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别急,接下来还有重头戏,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了。
论,战术机的诞生。
这里我们还是截取一下某位‘军宅’的一己之见。
首先,他用了以色列和埃及的战争作为举例。
其实这个例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可你要拿它当作是对比美苏两国的参照我就只能说贻笑大方了。
当年轰动世界的‘西方81军演’,出动了尽五十万人的精锐部队,上千架作战飞机,几乎是体现了那个时候最强的军事帝国的尖端实力。
而管中窥豹的我们,也能看到苏联那庞大的军事力量后可怕的工业力量。
就像二战中,在美国人的援助到达前苏联人早就发动反攻一样,所谓的苏联依靠美国才能从损失中走出来的说法,可以当作是一纸笑谈了。
我们不妨再看看苏联的空军力量到底有多恐怖吧。
1991年底苏联解体前,空军总兵力为42万人,编成39个师90个团。
装备各型飞机1.3万架,全部由苏联航空工业部门提供。其中作战飞机5082架,包括远程轰炸机177架、歼击轰炸机1780架、强击机460架、歼击机2 130架,侦察机475架、电子战飞机60架、运输机620架。
而且我们这里要注意了,如果是苏联和美国人、欧洲人开战,那么这些作战飞机也只能说勉强足够,因为苏联人会面对的是有脑袋的人类,而不是没有脑袋一线平推,把部队大量拥挤在地表的BETA。
BETA还没有EMP,ECM等电子干扰手段,等同空军来说是完全单向透明的作战环境。
唯一构成威胁的光线级……老实说,我真的不想卖弄书单说苏联人的火炮多NB,我们就拿一战时期,凡尔登战役来看。
1916年2月21日,为了不暴露主要突击方向,德国军队用1,200门大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进行了8个半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了一百万发炮弹,这也是BF1中,那位破阵穆勒的手笔。
做个简单除法,一分钟也至少有2000多发炮弹坠入BETA的阵线。
而且这还没有算上迫击炮等小口径火炮。
反观BETA,光线种是1%,重光线种也是1%来着……也就是总量的2%,按照2W级一波的部队计算,大概是400只光线种,即1分钟1400发拦截的能力。
也就是说,BETA的攻势哪怕是对上准备充分的一战德军都只能勉强算够的程度,那么加上坦克洪流、波浪攻势、巡航导弹,BETA的胜算又在哪里呢?战术机又是为何诞生呢?
哦对了,还有一条神论我是要单独拿出来拍打的。
“五角大厦曾经以此推算倘若华约在国境线上配备的部队都是与埃及军这种水准相似的程度,则北约诸国的空军共计约4500架的战力将会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开打后9~12天内消耗殆尽。”
首先我且不论这个论调是出自五角大楼的哪一位参谋官,我只想说的是,人类与人类的战争和人类与BETA的战争完全不同。
这4500架的损失,是建立在对制空权的争夺上,大家都知道现代战争制空权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不死不休的争夺对象,所以才会有那么高的损失。
那么BETA根本没有空军的前提下,也就不需要频繁出动战斗机去争夺不存在的制空权,那所谓的可怕的损失也就不存在了。
啊,当然日本人除外,毕竟别人喜欢神风不是吗
。
那么在开战时就能理解光线级的拦截能力的前提下,还要让剩下的飞机前赴后继的送死?
而且有一点要明确的是,冷战时期已经不流行二战中,或是皇牌空战里那样大机群作战了,各作战空域的飞机都比较分散,哪怕是全面进攻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天空一堆飞机一拥而上。不好意思,那个叫送死不叫作战。
所以说,先期的损失很可能也就锁定在一百架左右,这可能还要算上直升机、侦察机和无人机一类的设备。
论,战术机的诞生。
这里我们还是截取一下某位‘军宅’的一己之见。
首先,他用了以色列和埃及的战争作为举例。
其实这个例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可你要拿它当作是对比美苏两国的参照我就只能说贻笑大方了。
当年轰动世界的‘西方81军演’,出动了尽五十万人的精锐部队,上千架作战飞机,几乎是体现了那个时候最强的军事帝国的尖端实力。
而管中窥豹的我们,也能看到苏联那庞大的军事力量后可怕的工业力量。
就像二战中,在美国人的援助到达前苏联人早就发动反攻一样,所谓的苏联依靠美国才能从损失中走出来的说法,可以当作是一纸笑谈了。
我们不妨再看看苏联的空军力量到底有多恐怖吧。
1991年底苏联解体前,空军总兵力为42万人,编成39个师90个团。
装备各型飞机1.3万架,全部由苏联航空工业部门提供。其中作战飞机5082架,包括远程轰炸机177架、歼击轰炸机1780架、强击机460架、歼击机2 130架,侦察机475架、电子战飞机60架、运输机620架。
而且我们这里要注意了,如果是苏联和美国人、欧洲人开战,那么这些作战飞机也只能说勉强足够,因为苏联人会面对的是有脑袋的人类,而不是没有脑袋一线平推,把部队大量拥挤在地表的BETA。
BETA还没有EMP,ECM等电子干扰手段,等同空军来说是完全单向透明的作战环境。
唯一构成威胁的光线级……老实说,我真的不想卖弄书单说苏联人的火炮多NB,我们就拿一战时期,凡尔登战役来看。
1916年2月21日,为了不暴露主要突击方向,德国军队用1,200门大炮对40公里的战线进行了8个半小时的集中轰击,发射了一百万发炮弹,这也是BF1中,那位破阵穆勒的手笔。
做个简单除法,一分钟也至少有2000多发炮弹坠入BETA的阵线。
而且这还没有算上迫击炮等小口径火炮。
反观BETA,光线种是1%,重光线种也是1%来着……也就是总量的2%,按照2W级一波的部队计算,大概是400只光线种,即1分钟1400发拦截的能力。
也就是说,BETA的攻势哪怕是对上准备充分的一战德军都只能勉强算够的程度,那么加上坦克洪流、波浪攻势、巡航导弹,BETA的胜算又在哪里呢?战术机又是为何诞生呢?
哦对了,还有一条神论我是要单独拿出来拍打的。
“五角大厦曾经以此推算倘若华约在国境线上配备的部队都是与埃及军这种水准相似的程度,则北约诸国的空军共计约4500架的战力将会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开打后9~12天内消耗殆尽。”
首先我且不论这个论调是出自五角大楼的哪一位参谋官,我只想说的是,人类与人类的战争和人类与BETA的战争完全不同。
这4500架的损失,是建立在对制空权的争夺上,大家都知道现代战争制空权尤为重要,可以说是不死不休的争夺对象,所以才会有那么高的损失。
那么BETA根本没有空军的前提下,也就不需要频繁出动战斗机去争夺不存在的制空权,那所谓的可怕的损失也就不存在了。
啊,当然日本人除外,毕竟别人喜欢神风不是吗

那么在开战时就能理解光线级的拦截能力的前提下,还要让剩下的飞机前赴后继的送死?
而且有一点要明确的是,冷战时期已经不流行二战中,或是皇牌空战里那样大机群作战了,各作战空域的飞机都比较分散,哪怕是全面进攻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天空一堆飞机一拥而上。不好意思,那个叫送死不叫作战。
所以说,先期的损失很可能也就锁定在一百架左右,这可能还要算上直升机、侦察机和无人机一类的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