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座一开始,“陶身体剧场”首先带来了一小时的“圆运动体系”展演,八位舞者在台上随着电子音乐的律动用身体演绎了作品《8》片段,在每一组动作结束后,编舞陶冶会停下来进行指导。《8》通过挖掘运动逻辑、重复叠加过程,从而呈现出身体的美学探索在限制中产生的可能性。同时在作品形式上,所有舞者仰卧,肢体被限制在地面上,动作的范围也被限制在脊椎能够活动的范畴,而舞者的视域只有平面状态下的180度。在八位舞者如移动雕塑般丘峦起伏的流畅舞动中,人在用自我的脊梁突破平面的障碍,用身体展现微缩的变迁。
在接下来的对谈中,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教授就刚刚呈现的舞蹈片段当中的非叙事性、后工业时代对身心的探索、当代舞蹈剧场的审美传达等问题与陶冶进行探讨。陶冶表示,“陶身体剧场”追求的是一种身心的聚合,努力探求意识和身体的关系。中国的观众对现代舞的普遍印象是自由和解放,但他认为自由只是一种想象,人只有在专注的时候才拥有自由,才能展现一种生命力的爆发,而“陶身体剧场”追求的恰恰是限制和约束。当代舞蹈剧场赋予他们类似“极简主义”等诸多标签,他们在努力撕掉,反而真正考虑的是一种和观众的对视关系,看重现场的反应和力量,使之相互成为镜像。
随后,在场的同学们对陶冶进行了提问,围绕着舞蹈片段中“圆运动体系”的训练方法和其舞蹈的剧场性,陶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谈到,人的身体是一个“万花筒”,当下观众被视频、造型、音乐等各种手段包裹住,刺激着感官,所以“陶身体剧场”追求的是一种纯舞的状态。“圆运动体系”是把身体的所有部位进行解构,运动像波浪一样传递到四肢末梢,最终到皮肤、头发丝。他使用一种被称为“身笔画圆”的方法去激发舞者的想象力,并开掘他们的能动性,如同身体里的每一寸都可以长出一支笔,用笔尖画一个圆,进行不规则地运动,进而试图在身体的两点之间产生永恒的运动。而之所以选择露天剧场来展示舞蹈片段的排演过程,他希望展示舞者不被修饰的、日常的、最真实的状态,因为舞蹈的每一刻都没有捷径,他希望舞蹈可以被围观,与观众在当下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