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午,知名男歌手、演员鹿晗,微博公布恋情:
此条消息出来不久,微博多项功能瘫痪,朋友圈刷满了关于鹿晗的消息。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对微博的冲击多大,而是粉丝们的各种反应让小畅有些发憷到不敢看下去。
课间在教室,细细听下去,总有几个学生在谈论一些明星偶像,将他们的贴纸贴在课本上、桌子上,这些只是正常的追星,极端的甚至会将偶像的名字刻在身体上。
更甚者,弄得自己家破人亡:多年前刘德华粉丝杨丽娟,让父亲卖房卖肾追星。
最后父亲留下遗书,选择自杀,可谓家破人亡。
8岁男童,为打赏游戏主播,花光家里9万多元积蓄
打开某些明星的微博,评论区一片污言秽语,再去翻看发言者的微博主页,年龄普遍较低,初中生高中生成主力。
因为追星,将自己变得开口就骂人、一言不合就各种污秽词语满嘴跑,两家粉丝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难道这就是孩子喜欢明星的优点?没有追星之前说话礼貌,追星之后开口脏言?
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浙江温州17岁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赵薇,而服毒自尽;
2003年,大连16岁少女自杀,只因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
2011年,某地小女孩模仿《还珠格格》小燕子上吊身亡;
2013年,女童用10万压岁钱买车送罗志祥,扬言如果不收就砸车;
2015年,TFBOYS王俊凯粉丝挤碎机场玻璃被碎玻璃刺伤;
2016年,鹿晗粉丝一天喊上百次“鹿晗我爱你”致失声。
....
追星追至如此疯狂
家长和老师究竟该如何“控制”?
孩子可能是这样想的:
周围同学都追星,如果我不追星,那就会没有朋友。
而且我追星的时间都是课余时间,不会影响学习。
我追的明星真的是有很多优点的啊,真的是值得学习!
不能一直读书成为书呆子啊,要有点额外的乐趣,我的乐趣是追星,有错吗?
追星在心灵上还能有些寄托,反正平时爸妈上班忙也没空陪我!
而老师和父母是这样做的:
老师:每次因为追星出事情都会这么说:你们看那谁谁谁,追星追到轻生,追星有你们的生命更重要吗?不许热烈追星啊,我担心你们会成为第二个谁谁谁。
家长:看到因追星而发生的各种事情而感到害怕,想到课余时间太多会危害孩子的安全,于是孩子的各种辅导班接踵而至,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追星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家长很无情,心中的明星偶像才是闪闪发光,值得崇拜的!
如何根治追星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
首先,因为孩子有爱,有想爱的对象。但同时,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青春期的孩子对偶像崇拜是一种向往独立的意识表现,亦是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欣赏的心理状态。
孩子崇拜明星,并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偶像,因为在他喜欢的那些明星身上往往包含着他们向往的一些重要价值,比如能力、职业、身份、形象、荣耀等,这也是他们自我认识的一部分,他们需要通过崇拜行为来进行自我塑造。
孩子崇拜的目标就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发展与成长,比如品格建立、人生观的形成、心理发展等。
其次,喜欢追星的孩子多半缺乏家庭关爱,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学习勤奋、克服自卑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否则就容易把自己渴望得到的关注投射到受人仰慕的明星身上。
很多老师和父母可能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平时表现较差的孩子更容易把那些演艺明星奉为自己的偶像。这就需要老师、父母平时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减少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某在线调查显示,学生崇拜演艺类明星(含电影明星和歌唱明星)所占比例为51%,其次是作家,占17%,紧随其后的是体育明星,占15.1%,喜欢科学家的学生占比仅仅为9.4%。
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但有些孩子对偶像盲目崇拜和疯狂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榜样教育,需要父母给予积极的引导。
所以,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家长应先认可,不要觉得孩子的行为光怪离陆而责骂孩子。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引导,慢慢地,孩子就会明辨是非,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理解
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首先要正视孩子追星是一正常的成长需求,谁年少时还没个偶像?我们不防回忆一下自己当年追星的心情,现在想起来是不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呢。
2.沟通
追星事件恰好可作为亲子沟通的一个主题,正面与孩子聊一聊偶像崇拜这件事,甚至可以谈一谈自己当年喜欢过的“星”们,真正的了解孩子对于这位明星的关注点,从中挖掘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或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
3.跟孩子一起去“追星”
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天真,也是一种激情中的盲目。父母和老师发现孩子追星,不妨自己也同孩子一起追星。认识和引导孩子,从了解孩子的偶像开始。
大人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大人对“星”发表的客观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 重视偶像的“榜样”力量,合理挑选偶像
在跟孩子追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关注偶像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让孩子了解到一切成功都来之不易的道理。
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合适的干预,鼓励孩子为了目标而努力,把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
如果能帮助孩子发现偶像的某些好习惯,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专家认为,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完全可能把偶像变为榜样。
两位追星榜样送给你参考
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决赛,新加坡小将斯库林以50秒39的成绩勇夺冠军,并打破菲尔普斯在这一项目上的奥运会纪录。
赛后,有媒体翻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斯库林与菲尔普斯的一张合影,原来,“菲鱼”一直是斯库林的偶像。8年前他是菲尔普斯的粉丝,8年后他成了另一个“飞鱼”。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向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超越他!
1988年,12岁的刘谦从大卫科波菲尔手上接过了“台湾青少年魔术大赛“的冠军奖杯。他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有魔术天赋的人。2015年,27年后,刘谦以最成功的华人魔术师的身份,再次站到了大卫身边。
刘谦曾说,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自己偶像那样,杰出而伟大的人。
孩子追星不可怕,只要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引导,偶像必然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剂,更好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追星可以毁一个人,但同时也能成就一个人,偶像的巨大力量可以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此条消息出来不久,微博多项功能瘫痪,朋友圈刷满了关于鹿晗的消息。
然而最可怕的,不是对微博的冲击多大,而是粉丝们的各种反应让小畅有些发憷到不敢看下去。
课间在教室,细细听下去,总有几个学生在谈论一些明星偶像,将他们的贴纸贴在课本上、桌子上,这些只是正常的追星,极端的甚至会将偶像的名字刻在身体上。
更甚者,弄得自己家破人亡:多年前刘德华粉丝杨丽娟,让父亲卖房卖肾追星。
最后父亲留下遗书,选择自杀,可谓家破人亡。
8岁男童,为打赏游戏主播,花光家里9万多元积蓄
打开某些明星的微博,评论区一片污言秽语,再去翻看发言者的微博主页,年龄普遍较低,初中生高中生成主力。
因为追星,将自己变得开口就骂人、一言不合就各种污秽词语满嘴跑,两家粉丝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难道这就是孩子喜欢明星的优点?没有追星之前说话礼貌,追星之后开口脏言?
据不完全统计:
2002年,浙江温州17岁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赵薇,而服毒自尽;
2003年,大连16岁少女自杀,只因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
2011年,某地小女孩模仿《还珠格格》小燕子上吊身亡;
2013年,女童用10万压岁钱买车送罗志祥,扬言如果不收就砸车;
2015年,TFBOYS王俊凯粉丝挤碎机场玻璃被碎玻璃刺伤;
2016年,鹿晗粉丝一天喊上百次“鹿晗我爱你”致失声。
....
追星追至如此疯狂
家长和老师究竟该如何“控制”?
孩子可能是这样想的:
周围同学都追星,如果我不追星,那就会没有朋友。
而且我追星的时间都是课余时间,不会影响学习。
我追的明星真的是有很多优点的啊,真的是值得学习!
不能一直读书成为书呆子啊,要有点额外的乐趣,我的乐趣是追星,有错吗?
追星在心灵上还能有些寄托,反正平时爸妈上班忙也没空陪我!
而老师和父母是这样做的:
老师:每次因为追星出事情都会这么说:你们看那谁谁谁,追星追到轻生,追星有你们的生命更重要吗?不许热烈追星啊,我担心你们会成为第二个谁谁谁。
家长:看到因追星而发生的各种事情而感到害怕,想到课余时间太多会危害孩子的安全,于是孩子的各种辅导班接踵而至,不但没有解决孩子的追星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让孩子觉得家长很无情,心中的明星偶像才是闪闪发光,值得崇拜的!
如何根治追星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
首先,因为孩子有爱,有想爱的对象。但同时,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如何去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青春期的孩子对偶像崇拜是一种向往独立的意识表现,亦是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欣赏的心理状态。
孩子崇拜明星,并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偶像,因为在他喜欢的那些明星身上往往包含着他们向往的一些重要价值,比如能力、职业、身份、形象、荣耀等,这也是他们自我认识的一部分,他们需要通过崇拜行为来进行自我塑造。
孩子崇拜的目标就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发展与成长,比如品格建立、人生观的形成、心理发展等。
其次,喜欢追星的孩子多半缺乏家庭关爱,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
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学习勤奋、克服自卑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否则就容易把自己渴望得到的关注投射到受人仰慕的明星身上。
很多老师和父母可能会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平时表现较差的孩子更容易把那些演艺明星奉为自己的偶像。这就需要老师、父母平时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减少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某在线调查显示,学生崇拜演艺类明星(含电影明星和歌唱明星)所占比例为51%,其次是作家,占17%,紧随其后的是体育明星,占15.1%,喜欢科学家的学生占比仅仅为9.4%。
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但有些孩子对偶像盲目崇拜和疯狂行为,显然已经偏离了榜样教育,需要父母给予积极的引导。
所以,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家长应先认可,不要觉得孩子的行为光怪离陆而责骂孩子。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引导,慢慢地,孩子就会明辨是非,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理解
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首先要正视孩子追星是一正常的成长需求,谁年少时还没个偶像?我们不防回忆一下自己当年追星的心情,现在想起来是不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呢。
2.沟通
追星事件恰好可作为亲子沟通的一个主题,正面与孩子聊一聊偶像崇拜这件事,甚至可以谈一谈自己当年喜欢过的“星”们,真正的了解孩子对于这位明星的关注点,从中挖掘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或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
3.跟孩子一起去“追星”
喜欢娱乐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追星”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中的天真,也是一种激情中的盲目。父母和老师发现孩子追星,不妨自己也同孩子一起追星。认识和引导孩子,从了解孩子的偶像开始。
大人只有了解了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大人对“星”发表的客观评论,对孩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 重视偶像的“榜样”力量,合理挑选偶像
在跟孩子追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孩子关注偶像背后付出的努力和汗水,让孩子了解到一切成功都来之不易的道理。
可以对孩子自发产生的“偶像崇拜”心理和行为进行合适的干预,鼓励孩子为了目标而努力,把孩子的“追星”转化为奋斗和成功的自我激励。
如果能帮助孩子发现偶像的某些好习惯,可能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专家认为,许多偶像身上具有榜样因素,善于发现和引导的父母完全可能把偶像变为榜样。
两位追星榜样送给你参考
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决赛,新加坡小将斯库林以50秒39的成绩勇夺冠军,并打破菲尔普斯在这一项目上的奥运会纪录。
赛后,有媒体翻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斯库林与菲尔普斯的一张合影,原来,“菲鱼”一直是斯库林的偶像。8年前他是菲尔普斯的粉丝,8年后他成了另一个“飞鱼”。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向偶像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超越他!
1988年,12岁的刘谦从大卫科波菲尔手上接过了“台湾青少年魔术大赛“的冠军奖杯。他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有魔术天赋的人。2015年,27年后,刘谦以最成功的华人魔术师的身份,再次站到了大卫身边。
刘谦曾说,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自己偶像那样,杰出而伟大的人。
孩子追星不可怕,只要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引导,偶像必然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剂,更好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追星可以毁一个人,但同时也能成就一个人,偶像的巨大力量可以激励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