲究吞吐沉浮,刚中寓柔。桩法有三门桩、四门架、木人桩等。桩步稳固,进退起止皆有节序。此拳后来不断丰富,共发展为32路。
清末民初时,岳氏连拳在北京一带较为流行,现在开展不广。
雷祖后裔,二十七世
附抄岳氏散拳遗说。
岳氏散手乃宋代岳武穆出世时访少林寺老和尚拜求艺术九手。上三手,中四手,下二手耳。岳夫子悟性过人,每一手变化六手,共化五十六手,使天下后人英俊详加悟练耳。又有刘世俊老先生遗论。夫散手者真短打之妙法也。学者非得专意演习,如铁练钢周身节节要贯串。用力如钢,用腰如棉,发劲而兼钢。力由脊发,行於手指。任他用力来打我,区折自身放,自由力在腰,意在心神相连。力自然,你近我随。你退我近,随即是近,近即是放,前近后退不遗神。左右相随,近身宜真真假假。需注意上下架捉求腰腿,得机得势方相宜。移步需要随身进,进步如玉环,不宜迟,上中下见手相接,需要快。左右相随不宜滞。
又有纪子修老师遗论。此岳氏散手者又名双推手,学者不可不注意。按散手之功夫。内分,散,快,按,点,四功散者遇手无穷变化,快者相随相进遇机变化如电,按者非万不得已之危不得用也。如用非按伤其内。点者警戒遇敌之者,非独
择人不能论点功也。此四功学者非得口传心授方能知其奥妙也。学者每遇练习非得以心领意悟恻愈练愈精。再者,非有此先天造化不能深得其妙也。
散手主要练,散、孥、按、点。
散手之九法列后:
单鞭、迎风摆柳、分筋搓骨,此上三手也。
左右分手,杈花,粉蝶穿花,穿梭,此中四手。
抱月,海底捞月。此下二手。
此九手遇敌变化无穷。关系在素日学练之精详此。以上是学者张隆兴由纪老师口述记也。后学不可不详加研究也。
此拳术是清代咸丰年在北京创立之首先者性县东姑庄。刘世俊老先生所传,学者凌生先,先生、庆禧、纪绪、纪德共五弟子。又纪德传于弟子张隆祥、张隆兴。光绪丁未三十三年。
附:
中国拳术之一。源出于岳氏散手。据传说此拳为宋代岳飞所创。此拳最初仅 9手,其中上盘3手,中盘4手,下盘 2手,左右互换皆为散练手法,故名岳氏散手;后来逐渐发展,每手各演化为20手,共 180手。步型多为侧身半马步,步法多以足尖由外弧形向内勾盘进步。清代河北雄县人刘仕俊擅长岳氏散手,后来他在散手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归纳为八母势,形成简单套路,可以连贯练习,故名岳氏连拳,又名八翻手,也叫子母拳,表示拳法子母相生,富于变化。岳氏连拳分 8路,有挣捶式、进退连环式、回身靠挤式、拦腰捶式、双推手式、捆锁靠挤式、琵琶式、研肘架打式。每路动作多则 5、 6 势,左右轮换,一气贯注,动作简单,节奏鲜明,与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拳术练法近似。其手法包括:捆、拿、锁、靠、推、打、刁、捋。步法以直进直退为主。劲力刚健明快,讲究吞吐沉浮,刚中寓柔。桩法有三门桩、四门架、木人桩等。桩步稳固,进退起止皆有节序。此拳后来不断丰富,共发展为32路。
清末民初时,岳氏连拳在北京一带较为流行,现在开展不广。
雷祖后裔,二十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