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论吧 关注:235贴子:13,977
  • 6回复贴,共1

如来藏,真如,自性,第八识等佛法的一些重要概念浅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来藏,真如,自性,本来面目,有为法,无为法,
有漏,无漏,
阿赖耶识,第八识,如来藏识,本识,前七转识,
生灭法,非因缘非生灭法,
正智,如如,正智如如不动,
真如之如如不动无生灭无动摇,
无分别根本智,后得智,妙觉,圆觉,真如正觉,
无明,明觉,迷,悟,
六祖的自性,
空有不二,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非断非常,因缘和合相续而当体全空、宛然显现而堪能自运,
幻有、妙有,
本俱无漏种,习无漏种,俱生无明,俱生佛性(本觉),俱生真如如来藏,一念无明,
法性,真如心体、空寂灵知、圆觉心体、妙觉心体、
如如正智,俱生智,俱生法身,自然智,一切种智,圣智,


IP属地:安徽1楼2017-09-08 11:32回复
    如来藏,藏如来,烦恼身中有如来,如来不离烦恼身,出离烦恼是法身。
    什么是如来藏?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世尊,如来藏者,是 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思议如来境界。何以故?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唯佛世尊,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如实知见。”
    《佛说不增不减经》
    舍利弗。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舍利弗。如我所说法身义者。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如来功德智慧。
    《金光明最胜王经》
    善男子。是身因缘境界处所果。依于本难思议故。若了此义。是身即是大乘。是如来性。是如来藏。
    《大萨遮尼干子受记经》
    此身即是如来藏故。大王当知。一切烦恼诸垢藏
    中。有如来性湛然满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宝。如摸中象。如孕中胎。如云中日。是故我言。烦恼身中有如来藏。
    《央掘魔罗经》
    一切诸佛极方便求如来之藏垢不可得。无垢性是佛性。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如油杂水不可得。如是无量烦恼覆如来性。佛性杂烦恼者无有是处。而是佛性烦恼中住。如瓶中灯瓶破则现。瓶者谓烦恼。灯者谓如来藏。说如来藏者。或是如来或是菩萨或是声闻。能演说者随其所堪。或有烦恼或无烦恼。满愿当知。我说是人即是正觉。能破受者亿烦恼瓶。然后则能自见其性。犹如掌中见阿摩勒果。譬如日月密云所覆光明不现。云翳既除光明显照。如来之藏亦复如是。烦恼所覆性不明显。出离烦恼大明普照。
    佛性明净犹如日月。
    《大方等如来藏经》
    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大法炬陀罗尼经》
    摩那婆。假有因缘一切水界可令消竭。世间风轮可使不动。一切日月可令灭光。一切星宿可令黑暗。而如来藏终无有变。不减不尽故名为藏。
    《究竟一乘宝性论》
    真如佛性如来藏义住无障阂究竟菩萨地。
    经论在说两点:
    1、如来藏不动不坏、不增不减、无有变异、清净本然;
    2、如来藏在保持它第1点的基础上,不离烦恼藏,恒被生灭法缠缚,而能现种种影像。换句话说,如来藏在保持它清净不动的同时,又能将世间一切净不净法统统显现出来。这就是《胜鬘经》所说“刹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刹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
    所以才会有《楞伽经》说:“依如来藏故,有世间涅槃苦乐之因”,又说“如来藏者。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犹如伎儿作诸伎乐等”。
    这就是“不染而染,染而不染”的如来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大德高僧早就给了我们开示:
    《大乘止观法门》
    譬如明镜体具一切像性各各差别不同。
    譬如明镜所现色像无别有体。唯是一镜而复不妨万像区分不同。不同之状皆在镜中显现。故名不空镜也。是以起信论言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
    如来藏就如同镜子,烦恼藏就如同境外之物,镜子可以显现各种影像,但镜子本身始终不动不坏清净本然的道理一样,如来藏就是如此。诸佛与众生如来藏皆是等同。
    所以才会有《首 楞严经》所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的重重无尽的境界。
    也是《大乘止观法门》所说“如来之藏全体是一众生一毛孔性。全体是一众生一切毛孔性”的境界。
    无论是在缠如来藏、出缠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皆是不动不坏清净本然无有变异。
    正如太虚大师所说:“如来藏全真在妄而又性自离诸妄染”。
    所以,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一再说 明:“看到 佛经说‘如来藏不离烦恼藏’,就认为如来藏被污染了,这是错误的。”《大乘起信论》
    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 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云何对
    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如来藏清净本然,究竟坚固,无生无灭。
    清净如来藏与无垢识(庵摩罗识)、大圆镜 智同位。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08 12:44
    回复
      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详解。
      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第八识之一名,位在异生有学,杂染粗重,无法发挥清净妙用。
      《解深密经》
      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 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
      《瑜伽师地论》
      云何建立, 阿赖耶识杂染还灭相。谓略说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又即此 阿赖耶识。能持一切法种子故。于现在世是苦谛体。亦是未来苦谛生因。又是现在集谛生因。如是能生有情世间故。能生器世间故。是苦谛体故。能生未来苦谛故。能生现在集谛故。当知阿赖耶识是一切杂染根本。
      复次此杂染根本阿赖耶识。修善法故方得转灭。
      在罗汉或是七地菩萨以上,舍阿赖耶识名。
      《瑜伽师地论》
      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此中所说阿罗汉者通摄三乘无学果位。皆已永害烦恼贼故。应受世间妙供养故。永不复受分段生故。
      《摄大乘论释》
      释曰。由是佛法摄持法身。今当显示。由清 净者。谓由清净佛法摄持法身。如是法身证得清净由转何法。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者。谓转灭彼阿赖耶识得法身清净。即法身清净说名清净。
      《瑜伽师地论》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虽然此舍是舍名,而不舍第八识体,但第八识在此以后则不名阿赖耶识,因为唯识家为第八识进行了详细的名称分类。
      《成唯识论》
      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 种名,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或名所知依,能与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此等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
      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所以,法相宗所说阿赖耶识位在染位,不通净位。正如《摄大乘论释》所说:“转阿赖耶识得自性身,转诸转识得受用身”。
      《成唯识论》也说:“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自性身就是法身,而法身就是清净如来藏。《成唯识论》“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 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佛说不增不减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同时,法相宗所说的如来藏,其范围也大于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心法之一:
      《百法明门论》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而如来藏是一切法、一切众生:
      《摄大乘论释》
      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者。遍见一切等无我故。如有说言。一切诸法皆如来藏。如是等。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者。得彼意乐平等性故。得一切佛平等心性者。得彼法身平等性故。此即名为菩萨见道者。
      《摄大乘论释》
      释曰。自性清净者。谓此自性本来清净。即是真如自性。实有一切有情平等共相。由有此故说
      一切法有如来藏。离垢清净者。即此真如远离烦恼所知障垢。即由如是清净真如显成诸佛。得此道清净者。谓能得此真如圣道即是清净。谓念住等菩提分法。及以一切波罗蜜多。生此境清净者。生此能证菩提分法所缘境界。生此境界即是清净故名生此境清净。即契经等十二分教。
      《佛地经论》
      若一切种清净慧眼恒不见秽。又净法界若无差别。一切种净则名一切如来法身。亦名如来真实体性。于一切时常无变故。由此法界一切有情心相续中平等有故。说如是言。一切有情是如来藏。一切有情皆有佛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如来藏在染位与阿赖耶识有联系(未必等同),在净位则与阿赖耶识不等。
      虽然《密严经》说:“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
      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
      此所指“清净圆满”明显是指“性未尝增减”而言,否则“见有盈亏”毫无意义。正如太虚大师所说:“事佛性,即在事用上有种种的功能,可能令众生转化而成佛。这是着重在可能性上讲,可能性即如唯识论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08 12:45
      回复
        这是着重在可能性上讲,可能性即如唯识论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含藏有解脱生死趣向涅槃的佛性种子,这种子的功能,就是事佛性”。
        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同于涅槃必然是指阿赖耶识清净本性而言,不是指阿赖耶识名相,换句话说,佛陀、高僧为了让众生明白众生有成佛的可能,说阿赖耶识虽然污秽但实际上能转污为净,而并不是说阿赖耶识不需要转净就是清净如来藏法身了。
        正如《密严经》后面所说:“了达于清净,赖耶不可得;赖耶若可得,清净非是常;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所以“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指的不是阿赖耶识=如来藏,而是指“离开第八识别求真理”的外道。正是如此,才会有:“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的说法。
        如果说阿赖耶识位通染净,那么法相宗的经论都成了妄语,这绝对不可能!
        所以《广百论释论》说阿赖耶识:“有情身中一一各有阿赖耶识”。
        但《大乘止观法门》说如来藏则是:“问曰。不空如来藏者。为一一众生各有一如来藏。为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耶。答曰。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唯共一如来藏也”。
        因阿赖耶识偏粗重杂染,凡夫妄执内我。而如
        来藏境界清净本然,无始无终、非大非小、不内不外、非一非多。
        太虚大师总结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说:
        《大乘起信论略释》
        然阿黎耶识依不生灭与生灭和合立名,如云 空海水波流也。和合识破,则生灭心相灭,不与生灭和合,则即不名为阿黎耶,而唯应名为如来藏。故亦说依如来藏心而有阿黎耶识,如云依空海水而有空海水波流也。一者指不觉生灭中之不生灭觉性,一者指不生灭觉内之不觉生灭相,故如来藏与藏识虽相即而非一也。
        此乃确论。


        IP属地:安徽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4楼2017-09-08 13:26
        回复
          阿赖耶识是凡夫第八识,是一心自具而有的藏、执一切种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一心自性具有的。
          种有两类,俱生种与习所成种。俱生种又分为俱生无明与俱生无漏种……何谓俱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凡心即有觉性,这是心之所以为心的自然之义。各各众生,无始即有(无始有二义,向前推其起因而不可得,故曰无始;因缘和合而宛然显现,当下即是其始,故曰无始),所以,这个俱生无始无明与无始俱生佛性( 俱生法身、自然智、本智、本觉)同时而有,相待而存,是吾之本来真如心体之觉性的两个表现形式:觉的对了,对诸法真相如实觉知了,就是正觉,就是悟;觉的错了(也是觉啊,也是真如心体在放光明哟),没有如实觉知,就是迷,就是无始一念无明。
          迷悟都是觉,都是真如心体的用,都是真如心体在唱戏。觉的不对时,也就是无明时,因错觉而有法我二者的自独定实性的“实我”见,又由此二错见起妄行、妄执而起各种根本与随烦恼………此时,本来真如心体的觉处迷中,故起八个方面与层次上的心的作用都是错见妄行的,阿赖耶识亦是妄识妄行之识。
          对于真如心体,迷则悟隐,所以,俱生佛性(如来藏)便隐于俱生无明本识中,这是阴中含阳。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是真妄合一、非一非异的。迷悟是一元一体的,但迷是迷而不是悟、悟是悟而不是迷,我们的真如心体的自然之觉性,体现为迷时就没有悟,彻底明觉时迷又断尽。当我们的真如心体发现自己的迷悟背后的共同本质……真如时,就会慢慢立足于真如本位,不住迷悟,不执阴阳,而自然于阴阳中自由自在而不为阴阳所拘所惑,所以此时能做佛事,能起魔事,而为法王。


          IP属地:安徽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6楼2017-09-08 13:29
          回复
            2楼的 梅格仁善知识, 恳请您加末好好友!感恩!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9-08-14 19:22
            回复
              《大乘密严经》:
              世尊说此识  为除诸习气
              了达于清净  赖耶不可得
              赖耶若可得  清净非是常
              如来清净藏  亦名无垢智
              常住无终始  离四句言说
              佛说如来藏  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  藏即赖耶识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环  展转无差别
              譬如巧金师  以净好真金
              造作指严具  欲以庄严指
              其相异众物  说名为指环
              现法乐圣人  证自觉智境
              功德转增胜  自共无能说
              现法诸定者  了达境唯心
              得于第七地  悉皆而转灭
              《宗镜录》:
              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
              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
              以诸佛了之成清净藏。异生执之为阿赖耶。
              如真金随工匠炉火之缘。标指镮之异名。作圆小之幻相金体不动。名相妄陈。
              类真心随众生染净之缘。成凡圣之异名。现升沉之幻相。
              心性不动。名相本空。认假名而二见俄分。悟真体而一心圆证。迷悟即于言下。法喻皎在目前。昧之者历劫而浪修。达之者当体而凝寂。
              《宗镜录》:
              众生迷故。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如金随工匠缘成时。展作指镮。如指镮随炉火缘坏时。却复为金。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复如是。但随染缘之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之时。悟成如来藏。本末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8-16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