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7回复贴,共1
请教曹兄,我有一事不解,李雅轩先生作为杨澄甫宗师的高徒,技艺高超,但是却在29年的杭州游艺大会,30年上海的国术大赛却频频落败,不知为何?而夺冠与名列前茅者多是形意八卦少林等派的门人。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29 22:07回复
    无他,彼时其功夫尚未能贯通而已。李是武术家,改究太极拳学,原亦不错;但他是尽弃前学专研太极而为学者,亦因过于崇拜宗师,故其一生活在宗师阴影中,对杨师所传法理,只有偏见,绝无发明,故终生未能再入武门!看他晚年自觉最得意之门人陈龙骧之技,可证!然即其对正法理之偏解,亦足以降伏蜀中龙虎,可知杨澄甫技艺之绝!
    曾听成都朋友谈解放后成都高手排名郑怀贤为首,王树田次之,李排第三;又:李蜀中弟子早期有名者皆为一代名家,如何其松周子能栗子宜赵清溪张义尚等,而李独曰“济南刘仲桥”得其真传——故疑李终生未能究竟武道也;另李有亲笔信称林墨根功夫好,而弟子中唯一能与之抗衡且能进一步制之者唯陈龙骧尔,此大笑话若果真出自李手,则李以亲妨艺,不得谓之高人!盖学问之道无人情,有人情则无学问!昔露禅祖师不许班候公之术,健候公责鉴泉带澄甫用功,绿堂公亦未许存周之技,即姚先生亦曾痛责弟子不打其子,可知古人视功夫如道,李师似未足拟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29 22:08
    回复
      曹兄,方便时间谈谈石明的功夫,鸿坤前两年说他曾经去找过石明,说石明身上很灵。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29 22:09
      回复
        石明我没见过,我是零四年之后才经常去北京,而石明己在此前去世了。零四年跟祝老师学习后看到他的视频,也没觉得意外,就松功乃至对太极拳的认识来说,他不如祝大彤,他的花样祝都会玩。有人说解放后北京真懂太极拳的只有吴图南杨禹庭石明三个人,还是此人又说石明是去拜访王培生后才真明白的,这就很好笑了:王老师自己对太极拳也是一知半解,却能在三言两语间教化出一个超过自己的人?
        网上有石明说的话:“什么事都有个极限,那极限的一刹那,——中极之微,就是太极(这个立论是不能成立的——世上并无有极限之事!)。好比太极图里的中极线,亦阴亦阳,非阴非阳(中级线是一家之言,不足为论!亦阴亦阳非阴非阳只是对某种事态的比喻,却无l法说明太极图之理。)。具体如:我想出这只手,要出前的那一瞬间(即出与未出的一刹拉);我想拿回那只手,要拿回前的那一瞬间(即拿回与未拿回的一刹拉),这两个瞬间,都是太极”(这个比喻本来不错,符合拳经“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的要求,但瞬间一词用的不切合,因为这个“动静之几”未必就只是瞬间!若只认作是瞬间,则不免有投机取巧之心,便难成自然相应之功了。)。他认为,“打拳就是有无之间、阴阳之间、同生共灭,此消彼长,不断变化的过程。”(不错!)
        一他还谈到:“所谓太极劲,就是意动和体动谐和的产物”。他认为,太极拳是一种哲学拳,是研究“自身和谐”和“自身与外界和谐”的人体科学。它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辨能力,增强人的素质。作为武术它有健身、防身的作用,但不是用来与人争强斗胜的手段,应该说他是一种极为高尚的、修养身心的大道。(这一段是历代都认可的,不能算作石明个人首发。)
        他说太极拳练什么扔什么。练着扔着、练劲扔劲,练意扔意。从有形到无形,走向自如,才是太极拳的真谛(这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之理)。正因为如此,他梦寐以求,想把自己传授的太极拳术称之为“如意太极拳”。(哪个太极拳不是要达到“如意”呢?仅从此一条,可断其决不是真懂太极拳!当然也不能否认他到了一定境地。)
        通过分析上面他对太极拳这些矛盾的认知,贤弟认为石明真的超过了朱怀元吗?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9-29 22:09
        回复
          祝与黄震寰,张国建,都是七十年代吴图南先师的学生,吴师去后黄张等人又随石明学拳。我跟祝学拳时,见过黄张,黄是中科院武协负责人,也跟祝学放松,为给他捧场,祝当时的学生都在中科院加入了中国武协。黄张放松都不错,但抗不了力!零四年底四川名拳师张勇前欧昌全等人入京从祝学拳,拜师宴前,祝提出让张黄等前辈指点后学,张欣然上场,一搭手,张勇前几乎跳起来,随即张勇前煞腰沉气,双手两分,扶着张国建的两肘,使其连连后退,“若非顾及情面,掀翻他也就是一举手”——零六年张兄对余如此说。黄实际功夫不如张国建,但黄脑子活,与人搭手善于投机取巧,上网看他视频可知!石明死后,黄把到处学来的东西拼凑梳理,叫“大道太极拳”,无知至甚!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29 22:10
          回复
            当代北京太极拳界的老师们,大都善“说拳”:你和他搭手,你用意用力都不对,听他说才对!用力他不说自己处理不了,反指斥你不懂太极“练过没有?有你这样的吗?”;用意他说你胡思乱想“有用吗?”;的以你只能听他说,虽然搭着手,但他说着话,你也不好意思动手,只好听他扯,这就被他引进他家了,不得不“客随主便”,他说到高兴处,趁你不备,突然下手,结果可想而知;等你站稳想反击时,他又开始说了,你还得听……反复几次,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黄震寰祝大彤皆其中皎皎者也!
            石明也说,但说的少。他有外家武术的经历和功夫,不用靠偷机取胜,和他们有区别;他用内家拳的思想、使用外家拳功夫,表现出来既不是汪永泉的,也不是杨澄甫的,一般人莫测头尾,才能搞的如张国建,杨家仓,黄震寰这些在吴图南杨禹庭这类宗师级别门下出来的,也不胜“高山仰止”之叹!其实仔细研究一下就知道:石明的风格最接近王培生,就连为人也类同!王培生七九年被释放回家,石即不断登门求教,直至开悟。有人说石是得汪永泉指点关窍,明了了玄机,因此触恕业师朱怀元,皆无稽之谈也!一个人不下真实功夫,靠几句“密诀”成就?可能吗?慢说俗人,即如佛经句句都是真诀,世间通读者不在少数,又有几人成就了?石明好学,到处参访,这是成就之基;随处留心,久自有成,这是学问规律;至于是由王培生还是汪永泉揭开“盖头”,那是因果宿缘,但都离不开朱怀元的培育之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29 22:10
            回复
              曹兄分析的非常细致入微,令弟受益匪浅,太极拳这个圈子我接触的比较有限,时间也仅3/4年间,前些年由于弟过渡于用功形意八卦的操练,不慎又受寒凉之害,健康日下,无奈而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好的健身与技击结合,且具有传统人文精神的另一种途径,才渐渐接触到了太极的圈子,诚如仁兄所刨析的那样,现今的这个圈子委实是鱼目混珠,参差不齐的,把说拳当成技击,把推手当成实战,委实蒙蔽了很多的人。诚如仁兄所说人不好意思动手…不得不“客随主便”。这种情况同真实拳拳到肉的对抗而言,实难相提并论。不过弟以为若从养生保健,劲理走化,寻理趣而言,现今的太极,委实仍有其独到之处,当然至于禄禅先师时代的太极具体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诚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29 22:10
              回复
                请教曹兄,郑曼青先生的拳架如何?一些人认为郑先生作拳时敛臀过度,命门有点塌陷,不知仁兄高见。
                答;我把世上习拳有成就者略分两类:一是武术家或拳师。此等人精于体用,可上陣,不说各派宗师祖师,即如吕子剑王培生洪均生皆此类也;一是学者,即对某种拳法尤其是太极拳精研深钻者,却因不懂真正技击,即被“称”为宗师大师,也上不了战场,如杨振铎魏树人等。武术家虽能上阵,多是因有传承而身负功力,未必人人通达拳中妙理;而学者虽上不了战场,却多精研法理,与弟子试手可很轻易控制场面,如果武术家不够博学,依其规矩,很可能也不是对手。郑首先是武术家,有实战功夫,又是学者,精研拳理,一般人很难望其项背!所以有言其病者,皆是无知者也!
                不过郑氏究学,是以拳师为基的,故其不唯身手协调,与人交亦柔和帖切,胆子亦大!胆大则心不受压,把握场面则易!但以拳师为基础用功也罢,究学也罢,于太极阴阳变化之道则失于自然,愚兄浅见,其太极功夫未有其师一成也!
                (郑少精技击,身手极协调,周身内外皆成一家,某处若有些许瑕疵,便不能至!或曰:身手协调又柔和帖切,为甚未臻高妙?乃心识太极道理不足也!)
                郑与魏若动手,技击则魏不能举手,若推手听劲,纯以意行,则郑必败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29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