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
)
M13/40坦克是较早的M11/39坦克的后继型号,后者于1936年开始生产,在前车体的右侧装有一门37毫米主炮,而旋转炮塔上装两挺布雷达机枪。M13/40比之的最主要的改进是对调了炮和机枪的位置,并用更大的发动机增加了动力,从而使M13/40成为更有效的坦克猎手。47毫米主炮安装在炮塔上,而机枪(除了并列机枪)则置于车体前部。
M13/40虽然比M11/39有了很大改进,但仍然缺乏对车组成员的足够装甲保护,且比其他中型坦克严重动力不足。这些缺陷在埃及西部沙漠的早期战斗中还没有明显暴露出来,但随着战斗的持续,它们严重限制了M13/40的可用性。相应的改进持续不断,新的生产批次的坦克也送到前线。1941年9月,军方正式将改进型M13/40定名为M14/41,主要的区别有改进了的发动机和带有不同冷却风孔的空气滤清系统。与大多数德国当代作品的描述相反,尽管缺少高质量的装备和有效的指挥,意大利坦克兵仍然是勇敢和富有战斗精神的。
1940年意大利生产出第一辆M13/40样车,同年开始投产。M13/40相对于较早的M11/39,主炮安装在了旋转炮塔上,有利于火力的发挥。车内成员4人,包括车长、装填手、驾驶员和前机枪手,车长还要负责火炮操作。从M系列的设计上看,意大利坦克很重视机枪火力,这从单独配置前机枪手却没有配炮长可以看出。意军的坦克运用明显倾向于支援步兵作战,还没有把坦克交战摆在更重要的地位上,相对于当时德国的作战思想还是很落后的。实际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也只有M13/40和M14/41可勉强用于坦克战。
同M13/40相比,M14/41主要改进了发动机,功率增大到了125马力,装有用于沙漠作战的空气滤清器。两种坦克共生产了将近1900辆,是战时意大利产量最大的坦克装备。
在轴心国非洲军团中,M13/40和M14/41坦克性能远不及德国的Ⅲ、Ⅳ号坦克,装甲薄弱而且缺乏倾角,但其火力要强于Ⅱ号和38(t)坦克,关键是比意大利初期大量装备的L系列坦克强太多,因此在非洲军团中这两种坦克也成为了主力装备,作为Ⅲ、Ⅳ号坦克的补充,在阿拉曼战役之前的一系列作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盟军在1941年和1942年的北非作战中也使用过缴获的这两种坦克。不过随着相对性能日趋落后,在意大利1943年投降后这些坦克基本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