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郊区野生学者自创游戏派昆仑玉哥
正解《红楼梦》之谜
第一章:吴梅村自证《石头记》曹雪芹共进荣国府
《红楼梦》作者之谜(一)
关于《红楼梦》作者是谁的问题,二百多年以来一致困扰着红学界,有无数红学老前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谨以此文向本书作者和研究者致敬。某虽不才,愿与前辈们共勉,以期斧正。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人:王世禛。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他是明末清初第二代文坛领袖,第一代文坛领袖是钱谦益和吴伟业。
他在《池北偶谈》有这样的记载:吴骏公辛亥元旦梦上帝召为泰山府君,是岁病革,有绝命词。先生属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略曰: “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
吴骏公就是吴伟业,我们再来看看吴伟业的简历:
吴伟业(1609~1672) 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复社重要成员。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那么,王世禛记录吴骏公这段文字说明了说明呢?
吴骏公为什么要“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呢?原来是为了“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
那么,吴骏公作的是什么书,以至于让他在瞑目前如此精心安排自己的后事呢?
我们读过《红楼梦》的人、甚至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还有《情僧录》、《石头记》等一些名字。这应该会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到吧?而且吴骏公很知道孤证不立的原则,弄了两个标记,“僧装”和“圆石”,来相互支持,看来吴老真是善解人意,一生肯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给我们省了好多事,谢谢。吴老的这个原则在以后的《红楼梦》中可以领悟。
那么,吴骏公有没有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呢?我们再看看他文学方面才能。
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他不但工诗能文,而且熟悉音律,擅长度曲填词,杂剧传奇、绘画等。但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取经唐人,各体皆工,而以七言歌行最能自成一体,时称“娄东派”,世称“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代表作《绝命词》《圆圆曲》、《秣陵春》。
惊奇的是我们发现《秣陵春》竟然是酷似《红楼梦》。让我们重点看一下《秣陵春》,对比一下两部书,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秣陵春》是个半文半白的本子,书中以宋初为背景,怀念前唐旧主的故事,也就是小说第五十五回里“男王熙凤”的情节中提到的“残唐五代”,是关于一个王朝灭亡的故事。此剧本与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
一、两书书名相合。“秣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有三个别称:“石头城”、“金陵”和“秣陵”,所以《秣陵春》就是《石头春》或者叫《金陵春》,这个书名跟《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一起。
二、两书都以“真”、“假”作为姓氏。《秣陵春》里有“真大爷”、“贾姐姐”,《红楼梦》里有“甄宝玉”、“贾宝玉”。
三、两书都以“曹”姓人物做起始。《秣陵春》以曹善才谈琵琶怀念旧主开头,又以曹善才弹琵琶迎送旧主亡灵为结束,《红楼梦》以曹雪芹在悼红轩写作开始,又以曹雪芹在悼红轩悼念朱(红)明王朝而结束。
四、两书都是以“玉”和“镜子”为道具,并贯穿全书。《秣陵春》书中有展娘的玉杯、有旧主所赐的“宜光宝镜”,《红楼梦》里有贾宝玉的宝玉、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风月宝鉴”。
五、两书都隐写了对前朝的思念。
六、两书都以各种离奇的梦幻做渲染和警示。
七、两书都采用了时空错乱的写作手法。
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细读还会找出一些,但这也足够说明问题了。
我估计是因为《秣陵春》半文半白不是针对大众的,流传不开,就像美声唱法似的,欣赏不来,所以吴伟业萌生了在《秣陵春》的基础上再构思一部能让一般老百姓都易于接受的作品来,使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也可能是《秣陵春》表达的思想主题不够爽,所以萌生了写这样一部奇书的动机。
再看看吴伟业的其他作品,我们同样发现他写过一首小诗,名曰《破砚》:
一掷南唐恨,抛残剩石头。江山形半截,宝玉气全收。
毋庸置疑:“南塘恨”---《秣陵春》;“剩石头”---《石头记》。宝玉---《红楼梦》中贾宝玉戴的“通灵宝玉”。
以上三个证据已经足够说明吴伟业是《石头记》的作者了。那么,《红楼梦》这部书里有没有关于吴伟业的记载?或者间接的提出来呢?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是《石头记》第一回,脂砚斋评本。
“辽宁省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钟长山据此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叫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80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傅波和钟长山认为,《红楼梦》只有清初的明朝遗老才能写得出来,事实上明朝遗老在清初也写过大量的反清复明诗词文章。曹雪芹身处文纲森严的雍乾王朝,不会有如此气魄。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3个字。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10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时间。”
那么,我们回过头看一下原文,吴梅村的“村”字是在批语里出现的,原文并没有涉及这个字,岂不怪哉?为什么要在批语里补上呢?再看批语:【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故乃因之”明显是有意而为。“余睹新怀旧”,“新”是《红楼梦》,“旧”是《风月宝鉴》,
而且批语里还说“今棠村已逝”,是不是间接的告诉我们压根就没有这个人呢?“乃其弟棠村序也”,咄咄怪事?哪有弟弟给哥哥作序的呢?纵使弟弟是个大家,仍言出一家,有自吹自擂之嫌,没有说服力,实古文人之大忌,而贻笑大方者也,没有人会犯这样的错误。是不是批书人也发现了这里有“吴”、“梅”二字后,为了让读者将来考证作者是谁而提供的线索呢?而这里“棠村”究竟是谁的弟弟写的比较含混,说明是谁的弟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名字。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吴梅村”作为作者重要考虑进来。
而且这段评语出现在一书多名之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一书多名对应的应该是多名一人才可以平衡,心里才展洋儿?这样看来,吴梅村是本书作者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考证了吴伟业的家乡有个地标性的山峰,叫“玉峰山”,书中的“吴玉峰”应该是古人惯常的称呼,比如韩昌黎等。因为作者把这部书拿给了吴玉峰看,吴玉峰看后又改了书名曰《红楼梦》,那么吴玉峰应该是当地文学界的顶尖高手,而当时能有这样能力的吴姓中人只有吴伟业。
从很多版本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删除情况分析,吴玉峰确实是实指。
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根据林黛玉是崇祯的化身,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而《红楼梦》作者就是《石头记》的石头,即贾宝玉含着一起出生的那块“通灵宝玉”,这“通灵宝玉”就相当随军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所以《红楼梦》的作者跟贾宝玉是同一年出生的,即1609年。吴梅村正是这年生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后文所涉此公,皆用吴梅村,以示亲切,否则有点乱,呼来唤去的有不敬之嫌。
那么,吴梅村写没写完《红楼梦》呢?写完了。写的什么样呢?以后再说。他临终时把手稿交给谁了呢?交给几个人?只交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松龄,欲知端的,下回分解。
正解《红楼梦》之谜
第一章:吴梅村自证《石头记》曹雪芹共进荣国府
《红楼梦》作者之谜(一)
关于《红楼梦》作者是谁的问题,二百多年以来一致困扰着红学界,有无数红学老前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谨以此文向本书作者和研究者致敬。某虽不才,愿与前辈们共勉,以期斧正。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个人:王世禛。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他是明末清初第二代文坛领袖,第一代文坛领袖是钱谦益和吴伟业。
他在《池北偶谈》有这样的记载:吴骏公辛亥元旦梦上帝召为泰山府君,是岁病革,有绝命词。先生属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略曰: “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
吴骏公就是吴伟业,我们再来看看吴伟业的简历:
吴伟业(1609~1672) 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又号梅村居士,梅村叟,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旧史氏等。复社重要成员。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那么,王世禛记录吴骏公这段文字说明了说明呢?
吴骏公为什么要“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呢?原来是为了“疾时作令书,乃自叙事”。
那么,吴骏公作的是什么书,以至于让他在瞑目前如此精心安排自己的后事呢?
我们读过《红楼梦》的人、甚至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红楼梦》还有《情僧录》、《石头记》等一些名字。这应该会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到吧?而且吴骏公很知道孤证不立的原则,弄了两个标记,“僧装”和“圆石”,来相互支持,看来吴老真是善解人意,一生肯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给我们省了好多事,谢谢。吴老的这个原则在以后的《红楼梦》中可以领悟。
那么,吴骏公有没有可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来呢?我们再看看他文学方面才能。
吴伟业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学识渊博,著述甚多。他不但工诗能文,而且熟悉音律,擅长度曲填词,杂剧传奇、绘画等。但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取经唐人,各体皆工,而以七言歌行最能自成一体,时称“娄东派”,世称“梅村体”,与钱谦益、龚鼎孽并称“江左三大家”。他一生写诗千余首。著有《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绥寇纪略》《春秋地理志》等。代表作《绝命词》《圆圆曲》、《秣陵春》。
惊奇的是我们发现《秣陵春》竟然是酷似《红楼梦》。让我们重点看一下《秣陵春》,对比一下两部书,看看有什么相同之处?
《秣陵春》是个半文半白的本子,书中以宋初为背景,怀念前唐旧主的故事,也就是小说第五十五回里“男王熙凤”的情节中提到的“残唐五代”,是关于一个王朝灭亡的故事。此剧本与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
一、两书书名相合。“秣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有三个别称:“石头城”、“金陵”和“秣陵”,所以《秣陵春》就是《石头春》或者叫《金陵春》,这个书名跟《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一起。
二、两书都以“真”、“假”作为姓氏。《秣陵春》里有“真大爷”、“贾姐姐”,《红楼梦》里有“甄宝玉”、“贾宝玉”。
三、两书都以“曹”姓人物做起始。《秣陵春》以曹善才谈琵琶怀念旧主开头,又以曹善才弹琵琶迎送旧主亡灵为结束,《红楼梦》以曹雪芹在悼红轩写作开始,又以曹雪芹在悼红轩悼念朱(红)明王朝而结束。
四、两书都是以“玉”和“镜子”为道具,并贯穿全书。《秣陵春》书中有展娘的玉杯、有旧主所赐的“宜光宝镜”,《红楼梦》里有贾宝玉的宝玉、有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风月宝鉴”。
五、两书都隐写了对前朝的思念。
六、两书都以各种离奇的梦幻做渲染和警示。
七、两书都采用了时空错乱的写作手法。
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细读还会找出一些,但这也足够说明问题了。
我估计是因为《秣陵春》半文半白不是针对大众的,流传不开,就像美声唱法似的,欣赏不来,所以吴伟业萌生了在《秣陵春》的基础上再构思一部能让一般老百姓都易于接受的作品来,使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也可能是《秣陵春》表达的思想主题不够爽,所以萌生了写这样一部奇书的动机。
再看看吴伟业的其他作品,我们同样发现他写过一首小诗,名曰《破砚》:
一掷南唐恨,抛残剩石头。江山形半截,宝玉气全收。
毋庸置疑:“南塘恨”---《秣陵春》;“剩石头”---《石头记》。宝玉---《红楼梦》中贾宝玉戴的“通灵宝玉”。
以上三个证据已经足够说明吴伟业是《石头记》的作者了。那么,《红楼梦》这部书里有没有关于吴伟业的记载?或者间接的提出来呢?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这是《石头记》第一回,脂砚斋评本。
“辽宁省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钟长山据此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叫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80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傅波和钟长山认为,《红楼梦》只有清初的明朝遗老才能写得出来,事实上明朝遗老在清初也写过大量的反清复明诗词文章。曹雪芹身处文纲森严的雍乾王朝,不会有如此气魄。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3个字。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10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时间。”
那么,我们回过头看一下原文,吴梅村的“村”字是在批语里出现的,原文并没有涉及这个字,岂不怪哉?为什么要在批语里补上呢?再看批语:【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故乃因之”明显是有意而为。“余睹新怀旧”,“新”是《红楼梦》,“旧”是《风月宝鉴》,
而且批语里还说“今棠村已逝”,是不是间接的告诉我们压根就没有这个人呢?“乃其弟棠村序也”,咄咄怪事?哪有弟弟给哥哥作序的呢?纵使弟弟是个大家,仍言出一家,有自吹自擂之嫌,没有说服力,实古文人之大忌,而贻笑大方者也,没有人会犯这样的错误。是不是批书人也发现了这里有“吴”、“梅”二字后,为了让读者将来考证作者是谁而提供的线索呢?而这里“棠村”究竟是谁的弟弟写的比较含混,说明是谁的弟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名字。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吴梅村”作为作者重要考虑进来。
而且这段评语出现在一书多名之处,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一书多名对应的应该是多名一人才可以平衡,心里才展洋儿?这样看来,吴梅村是本书作者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考证了吴伟业的家乡有个地标性的山峰,叫“玉峰山”,书中的“吴玉峰”应该是古人惯常的称呼,比如韩昌黎等。因为作者把这部书拿给了吴玉峰看,吴玉峰看后又改了书名曰《红楼梦》,那么吴玉峰应该是当地文学界的顶尖高手,而当时能有这样能力的吴姓中人只有吴伟业。
从很多版本将“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删除情况分析,吴玉峰确实是实指。
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根据林黛玉是崇祯的化身,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而《红楼梦》作者就是《石头记》的石头,即贾宝玉含着一起出生的那块“通灵宝玉”,这“通灵宝玉”就相当随军记者的身份,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所以《红楼梦》的作者跟贾宝玉是同一年出生的,即1609年。吴梅村正是这年生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后文所涉此公,皆用吴梅村,以示亲切,否则有点乱,呼来唤去的有不敬之嫌。
那么,吴梅村写没写完《红楼梦》呢?写完了。写的什么样呢?以后再说。他临终时把手稿交给谁了呢?交给几个人?只交给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秦松龄,欲知端的,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