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话吧 关注:1,944贴子:31,983
  • 0回复贴,共1

西沽的太平花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沽人不论谈家史还是说往事,常要缀上一句——西沽的太平花鼓非常有名。可一旦深究,却又道不出所以。近年笔者对数十位“老西沽”进行了访谈,在这一过程中,谜一样的太平花鼓逐渐显现出来。
先是有王瑞年老人的陈述:“西沽的太平花鼓,连耍带唱,倍儿好看,前面有俩拿呱哒鞭的开道,就是用竹竿劈开缝儿,头里穿上几个老钱,一耍呱哒呱哒直响。先前西沽住家差不多都有,孩子们没事就耍着玩……”经证实,王瑞年所说的“呱哒鞭”即“霸王鞭”,是西沽最盛行的玩具之一。津沽闲人所撰《天津皇会考纪》中有《西沽太平花鼓会》一文,对霸王鞭有如下记载:“第一对为迎儿、应儿。是丫头打扮,头梳歪心抓髻,身穿紫花缎女袄,手各持霸王鞭(即短竹如笛,挖去其中,中嵌以铜钱,可活动,击则响)。”这与今人的描述极吻合。其后笔者又了解到:太平花鼓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动多在西沽大公所,器物仪仗也置于此,经费来自大户和百姓捐助,召集人为杨德润等。
正当太平花鼓逐渐揭开面纱时,笔者又意外访到其传人——孙国柱。躺在病榻上的孙国柱,当时已是89岁高龄,但意识非常清醒,谈起太平花鼓更是兴奋异常,他生动地概括了太平花鼓有名的原因:“为嘛有名?一个是唱词曲调有内容、能听懂,好学好唱还好听。二是扮相特别招人喜欢,尤其小小子儿扮成女孩后,别提多俊呢!好些人不信,有的还打赌,好吧,把小鸡鸡亮出来给他们看看,结果全傻了。”孙国柱7岁时,有个叫吴桂元的到学堂挑人,一共挑了八个,其中就有他。进入花鼓队后,韩德清教男孩,吴金藻(吴桂元的伯父)教女孩。《西沽太平花鼓会》所记与此恰好吻合:“教师是由村中耆老吴金藻和韩德清二位老先生担任。挑选当村男孩面目英秀、嗓音洪亮的十二人,全在十五岁以下,为求其童音不 变,可以唱高调门。”在谈到曲调时孙国柱说:“唱凤阳调,也有昆曲,像《西厢记》、《粉妆楼》嘛的。”这说法也被《天津皇会考纪》印证:“据说西沽花鼓是当初有一位凤阳人到西沽去传留下来的。凤阳是花鼓出产地,这是谁都知道的事,西沽花鼓也和凤阳花鼓大致相同。”
令人振奋的是,孙国柱保存有一本微型折页——《太平花鼓老会》唱词。折页正反两面,用毛笔抄录了二十首唱词,并附有学唱时留下的标注。
如此珍贵的实物,可靠性又有多少呢?《西沽太平花鼓会》文中,列举了十二篇唱词名目,两相比对的结果,文中的《八仙上寿》为折子里的《大上寿冒》和《大上寿歌》,《凤阳歌》为《舜阳歌》,《吉庆歌》为《吉祥冒》和《吉祥歌》,《游山歌》为《风情歌·游山》,其余《平安歌》、《渔樵耕读》、《五更》等则完全相同。具体唱词,因写录时主要依据发音来复原,与文人的记载略有出入。比如文章中载“安居乐业丰盛世”,折页抄录为“安居乐叶逢圣世”,再如“一堂永睦和为贵”抄成“一堂如木为何贵”,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但整体内容基本一致。这足以说明,孙国柱藏本的内容是十分可靠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折页里有几首唱词极具地方特色,通篇的天津话,尽展诙谐幽默之风采。如《探母》:“天上下雨地下滑,一滑滑个仰八叉……跑了螃蟹蹦了虾,摔破大西瓜,咳咳哟,亲家母没造化。”再如《拴娃娃》:“大嫂子去上娘娘宫,一秉虔诚去求生,许愿点海灯。俊俏娃娃目秀眉又清,越看越爱小连生……”
孙国柱回忆说:“(一九)三六年,天津市长萧振瀛的母亲想亲眼看看西沽的太平花鼓,就专门给她演了一场,还拍了电影。”由此可以断定,西沽太平花鼓确为一支久负盛名的古老皇会,这种荣誉感至今深埋在西沽人的心中。可惜的是,它没能延续下来;更可惜的是,孙国柱老人已于2013年辞世。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9-26 17: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