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问于连叔说:“我听接舆之言,博大而不合时宜,他宣称古之道术,再也不可能复正于天下。他的言论让我感到十分的震惊和恐怖,犹如天上的银河那样不可知其极。他的言论,不合乎当世之常理,也不近于今人之常情。”
古人称天上的银河为汉。比如《诗经》里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水,汉中之名,便出自银河。后来刘邦据汉中得天下,故立国号为汉。这就是汉朝,和汉族的由来。汉族和汉朝之前的华夏族,只是称呼不同,实则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谓。汉族,华夏族,中华民族,中国人,华人,都是同义词。
肩吾和连叔,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接舆不是虚构人物,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接舆是楚人,为了不仕,剪发佯狂,假装自己是疯子,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在《论语·微子》篇,就有对接舆的描写。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凤,就是逍遥游开篇提到的大鹏。庄子写的大鹏,楚狂接舆唱的凤鸟,都是代指天道。
上古时期,有凤鸟氏,为历正之官,专门掌管天文历数之道术,尤其比较典型的会使用朱雀七宿的运行,来确立节气,所以被称之为凤鸟氏。天道正,则历正,历正,则百姓农事兴旺。百姓兴旺,则天下正。天道正,圣人出;圣人出而受于天命。这便是以凤鸟代指天道,以凤鸟至代指圣人受于天命,而治天下的来龙去脉。
在《论语·子罕》篇中,也有一处提到凤鸟。
原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后人解释论语子罕篇里的这一章,认为是鲁国出现了一个麒麟瑞兽,而叔孙氏认为麒麟不吉利,还把麒麟的腿弄断一只,气得孔子悲而绝笔。这个说法,出自《孔子家语》。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庄子逍遥游开篇讲凤鸟大鹏,人们都以为是狂言。可见古之天道,已经被人们所遗忘,进而感到陌生而畏惧。人们已经习惯了人道与名教治天下。
庄子的大言,接舆的狂言,孔子的叹言,其实都是指同一件事:天道之衰,往而不返。
孔子说吾从周,他以恢复文王周公之道为己任。孔子晚年读易,认为自己掌握了天道。但是他读的是文王易,而不是伏羲易。如果孔子已经掌握了天道,又何需发出“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的哀叹呢?
从伏羲易到文王易,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后人为什么越来越读不懂易经?为什么作为圣王之道的易学,后来却沦为江湖算命打卦的下九流淫辟之术?我们以后讲《易经》的时候,再仔细的说。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肩吾问于连叔说:“我听接舆之言,博大而不合时宜,他宣称古之道术,再也不可能复正于天下。他的言论让我感到十分的震惊和恐怖,犹如天上的银河那样不可知其极。他的言论,不合乎当世之常理,也不近于今人之常情。”
古人称天上的银河为汉。比如《诗经》里说:“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水,汉中之名,便出自银河。后来刘邦据汉中得天下,故立国号为汉。这就是汉朝,和汉族的由来。汉族和汉朝之前的华夏族,只是称呼不同,实则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称谓。汉族,华夏族,中华民族,中国人,华人,都是同义词。
肩吾和连叔,是庄子虚构出来的人物。接舆不是虚构人物,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接舆是楚人,为了不仕,剪发佯狂,假装自己是疯子,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
在《论语·微子》篇,就有对接舆的描写。
原文: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凤,就是逍遥游开篇提到的大鹏。庄子写的大鹏,楚狂接舆唱的凤鸟,都是代指天道。
上古时期,有凤鸟氏,为历正之官,专门掌管天文历数之道术,尤其比较典型的会使用朱雀七宿的运行,来确立节气,所以被称之为凤鸟氏。天道正,则历正,历正,则百姓农事兴旺。百姓兴旺,则天下正。天道正,圣人出;圣人出而受于天命。这便是以凤鸟代指天道,以凤鸟至代指圣人受于天命,而治天下的来龙去脉。
在《论语·子罕》篇中,也有一处提到凤鸟。
原文: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后人解释论语子罕篇里的这一章,认为是鲁国出现了一个麒麟瑞兽,而叔孙氏认为麒麟不吉利,还把麒麟的腿弄断一只,气得孔子悲而绝笔。这个说法,出自《孔子家语》。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庄子逍遥游开篇讲凤鸟大鹏,人们都以为是狂言。可见古之天道,已经被人们所遗忘,进而感到陌生而畏惧。人们已经习惯了人道与名教治天下。
庄子的大言,接舆的狂言,孔子的叹言,其实都是指同一件事:天道之衰,往而不返。
孔子说吾从周,他以恢复文王周公之道为己任。孔子晚年读易,认为自己掌握了天道。但是他读的是文王易,而不是伏羲易。如果孔子已经掌握了天道,又何需发出“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的哀叹呢?
从伏羲易到文王易,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后人为什么越来越读不懂易经?为什么作为圣王之道的易学,后来却沦为江湖算命打卦的下九流淫辟之术?我们以后讲《易经》的时候,再仔细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