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个:
★《雪山飞狐》
雪山是中篇小说,所以金老爷(其实应该是金先生,写这本时他还年轻。)就玩了个在当时算是新鲜玩意儿的手法。
整部小说的现实故事只发生在一天里,地点只发生在某雪山周边。而整部小说的故事却跨越时空。
结构:
1.听一群人讲故事。
2.挖宝藏。
3.打架。
对于第一部分,确实非常非主流。倒叙不是金庸第一次用,但是整个大段的倒叙却是第一次;要是像《本杰明巴顿》那样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也算不上新鲜,关键是这个倒叙的手法,那么的与众不同。金庸在这里,在三个阶段用了三种倒叙方式。
方式一:单一人物的倒叙
第一阶段,大家坐下来,开始听宝树和尚讲那过去的故事,读者很轻松。闯王手下胡苗范田及百年的恩怨,还有宝藏的由来。
方式二:《罗生门》式倒叙
《雪山飞狐》写于1959年,而《罗生门》拍与1950年,这回金庸向黑泽明大师好好学习了一会。
如果说大家对于《罗生门》还比较陌生的话,那看过《英雄》的应该大有人在吧。尽管老谋子东施效颦,不过还是容易当个例子的。就是A说一个故事,百分之九十都正确,然后B把那百分之十的错误给改正,可是B的话里也有百分之十不正确,接着C又把B的百分之十纠正过来。这样故事就恍然大悟了。三个人都心怀鬼胎,有些东西添油加醋,有些东西隐瞒不说,但各个都是讲故事的能手。
到了第二阶段,读者开始发现听故事已经稍微有些要动脑了,因为你要开始判断ABC哪个说的是真话。(其实这种方式的最高境界,是ABC其实都是真话,但互相矛盾)最后通过宝树,苗若兰,平四,把胡一刀、胡夫人和苗人凤的故事讲清楚了。
方式三:盖里奇式倒叙
这种方式不是盖里奇所创,可是他近几年挺火,就暂时这么命名吧。
什么?不知道盖里奇?那他拍的电影《偷拐抢骗》总知道吧?什么?布拉德皮特演的《偷拐抢骗》不知道?那《疯狂的石头》总看过吧?还有这几天上映的《疯狂的赛车》……没错,导演宁浩就是向盖里奇学习,两次运用了这种手法。
这种手法很有挑战性,挑战的是观众的智商。如果故事平铺直叙就太没意思了,所以编剧和导演想方设法的把故事拧成麻花,可能故事很简单,但被他们这么一揉,这情节就复杂了。当然,这不是不好好说话,而是将每个角色的立场心理更好的表现,至于是否玩的过度,就是导演的水平了。(题外话,《石头》拧的恰到好处,《赛车》卖弄得太过了)
雪山顶讲故事到了第三个阶段,每个人物都开始发言,这时我们惊奇的发现,原来在座的这些似乎是金庸请来当专业听众的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的是故事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瓜葛,每个人的发言都使故事有了新的一层含义!!这时再好好回味一下之前讲故事时他们的某些暧昧表情,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部分,大家开始按着线索挖宝藏了。原来金庸选择的这个讲故事的地点,就是宝藏的所在地!节约时间和空间成本,大家直接忘记过往前嫌,齐心合力挖金块。(一提到宝藏,金庸小说里的二流角色就都跟打了鸡血似的,《连城诀》《鹿鼎记》都是如此,和那些为争夺武功秘籍而疯的人境界太不同了,可没听说过欧阳锋东方不败为银子着急过。不过这也是拔高主题的一个手段,胡斐苗若兰故是爱情价更真,胡一刀也是十个宝藏换不回个好媳妇,而苗人凤更是把线索的凤钗昭然过市的戴在女儿头上以祭奠亡妻)
再捎带手提个人物:田青文,这个一开始给人单纯感觉的小丫头,原来这么有深度,不但于三角恋爱中游刃有余,而且还会杀人灭口瞒天过海……
第三部分,老生长谈的“这刀是砍还是不砍?”金庸自己也承认这是偷懒,不过无心插柳的成了经典。还是不能理解,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把误会说清楚,偏偏胡斐那么有性格打死你我也不说,何苦闹得和岳父开打……
如果问我《雪山飞狐》的主人公是谁,无疑是“雪山飞狐”胡斐。可是怎么总觉得是他爹娘和他岳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