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平常”不“平庸”
张士维,字立甫,号恂所,是桐城张家的七世祖,张淳的儿子,张英的祖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常。平常却不代表着平庸,透过古人记载的字里行间,立足更长的历史时段来分析,张士维的为人处世,隐隐透出几分不平常来。
第一是孝顺。孔老夫子教导弟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当某人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要求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与张四维相比,张士维自然没什么成就。但是,他做官也做到了中宪大夫、抚州知府,不算辱没了其父之名。对于父亲的要求,张士维更是严格遵守。
张淳曾经写信告诫张士维:“盛极衰至,福过灾生。”并要求儿子们“居家敦朴”。张士维就老老实实地听话,踏踏实实地养德,扎扎实实地养福。他常常考虑的是利民济人,而且越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越爱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渐渐地,他成为乡民眼中最有德行的长者,受到了同乡的拥戴和礼遇。张士维能做到这一步,可见他对张淳的家训实践得有多彻底,完全符合孔老夫子对于“孝”的要求。
第二是守成。古人曾用玉如意来打比方,表明“中兴之主,最是难为”。具体做法是:取一柄如意,伸出一根手指,先抬如意头,再抬如意尾,都能很容易地抬起,但是,用一根手指抬起如意的柄身,就比较费力了。这时候,可以伸出五指,稳稳地握住如意的中间部位,用五指之力放到想要劝谏的人的面前。这传达的意思是说,一个王朝、一个组织或一个家族,开创者或覆亡者,都相对容易做,最辛苦的是中间的振兴之人。说白了,就是“守业更比创业难”的意思。但凡处于“如意柄身”位置的人,比如“官二代”、“富二代”、继承人、接班人,倘若不能守业,这个家的传承基本就算断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武则天,开元盛世能顺利接盘贞观之治吗?如果没有雍正皇帝,康乾盛世能持续115年吗?如果没有张士维,桐城张家能成就“父子宰相”的辉煌吗?承前启后的工作可不是任何人都做得了的,而且,这种处于中间位置的守业之人,不仅劳心劳力,往往还要承受更多的委屈。比如武则天,在历史上就没有唐太宗和唐玄宗招人待见;雍正皇帝也不如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那么出名;张士维在老子和儿子的盛名之下,更显得默默无闻。但是,我们细细思量,张士维的这种“平常心”,反而更适合一个大家族的兴起和传承。试想一下,倘或张士维像张四维一样能干,像张居正一样厉害,那历史上还有张英什么事吗?要知道,张四维的后人表现平平,而张居正的后人过得凄惨,都不如张士维的后代们。这么一比较,张士维的“不折腾”,倒颇有几分“无为而无不为”的高明了。看来,张淳的长子、桐城张家此时的掌门人,在“守业”方面,不像孔门的弟子,倒像老庄的门徒了。能持“无名之朴”,张士维的“守成”自然是成功的。
第三是教子。“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子孙方面,张士维不仅无过,而且有功,对张氏一族来说,是不世之功。他的长子张秉文做到了山东布政使;次子张秉彝也是奇人一个,还培养出了张英这位宰相级人物。可见,张士维训导子弟的功力之高。
总之,在张氏家族的传承历史上,张士维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的作用不可小视。其实,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培养一位人才不难,培养一位“桥梁式”的继承人也不难,难的是教导出一位拿捏有度的承上启下的接班人。这一点,张士维的父亲做得非常好。
可是,我们知道,“张一包”张大人对工作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虽然称不上日理万机,但也是宵衣旰食、夜以继日。他要如何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