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a81f8aab9fb43161a1f7a7210a54642/a6c4d0a20cf431ad6c03db584036acaf2fdd9875.jpg)
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介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珍贵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曼斗寨、勐罕曼峦站寨、勐海曼扎寨及勐龙寨等地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傣族制陶传统工艺。傣族制陶传统工艺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制陶在傣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傣族慢轮制陶保留着从无窑堆烧向有窑烧制过渡的初级形式,弥补了研究人类原始制陶史的空白,是一座活的制陶历史文化博物馆。2006年6月西双版纳傣族慢轮制陶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傣族慢轮制陶这门被称为制陶活化石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应有的保护。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8ccdd9e30c79f3d8fe1e4388aa0cdbc/6d420a55b319ebc486b4eef88926cffc1f171671.jpg)
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坯后,发明的最重要的制陶工具,时至今日,人们几乎看不到慢轮的身影。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地区,依然还完整的保留着相当于新石器时期这种古老的制作工艺。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f1b7f99ac86c91708035231f93c70c6/ef9eab64034f78f0dde7019272310a55b2191c51.jpg)
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制陶的用途
傣族制作陶器用途广泛,包括傣族日常生活用具,佛教建筑装饰、佛教礼器等。
日常生活用具:土锅、水壶、茶壶、酒壶、水杯、打水器、水缸、米罐、药罐、碗、花瓶、花盆、瓦盆等。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390f9ea4ebfe9925cb0c695804a85ee4/b0b17d1ed21b0ef418f31e3fd6c451da81cb3e2e.jpg)
佛教建筑装饰:寺庙建筑物上用的土陶瓦饰,如:正脊中央的小塔(“帕萨”),垂脊上的孔雀、龙、凤、狮、象等(“娥”),还有连续排列于屋脊的火焰形瓦饰,放置在佛寺的龙首凤身的“鸱吻”,还有“缅瓦”。
佛教礼器:赕佛用具、和尚化缘用的钵等。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1fe8a7cdf2a283443a636036bb4c92e/62b5a7efce1b9d163c5d0000f8deb48f8d5464a8.jpg)
从生活用具来看,西双版纳傣族生活的地区气候炎热,用陶罐盛水清凉爽口,用土锅煮肉、炖鸡鲜嫩清香,用陶杯沏茶特别香醇,陶罐盛放粮食不会变质,有防潮防霉的作用,且价廉物美,深受傣族人民喜爱。
三、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制陶的存续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傣族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傣族社会文化在这样的社会变迁中呈现出现代化与民族化,现代性与民族性兼容并蓄的发展趋势。傣族民间陶器作为一种文化事物,必然是傣族社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在物质形态上的一种反映。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各种金属、塑料制品随处可见,对傣族的陶器形成了巨大冲击。
傣族民间制陶工艺并非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它同时还具有科技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由于这项工艺工序复杂,学习和制作都十分耗时耗力,不可能大规模传承和延续下来,面对这项工艺存续与变迁的现状。如何传承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