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黄龙寺
我的中学的代是在黄龙寺的建水二中度过的,它位于建水往西几公里的地方,依山傍水。很长时间没有来过了,恰逢做客路过,就来这里看一看。
记不得是第几次以“看客”的身份来到这里了,做在4路工交车上,眼前闪过的熟悉的路线和景色。下车之后,印如眼帘的黄龙寺熟悉又陌生了一些。这里的布局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边是二中新的学生宿舍楼,水上游乐中心,熙熙攘攘,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而另一边则是古老的黄龙山,幽静的庙宇隐于山林之中,颇具一种古典的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千古名句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山曰黄龙,供奉着龙王;潭名龙潭,得龙之灵气。正所谓山有仙,水有龙;山水合壁,人杰地灵。龙潭的水非常清澈,水下不停地冒出水泡,潭中水草丰盛,冲满生机。它虽也属于温泉范畴,但水的温度要低得多,感觉只和体温差不多,不过反而显得冬暖夏凉。加之含硫量高,对皮肤有很好的保护效果。
顺着山路一直走上去,就可以上黄龙山了。蜿蜒的石阶路把茂密的树林一分为二,看得出来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学生时代,我们就是天天用这条路往返于宿舍和食堂之间。不过那时候我们对路两边的树林有着更大的兴趣。一进入树林中,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茂密的树林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神秘感,也诶了我们一个休闲空间。下午用完饭后,我们就到树林中看书,聊天,打闹什么的,有时候还打牌,充分享受着这片树林给我们带来的轻松。走在树林里,欢笑声,聊天声,和走在落叶上发出的沙沙声组成了属于学生时代的一中特殊的音乐元素。面对着树林,我脑子里立即浮现出当时我们在树林里的郎郎书声以及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
来到山顶,便可以见到了庙宇了,以前好象听老师们讲过:黄龙寺的房屋基本都是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已经称得上文物了。不过那时候没有校舍,我们就不得不把它用做宿舍。这么多的庙宇大殿,可以想象从前的黄龙山香火之旺。而现如今已经还给佛门中人了。想想不免有点滑稽----当那些虔诚的和尚尼姑在专心地一边诵经,一边修身养静的时候,他们会不会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养神境界极不符的、青春飞扬的活泼与喧闹呢?然而那是10年前的事了,现在早就有了崭新的学生宿舍楼,设施条件早以今非夕比了。
顺着小路,徜徉在这些庙宇大殿之间,心回到了10 年前。不管这些建筑怎么修缮,仍然如此熟悉。地面也很干净,或者,我和同学们昨天下午刚刚打扫过一样?路边的花区是我们从前曾经劳动过的地方。如今更是点缀得错落有致了。有扶桑,栀子花,一窜红......我仔细地端详着,很想是找出我当初种下的那一棵。我虽然尽力找,但我也知道那已经找不到了,就让它藏在花丛中,让它给更多的人炫耀我们的劳动吧!
庙宇的背后便是黄龙山,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西庄坝子尽收眼底。我家乡西庄树不多,这里却是难得的郁郁葱葱一片,如果在远出眺望黄龙寺的话,那些庙宇就在树林中若隐若现,颇有点金庸先生笔下名山仙镜的韵味。同时,这里也是我们最大的乐园。每天下午放学吃完饭,我们就在这片树林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或者看书用功,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纵论古今,或者争论武侠,留下了我们多少足迹。我看见在不远处的树林里,有几个学生正在那里看书-----那应该是10年前的我,脚下踩着枯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又把我带回到那段时光。于是,我选择在树林里落脚,好好休息一番。
逗留良久,我转到了山脚下。从山脚下再看着黄龙寺,心中诸多感慨。10年了,山还是那样翠绿依然,同学们却早已经不是当年那群无知又爱闹的男孩女孩了,然而不管怎么变,不变的还是那种同学之间的交情。
由于还要做客,时间有限,我提前结束了这次旅行。说实话,每次看黄龙寺,并没有过多注意那些自然景致,而是心里总浮现出从前的情景。不过在我看来,那似乎同样是黄龙寺景致的一部分,其他人不理解也好,看不到也好,但那才是我们自己心中的、真正的黄龙寺,我们心中的景致。
车很快就发动了,我回过头看,黄龙寺在落日的余辉中显得更加苍翠。而它明日又会迎来灿烂的朝阳,校园时光已经远去,但在我们心中永远清晰,在黄龙山的朝阳中永久铭记!
本文发表于<文笔塔>2007年第2期
我的中学的代是在黄龙寺的建水二中度过的,它位于建水往西几公里的地方,依山傍水。很长时间没有来过了,恰逢做客路过,就来这里看一看。
记不得是第几次以“看客”的身份来到这里了,做在4路工交车上,眼前闪过的熟悉的路线和景色。下车之后,印如眼帘的黄龙寺熟悉又陌生了一些。这里的布局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边是二中新的学生宿舍楼,水上游乐中心,熙熙攘攘,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而另一边则是古老的黄龙山,幽静的庙宇隐于山林之中,颇具一种古典的韵味。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的千古名句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山曰黄龙,供奉着龙王;潭名龙潭,得龙之灵气。正所谓山有仙,水有龙;山水合壁,人杰地灵。龙潭的水非常清澈,水下不停地冒出水泡,潭中水草丰盛,冲满生机。它虽也属于温泉范畴,但水的温度要低得多,感觉只和体温差不多,不过反而显得冬暖夏凉。加之含硫量高,对皮肤有很好的保护效果。
顺着山路一直走上去,就可以上黄龙山了。蜿蜒的石阶路把茂密的树林一分为二,看得出来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学生时代,我们就是天天用这条路往返于宿舍和食堂之间。不过那时候我们对路两边的树林有着更大的兴趣。一进入树林中,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茂密的树林给我们带来了些许神秘感,也诶了我们一个休闲空间。下午用完饭后,我们就到树林中看书,聊天,打闹什么的,有时候还打牌,充分享受着这片树林给我们带来的轻松。走在树林里,欢笑声,聊天声,和走在落叶上发出的沙沙声组成了属于学生时代的一中特殊的音乐元素。面对着树林,我脑子里立即浮现出当时我们在树林里的郎郎书声以及无忧无虑的欢声笑语。
来到山顶,便可以见到了庙宇了,以前好象听老师们讲过:黄龙寺的房屋基本都是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已经称得上文物了。不过那时候没有校舍,我们就不得不把它用做宿舍。这么多的庙宇大殿,可以想象从前的黄龙山香火之旺。而现如今已经还给佛门中人了。想想不免有点滑稽----当那些虔诚的和尚尼姑在专心地一边诵经,一边修身养静的时候,他们会不会知道这里曾经是一片与佛教所追求的宁静养神境界极不符的、青春飞扬的活泼与喧闹呢?然而那是10年前的事了,现在早就有了崭新的学生宿舍楼,设施条件早以今非夕比了。
顺着小路,徜徉在这些庙宇大殿之间,心回到了10 年前。不管这些建筑怎么修缮,仍然如此熟悉。地面也很干净,或者,我和同学们昨天下午刚刚打扫过一样?路边的花区是我们从前曾经劳动过的地方。如今更是点缀得错落有致了。有扶桑,栀子花,一窜红......我仔细地端详着,很想是找出我当初种下的那一棵。我虽然尽力找,但我也知道那已经找不到了,就让它藏在花丛中,让它给更多的人炫耀我们的劳动吧!
庙宇的背后便是黄龙山,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西庄坝子尽收眼底。我家乡西庄树不多,这里却是难得的郁郁葱葱一片,如果在远出眺望黄龙寺的话,那些庙宇就在树林中若隐若现,颇有点金庸先生笔下名山仙镜的韵味。同时,这里也是我们最大的乐园。每天下午放学吃完饭,我们就在这片树林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或者看书用功,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纵论古今,或者争论武侠,留下了我们多少足迹。我看见在不远处的树林里,有几个学生正在那里看书-----那应该是10年前的我,脚下踩着枯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又把我带回到那段时光。于是,我选择在树林里落脚,好好休息一番。
逗留良久,我转到了山脚下。从山脚下再看着黄龙寺,心中诸多感慨。10年了,山还是那样翠绿依然,同学们却早已经不是当年那群无知又爱闹的男孩女孩了,然而不管怎么变,不变的还是那种同学之间的交情。
由于还要做客,时间有限,我提前结束了这次旅行。说实话,每次看黄龙寺,并没有过多注意那些自然景致,而是心里总浮现出从前的情景。不过在我看来,那似乎同样是黄龙寺景致的一部分,其他人不理解也好,看不到也好,但那才是我们自己心中的、真正的黄龙寺,我们心中的景致。
车很快就发动了,我回过头看,黄龙寺在落日的余辉中显得更加苍翠。而它明日又会迎来灿烂的朝阳,校园时光已经远去,但在我们心中永远清晰,在黄龙山的朝阳中永久铭记!
本文发表于<文笔塔>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