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宰相张氏吧 关注:323贴子:4,250
  • 5回复贴,共1

张廷玉曾祖父、张英祖父——张世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的故事,名叫《“官二代”的
平稳过渡》


IP属地:北京1楼2017-09-11 13:33回复
    张淳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张士维、张士缙、张士绣和张士
      。一般人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谁知,张淳的儿子们,在正史上连个名字也没留下,几乎都很平凡。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张士维”那么强悍,怎么会说他不出名呢?


    IP属地:北京2楼2017-09-11 13:3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一】“士维”非“四维”
        这样发问的人,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出自江南,受当地方言影响,有时候平舌音和翘舌音不大分得清,常听得“shì”,就以为是“sì”;二是张四维太有名气了,而张士维相对又太没名气了,很多人不知道后者的存在,就误听成了前者。
        其实,张四维和张士维,都姓张,名字差不多,生活的时代也差不多,的确容易被弄混,我们有必要把二者做个区分。
        籍贯:张士维出自南方安徽桐城,张四维出自北方山西蒲州。二人差异极大。
        出身:张士维的父亲是参政,张四维的父亲是盐商。虽然貌似“官二代”比“富二代”更容易出头,但是张四维出身豪贾,舅舅是兵部尚书兼陕西总督,教导了张四维不少的边防事务。这样一比,张四维以微弱优势获胜。
        智力:这个不大好评判,二人肯定都是聪明人。不过还是有些硬指标可以比较。张士维在14岁时补了县学生,很厉害。但是,张四维15岁就中了秀才,还名列优等,人称“生而颖异”。这么看来,天才的张四维绝对优胜。
        职业:这个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张四维可是继任张居正的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累官加至少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要把他的职场生涯全写出来,本书的主角张英都没必要出场了。
        影响:这个就更不具备可比性了。张士维不过在地方志和一些笔记中有几行文字的记载,而且提到他时,讲他儿子、孙子、曾孙的字数比他本人更多。张四维可是在正史上留下大段大段记录的。后人凡涉及他的研究,更是左图右史、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书盈四壁。
        总之一句话,张士维在张四维面前,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实在是太平常了。即便是跟同时期的同僚相比,他的履历也是十分普通的,甚至没有保留关于政绩的记录,反倒是他的闲情逸致在《续修桐城县志》上留了几笔。他很有闲暇,在獭桥湖畔修筑了半亩园;他极有闲泰,在墙壁上自绘了《龙眠山庄图》;他也有闲逸,在案牍之余写作了《半亩园诗集》。整体而言,他就像当时一些崇尚自然的士大夫一样,过着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生活。
        但是,跳出文字记述,我们不禁疑问:张士维有着闻名遐迩的父亲,有着名标青史的儿子,有着名高天下的孙子,有着名垂后世的曾孙……他,真的是短短几句话记录的那么平常吗?


      IP属地:北京3楼2017-09-11 13:35
      回复
        【二】“平常”不“平庸”
          张士维,字立甫,号恂所,是桐城张家的七世祖,张淳的儿子,张英的祖父。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常。平常却不代表着平庸,透过古人记载的字里行间,立足更长的历史时段来分析,张士维的为人处世,隐隐透出几分不平常来。
          第一是孝顺。孔老夫子教导弟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当某人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要观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要求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与张四维相比,张士维自然没什么成就。但是,他做官也做到了中宪大夫、抚州知府,不算辱没了其父之名。对于父亲的要求,张士维更是严格遵守。
          张淳曾经写信告诫张士维:“盛极衰至,福过灾生。”并要求儿子们“居家敦朴”。张士维就老老实实地听话,踏踏实实地养德,扎扎实实地养福。他常常考虑的是利民济人,而且越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越爱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渐渐地,他成为乡民眼中最有德行的长者,受到了同乡的拥戴和礼遇。张士维能做到这一步,可见他对张淳的家训实践得有多彻底,完全符合孔老夫子对于“孝”的要求。
          第二是守成。古人曾用玉如意来打比方,表明“中兴之主,最是难为”。具体做法是:取一柄如意,伸出一根手指,先抬如意头,再抬如意尾,都能很容易地抬起,但是,用一根手指抬起如意的柄身,就比较费力了。这时候,可以伸出五指,稳稳地握住如意的中间部位,用五指之力放到想要劝谏的人的面前。这传达的意思是说,一个王朝、一个组织或一个家族,开创者或覆亡者,都相对容易做,最辛苦的是中间的振兴之人。说白了,就是“守业更比创业难”的意思。但凡处于“如意柄身”位置的人,比如“官二代”、“富二代”、继承人、接班人,倘若不能守业,这个家的传承基本就算断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武则天,开元盛世能顺利接盘贞观之治吗?如果没有雍正皇帝,康乾盛世能持续115年吗?如果没有张士维,桐城张家能成就“父子宰相”的辉煌吗?承前启后的工作可不是任何人都做得了的,而且,这种处于中间位置的守业之人,不仅劳心劳力,往往还要承受更多的委屈。比如武则天,在历史上就没有唐太宗和唐玄宗招人待见;雍正皇帝也不如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那么出名;张士维在老子和儿子的盛名之下,更显得默默无闻。但是,我们细细思量,张士维的这种“平常心”,反而更适合一个大家族的兴起和传承。试想一下,倘或张士维像张四维一样能干,像张居正一样厉害,那历史上还有张英什么事吗?要知道,张四维的后人表现平平,而张居正的后人过得凄惨,都不如张士维的后代们。这么一比较,张士维的“不折腾”,倒颇有几分“无为而无不为”的高明了。看来,张淳的长子、桐城张家此时的掌门人,在“守业”方面,不像孔门的弟子,倒像老庄的门徒了。能持“无名之朴”,张士维的“守成”自然是成功的。
          第三是教子。“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子孙方面,张士维不仅无过,而且有功,对张氏一族来说,是不世之功。他的长子张秉文做到了山东布政使;次子张秉彝也是奇人一个,还培养出了张英这位宰相级人物。可见,张士维训导子弟的功力之高。
          总之,在张氏家族的传承历史上,张士维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他的作用不可小视。其实,对于一个大家族来说,培养一位人才不难,培养一位“桥梁式”的继承人也不难,难的是教导出一位拿捏有度的承上启下的接班人。这一点,张士维的父亲做得非常好。
          可是,我们知道,“张一包”张大人对工作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虽然称不上日理万机,但也是宵衣旰食、夜以继日。他要如何来教导自己的孩子呢?


        IP属地:北京4楼2017-09-11 13:36
        回复
          【三】家书抵万金
            张淳教子,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突击检查,而是长期观察、仔细分析后的提点。这从他写给张士维的家书中就能看得出来。
            张淳的书信,开头是这样写的:“闻汝兄弟居家敦朴,且勤读书,甚慰。”意思是:“听说你们兄弟日常在家时,为人敦厚、朴实,而且勤于读书,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一个“闻”字,既表明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了长辈对晚辈的提点是有据可依的,是针对已成事实的行为来说道的。接着,“甚慰”一词,既传达了做父亲的喜悦之情,又表达了对孩子们的赞赏。
            然后,在信的中间部分,张淳开始启发式教导:“此可以养德,亦可以养福。语云:‘盛极衰至,福过灾生。’”这是告诉张士维兄弟:“你们这样,既能够养德,也能够养福。常言道:兴盛至极就是衰退到来之时,福气过去就是灾殃产生之刻。”可见,在进一步对儿子的行为做了肯定的同时,张淳没有简单地说教,而是借助“引用”的方式,告诫儿子们不要到了“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境地。
            最后,张淳对儿子们做了暗示性的指点:“造物之定理,前哲之明训;近世儒者若司马君实、邵康节,尤惓惓言此,思深而虑远矣。”大意是:“(这就是)自然造物不变的定理,前辈哲人智慧的训示;北宋的儒者司马光和邵雍,都诚挚恳切地谈论盛衰祸福的道理。这是需要我们大家深思远虑的事啊。”也就是说,张淳告诉孩子们,“盛衰相伴、福祸相依”的道理是先儒都很重视的,希望你们也能好好地考虑这些规律,并约束自己的言行。
            至此,这封信就结束了。整封家书只有67个字,既不唠叨得惹人烦躁,又把想说的话讲明白了。
            显而易见,张淳带给张士维的,是鼓励式的教育和殷切的期许。他先是肯定孩子们的居家作风,接着委婉地引用名言来做铺垫。之后,他没有用“别人家的儿子”来刺激自己的儿子,而是用先贤的例子来暗示、勉励自己的孩子。这些教子方法即便是放在今天,也不会显得过时。这封家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家训中的典范。
            那么,这样训子的效果究竟怎么样呢?
            首先,张士维非常低调。他在做“县学生”时,“虽席华胄,无上人之色”。意思是说,他虽然是个“官二代”,但是没有用鼻孔看人的习惯,跟普通的学生没什么两样。那时候,他才14岁,就已经知道“养德养福,低调做人”了,可见其家教之良好。
            其次,张士维极有风度。他的孙子张英曾经“闻诸长老言”,知道张士维“敦庞浑厚,嶷然如山岳,挹其风度,可以挽浇振靡也”。也就是说,张士维为人敦厚老实,像大山般端正可靠,他的风采气度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我们今天猜测,大概是张家的老一辈们用张士维的事例来训诫小辈,而张英很为自己的爷爷张士维感到自豪,所以,特意记下了这些话。在这方面,我们有时候不得不佩服血缘的神奇。这段话,如果去掉主人公,放在“张一包”身上,是很恰当的;放在张士维的儿子张秉文身上,也很恰当;放在张士维的孙子张英身上,同样很恰当。由此可见,张家的家教是从长辈的以身作则开始的,而张家的家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培养出来了。
            最后,张士维很得人心。他曾两次被选举为“郡邑大宾”。按古乡饮礼﹐只有年高德劭者才能为宾,并且只推荐一个,足见张士维在桐城的人气之高。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得到了张淳的真传,所以有很深的“和乡党”的功夫。
            可想而知,如此善于处理乡邻关系,“以利济为事”的张士维,必定会为同乡的喜事去上门道贺,特别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科举放榜之后。
            ……


          IP属地:北京5楼2017-09-11 13:36
          回复


            IP属地:上海6楼2020-03-30 1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