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吧 关注:498,008贴子:2,151,970
  • 5回复贴,共1

骗人的“左右脑年龄测试”该当何罪?最近两天,在朋友圈里最火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骗人的“左右脑年龄测试”该当何罪?
最近两天,在朋友圈里最火的要属“左右脑年龄测试”了。只要扫描二维码,回答几道题目就可以测试出自己的左右脑的生理年龄。测试结果基本都是大而化之或者模棱两可的描述,但往往涵盖了一部分受测者的心理预期,所以大家纷纷转发。在这看似精准的测试结果背后,其实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作祟。
随后,有专家辟谣“这种测试没有科学依据,左右脑没有分工,在从事复杂活动时,左右脑协同操作”。更有程序员大神反向破解了测试的程序代码,发现该程序中包含“ansrandom”和“ansrandom2”两个代码,在程序打开时,结果就已经随机确定了。此时网友们才打呼上当,原本想测试智商,却又一次被收了智商税。
然而不能忽视的时,这次表面上的“逗你玩”事件传播范围很广。有媒体报道,这一风靡一时的小程序在退出不久就获得了2000多万人的测试和使用,受骗者众多。如果这只是一场产品设计不严谨的闹剧,那么顶多被视为高档版的科学谣言,大家也只得一笑而过了。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受测者在受测前必须要填写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并且要关联自己的微信号码才可以接受测试,也就是说,这一小程序给开发者搜集到了上千万的公民个人信息。
而它搜集这些海量个人信息的途径确是——“逗你玩”,也就是我们说的骗取。
这样的话,事情可能就起了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构成犯罪。这里的“其他方法”并未排斥“骗取”,根据刑法理论的相当性解释原则,“骗取”和“窃取”也具有一定的相当违法程度。此外,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已有类似骗取公民信息入罪的判例。(无讼案例 | 无讼法规 - 法律人的智能检索工具)当然,从目前公开的信息还很难判断“左右脑年龄测试”开发者是否构成这一罪名,但这种获取公民信息的方式值得我们关注和质疑。
公众号“哒哒”(dadatime)对这一事件的分析非常精辟:打着“一切为了你旗号的测试其实只是赚流量买信息的一种手法。测试时,用户填写了真实姓名和出生日期后,和用户微信号构成了关联。短时间,数十万的粉丝增长,上百万的浏览量,就为不靠谱的公司提供了庞大的用户个人信息网络。”
当时当下的互联网经济中,流量就是现金,而创造流量的就是网上的每一名网民。各种公司企业通过微信号、小程序等各种途径吸纳关注、大肆圈粉,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基于“粉丝经济”、“流量变现”的营销行为。当然,合法合规的营销是不能加以苛责的。但以坑蒙拐骗的方式营销,以欺骗的方式获得公民个人信息,就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并予以整治了。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10-27 13:14回复
    大家说说有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0-27 13:15
    回复
      以后大家都要谨慎小心一些啊!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10-27 13:17
      回复
        没人关注!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0-28 09:21
        回复
          个人信息,有车房的两毛一条,普通的五分,买到后多雇人不停地打电话吧,总会卖点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0-28 18: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