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点内脏吧 关注:2贴子:45
  • 6回复贴,共1

金庸小说结构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说整体走向和结构一般不被读者所关注,毕竟细节和情节才是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读者绝大部分时间会品评一个作品中的某个人,某个事件,可是却不太关注小说的结构。
我们真正注意到小说整体结构,可能只有在第一次读一本小说时,随着一页页往后翻,才一点点感知。而后就已经忘干净了。
下面分析一下金庸各个小说整体结构的优劣,主要以几部长篇小说为主。
整体来说,金庸小说从第一本《书剑恩仇录》到最后部长篇《鹿鼎记》,整体构思结构越加混熟。



IP属地:北京1楼2009-02-11 18:26回复
    ★《书剑恩仇录》
    因为主角陈家洛的武功上来就已经大功告成的(相对于书剑这部小说)所以无需过多的铺陈,就可以直接进入红花会群侠的丰虞侠义
    这部小说整体结构三段落:
    1.中原(主要讲述红花群侠的江湖侠义行为,十四侠各个做了细致刻画)
    2.边疆(陈家洛和香香的爱情登场,沙漠中自然,敌人,自我状况险象环生,层层推进,最后引出全书最出彩的一段——玉城)
    3.重返中原(进入小说主旨:乾隆登场,狸猫换太子的老台戏,被年轻的金庸翻新)
    尽管《书剑恩仇录》小说的文笔稚嫩,人物单薄,武功简单(看过金庸其他小说后再看这本感觉太明显了,金大侠原来也是从菜鸟做起!)不过毕竟是金庸第一部小说,小说的结构可算中规中距。书剑开创了新派武侠的天地,在当时已经足够引起轰动。
    ★《碧血剑》
    典型的上山修炼下山锻炼的方式,《碧血剑》是后作《射雕英雄传》的练手之作。
    尽管袁承志和陈家洛一样水的厉害,可是金大侠笔下第一个(我是说写作时间上)出彩的角色——金蛇郎君,却成了一条点睛之笔,他的暗线就像一条时隐时现的盘龙,绞缠于小说整体的平铺直叙,让《碧血剑》闪闪发光。
    ★《射雕英雄传》
    金庸早期最成功的小说,人物性格简单分明,小说就像舞台剧一样,一幕幕上演,单线叙事,脉络清晰,小说从情节上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段落:
    1.小郭靖出生到入中原
    2.郭靖遇黄蓉到陆家庄
    3.桃花求亲到一灯大师
    4.郭黄分歧到南征北战
    小说的叙事就像人物一样纯粹清晰,这也是金庸武侠的初级叙事模式。
    小说开始的线索只是俩小的盟约比武和复仇,而后北东通西南粉末登场,贯穿于杨康的脉络和郭黄感情的主线,到最后的国家大义,整个小说节奏稳健,缓慢爬坡,给人一种踏实轻松的读感。


    IP属地:北京2楼2009-02-11 18:27
    回复
      2025-05-18 00:31:18
      广告
      ★《侠客行》
      武侠小说中,有几种老掉牙的解扣方法:易容,亲子相像(可以父子,也可以兄弟,姐妹,)
      易容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方式,尤其在武侠的世界里,他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伟大的古人点穴都会,何况易容)又总是那么让人觉得差了点什么,不过金庸喜欢用这个东西,没有易容,《天龙八部》整个暗藏阴谋就无法实现
      而亲子相比起易容显然就更无法让人接受了,毕竟人不是克隆出来的,谁的基因里都要有父母双方,哪怕孩子和父母一方长相行为十分相似,也不会相似到无法分辨的地步,好在江湖除了长相,还有一种身份识别,就是武功招式,有时武功招式就像身份证一样,所以萧老爷子客串儿子就比较让人信服了。至于双胞胎,尽管有些外人无法区分,不过至亲之人是决计不会错误的。可是偏偏《侠客行》不同意。
      《侠客行》就是一对亲兄弟的双龙会,性格迥异,相貌相像,这已经是老段子了,金庸也不能免俗,不过双线程叙事方式用得圆滑活泼,可见金大侠的功底,《侠客行》就像一个水面,尽管涟漪不断,两个波源不断冲突,终归是在一个水面上。所以小说尽管不断有亮点出现,却叙述的四平八稳。
      直到小说最后几个章节,小说才突然拔高,最大的扣子解开,原来小小岛屿不是地狱而是天堂,人人乐不思蜀,倒像是《武林外传》里的金香玉。石破天到最后修成仙境武功,却总是让金迷不能买账,毕竟,他成了天下第一后,小说也就完了,武功学完了既不能安邦天下,也不能玩乐人间,仍然一句我是谁,继续混沌,这武功学得太冤了……
      ★《神雕侠侣》
      抛开一切不说,只说结构。
      记得某个评论家说:如果小龙女跳崖后,小说戛然而止,那么神雕绝对是上乘之作。
      我深深同意这种观点
      诚然,多数金迷不同意,而且板砖西红柿混着扔了,没有那16年的等待,你杨过小龙女还叫什么杨过小龙女!!!
      要我说,《神雕侠侣》是一部为情节牺牲布局的小说。
      小说就像一个硕大的身躯,一个硕大的脑袋,却由一根细细的脖子连接,而这细细的脖子,就是杨龙的爱情,不过也恰恰是这份爱情的一分无理两分无力七分痴……才让神雕的情戏升华。
      顺便支持一下倪匡的观点:小龙女出古墓前后性格有些矛盾,前者的冷峻应该以李若彤版为准,出古墓后的天真应该以范文芳版为准,迷一样的女子,难道真因为一场误会的云雨,就天仙动了凡心,仙女变成了少女?这样的变化,消释了仙女的恬然天成,原来不是只笑他人看不穿,而是实在自我看不穿。好在,童话依然美丽。
      ★《倚天屠龙记》
      小说有些虎头蛇尾
      石破天在小说结尾才成了天下第一,张无忌在小说前半部就已经基本天下第一(剩下个张三丰还是自己一头的)
      乔峰一辈子都在自我身份矛盾中挣扎,张无忌尽管也是正邪双身份世家,却在两方联姻的同时,早早取缔了这层顾虑。何况到后期所谓正邪,已成了武林和朝廷。(武当爷爷和爹,明教义子女婿救命恩人)
      郭靖一生国仇家恨,张无忌是和蒙古郡主打打杀杀越打越浓;至于家恨,他恨谁都不知道,弄清楚了,该下手的也几下就结果了,无从下手的就一阵囫囵吞枣。
      令狐冲一辈子病怏怏从开头到结尾,张无忌开头病,没过多久就好了,还成了天下神功
      杨过一生缠绵一个爱情,纠缠一群暧昧,张无忌就是两个暧昧似的爱情和两个爱情似的暧昧,总之老妈那句:别相信漂亮女人是白说了
      总之武侠小说主角该有的问题张无忌都遇到了,他却那么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可是这份化解,又总是轻佻。
      把小说分层:
      1.老一辈的杂七杂八(觉远郭襄加冰火岛)
      2.小张无忌被伤到偶得天书
      3.张阿牛到光明顶
      4.明教那旮旯点事
      5.成昆的大阴谋
      集万千宠爱的张无忌在小说中部的光明顶就已经走向了人生的巅峰,小说读到光明顶,所有读者压抑的一股气随着“无忌!他是无忌孩儿!!”而全部释放,人生得意尽需此
      而后,明教主带着一群比他更像教主的教众开始扬眉吐气,可是我们却越往后越发现,无忌孩儿武功越练越厉害,感情也越来越含糊,这些在这里就不说了,毕竟英雄难过美人关。
      可是成昆这个包袱抖的实在不响,成昆武功高吗?当然高,成昆是坏人吗?,当然是。可是一想起这个坏人,总觉得一点分量都没有,一切阴谋都是他,一切坏事都是他,可是这个人就这么没水平,就好像大家一直在等他,可是等来个大失所望一样,加上后期历史人物的登场,让整个倚天在后半部感觉俗之又俗,虎头蛇尾
      好在张无忌继续着两女瓜葛,大家也就瞧个热闹。


      IP属地:北京3楼2009-02-11 18:27
      回复
        补个:
        ★《雪山飞狐》
        雪山是中篇小说,所以金老爷(其实应该是金先生,写这本时他还年轻。)就玩了个在当时算是新鲜玩意儿的手法。
        整部小说的现实故事只发生在一天里,地点只发生在某雪山周边。而整部小说的故事却跨越时空。
        结构:
        1.听一群人讲故事。
        2.挖宝藏。
        3.打架。
        对于第一部分,确实非常非主流。倒叙不是金庸第一次用,但是整个大段的倒叙却是第一次;要是像《本杰明巴顿》那样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也算不上新鲜,关键是这个倒叙的手法,那么的与众不同。金庸在这里,在三个阶段用了三种倒叙方式。
        方式一:单一人物的倒叙
        第一阶段,大家坐下来,开始听宝树和尚讲那过去的故事,读者很轻松。闯王手下胡苗范田及百年的恩怨,还有宝藏的由来。
        方式二:《罗生门》式倒叙
        《雪山飞狐》写于1959年,而《罗生门》拍与1950年,这回金庸向黑泽明大师好好学习了一会。
        如果说大家对于《罗生门》还比较陌生的话,那看过《英雄》的应该大有人在吧。尽管老谋子东施效颦,不过还是容易当个例子的。就是A说一个故事,百分之九十都正确,然后B把那百分之十的错误给改正,可是B的话里也有百分之十不正确,接着C又把B的百分之十纠正过来。这样故事就恍然大悟了。三个人都心怀鬼胎,有些东西添油加醋,有些东西隐瞒不说,但各个都是讲故事的能手。
        到了第二阶段,读者开始发现听故事已经稍微有些要动脑了,因为你要开始判断ABC哪个说的是真话。(其实这种方式的最高境界,是ABC其实都是真话,但互相矛盾)最后通过宝树,苗若兰,平四,把胡一刀、胡夫人和苗人凤的故事讲清楚了。
        方式三:盖里奇式倒叙
        这种方式不是盖里奇所创,可是他近几年挺火,就暂时这么命名吧。
        什么?不知道盖里奇?那他拍的电影《偷拐抢骗》总知道吧?什么?布拉德皮特演的《偷拐抢骗》不知道?那《疯狂的石头》总看过吧?还有这几天上映的《疯狂的赛车》……没错,导演宁浩就是向盖里奇学习,两次运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很有挑战性,挑战的是观众的智商。如果故事平铺直叙就太没意思了,所以编剧和导演想方设法的把故事拧成麻花,可能故事很简单,但被他们这么一揉,这情节就复杂了。当然,这不是不好好说话,而是将每个角色的立场心理更好的表现,至于是否玩的过度,就是导演的水平了。(题外话,《石头》拧的恰到好处,《赛车》卖弄得太过了)
        雪山顶讲故事到了第三个阶段,每个人物都开始发言,这时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在座的这些似乎是金庸请来当专业听众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的是故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瓜葛,每个人的发言都使故事有了新的一层含义!!这时再好好回味一下之前讲故事时他们的某些暧昧表情,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部分,大家开始按着线索挖宝藏了。原来金庸选择的这个讲故事的地点,就是宝藏的所在地!节约时间和空间成本,大家直接忘记过往前嫌,齐心合力挖金块。(一提到宝藏,金庸小说里的二流角色就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连城诀》《鹿鼎记》都是如此,和那些为争夺武功秘籍而疯的人境界太不同了,可没听说过欧阳锋东方不败为银子着急过。不过这也是拔高主题的一个手段,胡斐苗若兰故是爱情价更真,胡一刀也是十个宝藏换不回个好媳妇,而苗人凤更是把线索的凤钗昭然过市的戴在女儿头上以祭奠亡妻)
        再捎带手提个人物:田青文,这个一开始给人单纯感觉的小丫头,原来这么有深度,不但于三角恋爱中游刃有余,而且还会杀人灭口瞒天过海……
        第三部分,老生长谈的“这刀是砍还是不砍?”金庸自己也承认这是偷懒,不过无心插柳的成了经典。还是不能理解,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把误会说清楚,偏偏胡斐那么有性格打死你我也不说,何苦闹得和岳父开打……
        如果问我《雪山飞狐》的主人公是谁,无疑是“雪山飞狐”胡斐。可是怎么总觉得是他爹娘和他岳父呢?


        IP属地:北京15楼2009-02-22 23:30
        回复
          幸苦你了……


          17楼2009-10-17 11:13
          回复
            分析不给力


            18楼2012-05-25 17:31
            回复
              言简意赅,虽然字数不多,但是该说的都有了,也算很到位,楼主辛苦。
              最近又看了遍《昆仑》,以前看的时候还觉得不错,再一看...好吧,没坚持看完。
              都说凤歌小说有金庸的感觉,但还是差太多了。虽然大的构思还不错,但是往里填的时候,主人公的性格总是让人把握不住。一说乔峰,大家知道什么样人,段誉、郭靖、金蛇郎君大家都有个印象。但是到凤歌的梁萧那,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反正他的性格各种拧着来的,一会黑一会白,一会好一会坏,完全就不是一个人。感觉凤歌是为了情节牺牲了人物性格。
              看的郁闷,就在你这发泄了...不好意思,见谅。


              19楼2012-08-12 18: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