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他顶住了。
加练身体,加练反手,内置纤维的狂飙龙5上手,并将反手的t套换成了37度橙国狂。
同时,马龙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纯以技术而言,自己的技术圆满度还要在张继科之上,比王皓也不落下风,但为什么一到大赛就占不到便宜?
杀手锏。
“总有一天你要面对和你在一个层次的强大对手,而那种情况下真正靠得住只能是你最有把握的技术。在大家都没有什么明显弱点的情况下,特长更长的选手会有优势: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鲜。针对每个不同的队友都要利用针对性的技术来赢得比赛,即便对于马龙来说,都太过困难了。”
马龙发现,自己需要一个关键时刻可以把别人打死的东西。
于是他开始整合自己的技术。
2015年,苏州世乒赛决赛。
一路力vsk敌的方博气势如虹,在决赛中也打出了无数神球。
然后,马龙赢了。
因为,只有方博打出神球的时候,他才有机会得分。
冲出瓶颈的马龙,已经是一个完全超出常人想象的乒乓球运动员。
他的技术越发精简,通常来讲,一共就那么几套发球,正手短、反手长,中间位的转不转,打高兴了用几个高抛发球,逆旋转基本放弃,不到万不得已不用反手发球。
摆短劈长天下第一,正手连续天下第一,正手攻防转换天下第一,反手对抗比不上张继科、樊振东,也并不强于奥恰洛夫,但也绝对够用。
围绕这些优势,他重新组合了他的技术。
发接发环节,来吧,对着摆短吧,反正你摆不过我,稍有冒高就是一记飞身暴挑,稍有出台就直接上手,弧线低速度快,按着你打。
或者直接劈长,劈到你难受的角度,逼得你拉一板质量不高的球,然后按着你打。
你要是拧拉,等着被直接撕一下吧,然后继续按着你打。
于是谁打他谁难受,怎么打都不是。斗短吧,斗不过。冲他反手,仗着粘套的特性和苦练,他又不吃亏,万一被他逮着一个侧身,更麻烦。你还得防着他隔三差五就来一个的底线长球,问题是你又不敢轻易侧身,他还憋着个又低又短的正手短等着你呢。
至于和马龙玩对拉?开什么玩笑……
马龙真正想明白了,决心以我为主,在将反手对抗提升至可以与世界顶级选手抗衡的水平后,把正手玩出了花。基本上一般人都顶不过他的前三板,就没了。
换言之,以大部分人的能力,根本没资格和马龙打相持。
而苏州一战过后,马龙气势暴涨,真正有了王者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