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吧 关注:8,389贴子:91,673
  • 6回复贴,共1

人到不求品自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09-02-05 23:52回复
      忘记了曾几何时,也记不得是那个名山古刹,我读到了“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不求品自高”的对联。我当时只读了一遍,看了一眼,激动的心马上就静了下来。随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一下子也就跟着凉了下来,尽管天气炎热,爬山多汗。 
      我忘了爬山的疲劳,把这副对联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深深的,就好像脑回的沟痕一样,刻在了大脑里。当时的我正无欲无求,云游四海,这副对联似乎正好道出了我的心声。仿佛当年的这位哲人早就看透了我的心思,写了这副对联恭候我的到来。可惜久违了,来迟了。我的内心对这位不知名也素未谋面的哲人,不知道有多大的愧疚。
      著名的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从他的坎坷人生经历中感慨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确,人不可有傲气,更不可傲气冲天。这种傲然之气,往往会使人自命不凡,认为自己聪明能干,比别人高出一筹,胜出几节,从而心中目无他人。这种人有着很强的奢望,无限的占有欲。他们自私无度,贪得无厌。


    2楼2009-02-05 23:54
    回复
      2025-07-01 10:04:02
      广告
        特殊的经历往往会让人们有忽然的醒悟,而达到“不求”“无欲”的境界。人若没有经历地震的亡亲之痛,没有感受海啸的亡灵之伤,没有经历战争或自然灾害的苦难,是很难忽然有这种人生感悟的。因为,往往有这种特殊伤痛的人们,对名利会看淡许多,对于爵禄也会看破许多
        看来要达到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最高的精神境界,达到“不求”“无欲”而“品自高”的程度,还真是个蛮难的事儿。


      4楼2009-02-05 23:57
      回复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挺然屹立傲苍穹。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烈日喷炎晒不死, 严寒冰雪郁葱葱。 那青松逢灾受难,经磨历劫, 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崇高品德人称颂 …… ”记得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一段唱。它歌颂的正是泰山顶上,绝壁倒挂的青松的不求无欲的高尚品德。四时气候,它无所挑剔;风雪雷电,它傲然挺立。它四季的挺拔;它常年的苍翠。它不求无欲;它品德高尚。人就是要做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5楼2009-02-06 00:07
        回复
            诚然,这“不求”“无欲”,并不是与世隔绝,万事不求人。更不是看破红尘,超凡脱俗,厌于人世。人生在世总是会有正常的交往的。这种交往,只要不是低三下四,阿谀奉承,迎合拍马,谄谀狡诈;只要是相互尊重,礼尚往来,堂堂正正,刚直不阿就是正常平等的来往。这样当然不影响你的品德的自高。当然那种看破红尘,厌于人世,削发为僧,剃发为尼,确实是一种“不求”“无欲”,但这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另一个层面的选择。与凡世红尘之人的品德自高并无关联。
            “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不求品自高。”我把这句话当作一面镜子,还常常照照自己,找找差距。因为人总是有些私心,常会有些杂念。看来做一个完全合格的“人到不求品自高”的人,还真是挺难的。
            (摘自英国《英中时报》 作者:梦笔)


          6楼2009-02-06 00:07
          回复
            和“无欲则刚”有异曲同工之处噢~~


            IP属地:广东7楼2009-02-08 11:58
            回复
              • 211.139.146.*
              求的定义或范围决定此句的正误。


              8楼2009-10-10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