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编制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先说一下朔州建市的背景,当年中央批复中明确指出“行政区划调整后,朔州市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所需经费自行解决”,因为档案未公开,不清楚山西省、雁北地委文件的具体请示内容,不能妄加推测,联系这一点,就能更好的理解千市长吕日周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与其说这是先进理念,倒不如说这是在当时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提出的口号。有兴趣的吧友可以横向比较各市相同职能部门的编制差异。在建市早期,财政供养人员少,精干高效,相对减轻了财政压力,可随着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大,编制少带来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人员少,很多工作开展不理,公共管理容易不到位,出现管理盲区。从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能看,朔州市的岗位少之又少,根本原因不是民间流传的朔州编制管理有猫腻,而是编制数量少,岗位自然就少。我想说一句,现有的编制总数能够满足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吗?我心里存疑。如何调剂和合理合规增加编制,成了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希望省里统筹考虑,满足朔州市本级的用编需求。路漫漫,从建市到现在,朔州能发展到这个地步不容易,六区县,两个县经济贫困,财政转移压力大,一个县自比天高,优惠政策富集减弱了市本级的中心作用,一个区,多年来从规划、国土、交通未能较好的与市里融合发展,而在市区却有存在市、区扯皮,至于山阴县,多年来的真的而不是假的纳税大县
,存在贫富差距大,公共事业历史欠账多的缺点,希望撤县建区成功后,更好促进发展。说的有点多,有点言不由衷,很多话又不能说透,说透商某县的玻璃心,总之,希望朔州进步、繁荣、美好,成为堪比德国鲁尔区的高科技产煤大区。(删帖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