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表吧 关注:1,854贴子:27,252
  • 0回复贴,共1

里运河的春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里运河的秋天
我喜欢里运河的秋天,因为这时候的温度刚刚好,还可以吃到洪泽湖的大闸蟹。喜欢里运河就是一种感觉,莫名。我不知道里运河之前是什么样子,自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里运河便悄然喜欢上了她。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么,她的冬天有点冷、春天会有树的毛毛在空中飞、夏天太热,白天太阳晒的皮肤都疼,夜里还有蚊虫……只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是蓝的,水是美的,心情是愉悦的。

清晨行走在里运河畔,会看到很多晨练的人,河边的风景、雕塑、人物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里运河上有多少座桥,我也数不清。最开始认识的桥是水门桥和北门桥,后来在两个桥中间又建了一个长征桥,好像是为了学生上下学而建,我却从未在上面走过,实在惭愧。还记得北门桥附近还有一个电影院,后来城市建设被拆了。再后来知道了八亭桥,等等。这几年桥越来越多,经常借桥过路却忽略了她们的存在,就像清隆桥,提起来还要想想她的位置。朋友也介绍过几遍她的来历,却总是过耳即忘,只能想着她的名字来联想故事了。与此类似的还有长虹桥、越秀桥、若飞桥、清江浦楼旁的小拱桥、常盈桥等等。
看着那些古迹,你才能知道她的历史,站在大闸口侧面,看河道两边上石头留下的深深划痕,才能感受到历史斑驳的记忆。还有记忆中的运河商场、旧货市场、花街,近年来变化太大了。到文庙新天地走一趟,有卖书籍、古玩、古画、玛瑙、珍珠、小人书、花鸟、药材,小吃等等。再到淮阴书画院和淮安山月美术馆去转转,在艺术作品中陶冶情操。每年正月十五的灯会,人山人海,电瓶车和自行车停的满满当当。淮安的小吃一定要品尝,“淮扬美食传天下”可不是谣传。淮扬菜的做工精细,讲究菜的原汁原味,注重养生,只有亲自吃上几年才能切身领略。文庙里左一簇人,右一簇人,有的在淘宝,有的在交易,还看到一个老爷子坐着轮椅,由家人推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逛着文庙巷,一个大姐牵着小孩,孩子逗弄着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甚欢喜,看来一定是刚买的宝贝。再看那小摊主拎一个大箱包,熟练地在地上铺一块红布,把箱包里面的物件逐一摆出,开始了一天的生意。叫卖声,讨价声,追逐声,好不热闹……
走了一上午乏了,可以坐在东林面馆吃碗面,饭桌就摆在巷子口,边吃边欣赏沿河风景,再听听旁边的大叔侃大山,尤其古玩市场的趣事讲的津津乐道。从这条巷子走出来便是里运河,九月份的里运河一眼望去找不到黄色的叶子,树上的花还开着,两旁的雕塑生动形象的展示着淮安的风俗。跑步的、散步的、带孩子的老人从这些雕塑身边安然走过,时间也就跟着她们一起走过了。
现在的里运河的变化很大。2014年带着朋友坐游船从中洲岛到河下古镇去买淮安茶馓和大头咸菜的经历已成旧事。那时还有八亭桥,如今八亭桥也拆了,好像是要建高架桥,未来会建更多的桥。路上那些疾驰而过的汽车、电瓶车与十几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时总见到老大娘弓着背骑着破旧三轮车吃力往前蹬,速度不比步行快多少,汗却出的尤其多,总是忍不住上前推一把,跟着一起出点小汗,心情也跟着明朗了许多。老大爷的自行车也是慢慢悠悠,总也不赶时间。还记得那小店门前的竹藤椅,中午主人就睡在那里,也不用担心店里的东西,所有的经营都要等睡过美美的午觉才能开始。就这样喜欢上了慢悠悠的淮安,喜欢上了上板街,喜欢上了大运河,喜欢上了淮扬菜,喜欢上了这里勤劳的人们,喜欢上了这里“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
继续走,累了可以到中州岛的公园里坐坐。这里有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运河楹联馆、大运河名人馆、陈(瑄)潘(季驯)二公祠及周信芳故居陈列馆等。高空俯视这个公园就像一只大船,清江浦楼是船头,站在清江浦楼的顶层就像立于巨大的船板,望着河水静静的前行。夜晚静坐于中洲岛的凉亭下,吹着河边的微风,看着水波中灯火辉煌的倒影,美食街闪烁着的霓虹,中洲岛婆娑的灯影,皆与荡漾在河中的游船和矗立岸边的清江浦楼交相辉映。那动静之间的厚重,虚实相生的迷离,诉说着里运河别样的韵味,展露着水城淮安自成一格的美。
就这样静静的坐着,等你……多少年后,也一定会有人在这里等着别人。来吧,来这里看风景,来这里悟人生,来这里感受里运河的温度。
夜色还是那么美,我也成了这里的风景。
作者:赵仕奇(副教授、工艺美术师)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有人说我是雕塑家,也有人叫我画家,还有人说我有诗人的情怀,我想说我是一个副教授,想当一个设计师。
关注我,加一个朋友,让你与艺术更近,让你生活更真。


IP属地:江苏1楼2017-09-22 20:3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