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
正月初三,一如既往的好天。在这天的夜晚,小镇上方缀满星星的天空,划过一道道光。烟花绽放的那一刹那,仿佛天都被震惊了。
打头阵的是一支锣鼓队。“咚咚嚓咚咚嚓”,边行边瞧的阵势甚至更加庞大。两行吹唢呐的老手分别站在锣鼓队旁,他们跟着锣鼓的喧闹不时让唢呐亮上几嗓子。倒真有一派一唱一和的感觉。瞧着锣鼓队渐渐近了,听着锣鼓声渐渐响了,这边等候多时的人们就像是炸开了锅。乐手们穿的是黑底红纹的衣服,神圣的黑布绣上喜庆的祥云,是小镇人们对舞龙的一致评价。小孩们忙从楼上下来,因为喧闹的锣鼓声后,真正的表演边要开始了。
刚瞧那锣鼓队走远了,大街上稍稍平静些,舞龙的又一小高潮来了。穿红衣的孩子们腰间扎着黄布,像是北地豪迈的汉子,谁又曾想这是南方的舞龙?孩子们都十岁左右,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令大家一致喝彩。家家门前有条长板凳,为首的孩子拿着祥云牌罩在身前,一跃跳上了长板凳。余下的孩子按顺序绕着长板凳跑了一圈又一圈,他们或聚起,或分散,或登高,或跪下。姿势变幻莫测,不变的是脸上的笑颜。为首的孩子从长板凳下跳下来,剩下的孩子不紧不慢地去接,方接到的那一刻,所有的孩子喊一声“恭喜发财”!吉利话过之后,孩子们便也晃晃悠悠的走去下一家。
看舞龙的人们虽还未尽兴,不过也期盼着下一个节目——那是最隆重的节目。“来了来了!”眼尖儿的人已经瞧见了龙首。随之,所有的人们都睁着眼往那街角看去。嘿!真是条大龙,近二十人全力抬着,方举得起来。走近了看,方瞧见龙身上的字。一个个蓝框白底的圆圈象征圣洁,里面绣着蓝色的字,都是“禄”“康”之类的吉利字。龙首跃上长板凳,大人便唤小孩子前去。随着孩子再走近些,越发觉得龙的炯炯有神。龙的眼睛是发光的,光却不刺眼,是温柔的暖色。我们需要摸摸龙嘴,讨个吉利。龙嘴表示口齿伶俐、聪颖机智,小孩子摸一摸是最好的。孩子退下后大人也前来,他们摸的是龙额头,象征万事如意、事业有成。紧接着,龙首开始转动,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直到龙尾的人也开始移动。最巧的是,为首的人竟不用往后看便知,龙尾的人何时开始移动。从龙头开始,整只龙队忽然跑起来,绕着门前转了一圈又一圈。门前的人们都笑眯了眼,脸上皆是祥和。“新年快乐!”龙攀着一旁的高椅,一跃而下。人们欢呼着,拥着龙队走到下一家。
看舞龙,不仅仅是看表演,亦是传承从祖辈传下的风俗,更是体悟一种对未来抱有美好憧憬的情怀。如今城市里的年味儿渐渐散了。在家陪亲人团聚的渐渐少了,在各种红包群守候红包的渐渐多了;在家烧一桌好菜款待的渐渐少了,在酒店忙着应酬的渐渐多了。在时代的变迁中,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没有完全的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但我觉得,看舞龙亦好,看电视亦好,或是简简单单陪亲人聊聊天,都是在一年的忙碌奔波中,对自己和家人最大的鼓励和宽慰。
古人道“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无酒明日忧”。这是何等闲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