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八月在南京中国佛学会讲──
经题释经
甲一 序分
甲二 发起分
甲三 所知事分
乙一 标举徵起
乙二 依问解释
丙一 流转门
丙二 还灭门
甲四 所知性分
甲五 所知果分
甲六 云何所知分
乙一 胜义谛门
丙一 观因缘
丙二 观法
丙三 观佛
乙二 世俗谛门
丙一 从有因缘所生门
丙二 从无常因所生门
丙三 从无我因所生门
丁一 外因缘
戊一 因相应
己一 从能成因所生门
己二 从无作者因所生门
戊二 缘相应
己一 从能成缘所生门
己二 从无作者缘所生门
己三 遮恶见
丁二 内因缘
戊一 因相应
己一 能成因
己二 无作者
戊二 缘相应
己一 明种种缘
己二 能成缘
己三 无作者
己四 辨体相
己五 释名义
己六 明相续
己七 离二边
己八 明束因
庚一 标
庚二 列数
庚三 作用
庚四 解释
庚五 无作者
庚六 缘无作
庚七 果无作
庚八 事证明
庚九 多业不一时受
辛一 现业
辛二 生业
辛三 后业
辛四 不定业
庚十 遮恶见
甲七 经之所要分
乙一 除三世迷
乙二 舍诸见
乙三 明果利
乙四 结信受
经题
未讲本文以前,先解经题。经题;“佛说大乘稻秆经”。此本未标译人,据敦煌石室本原题为法成译,然法成其人,不见高僧传,亦无历史可以稽考。北京刻经处所刊心经七译中,有敦煌石室本心经一卷,题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校刊者谓细玩其译文,颇与此经及疏文相近,故定为法成法师译,亦非无根据也。本经、商务印书馆有单行本,并附法成法师之随听疏,校刊者为江宁江杜味农。又藏经中有“佛说稻秆经”一卷,阙译人,附东晋录。此译无大乘二字,译文文句亦不同。复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一卷,署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旁又载一名大乘缘生稻秆经。考查所得,本经共有三种译本,而今天所讲,则为出敦煌石室本之佛说大乘稻秆经。
经题释经
甲一 序分
甲二 发起分
甲三 所知事分
乙一 标举徵起
乙二 依问解释
丙一 流转门
丙二 还灭门
甲四 所知性分
甲五 所知果分
甲六 云何所知分
乙一 胜义谛门
丙一 观因缘
丙二 观法
丙三 观佛
乙二 世俗谛门
丙一 从有因缘所生门
丙二 从无常因所生门
丙三 从无我因所生门
丁一 外因缘
戊一 因相应
己一 从能成因所生门
己二 从无作者因所生门
戊二 缘相应
己一 从能成缘所生门
己二 从无作者缘所生门
己三 遮恶见
丁二 内因缘
戊一 因相应
己一 能成因
己二 无作者
戊二 缘相应
己一 明种种缘
己二 能成缘
己三 无作者
己四 辨体相
己五 释名义
己六 明相续
己七 离二边
己八 明束因
庚一 标
庚二 列数
庚三 作用
庚四 解释
庚五 无作者
庚六 缘无作
庚七 果无作
庚八 事证明
庚九 多业不一时受
辛一 现业
辛二 生业
辛三 后业
辛四 不定业
庚十 遮恶见
甲七 经之所要分
乙一 除三世迷
乙二 舍诸见
乙三 明果利
乙四 结信受
经题
未讲本文以前,先解经题。经题;“佛说大乘稻秆经”。此本未标译人,据敦煌石室本原题为法成译,然法成其人,不见高僧传,亦无历史可以稽考。北京刻经处所刊心经七译中,有敦煌石室本心经一卷,题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校刊者谓细玩其译文,颇与此经及疏文相近,故定为法成法师译,亦非无根据也。本经、商务印书馆有单行本,并附法成法师之随听疏,校刊者为江宁江杜味农。又藏经中有“佛说稻秆经”一卷,阙译人,附东晋录。此译无大乘二字,译文文句亦不同。复有慈氏菩萨所说大乘缘生稻秆喻经一卷,署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旁又载一名大乘缘生稻秆经。考查所得,本经共有三种译本,而今天所讲,则为出敦煌石室本之佛说大乘稻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