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地铁流
前面我们介绍了马晓春在“打怪练级”期间主要的收获在于完善自己的技艺,在这期间除了在第5届富士通杯获得第4名、赢下中日名人对抗赛外,就国际棋赛的成绩而言是匮乏的。
在国内赛事的成绩方面到94年2月马晓春一人独得国内四大赛的桂冠,集天元、名人、棋王、大国手头衔于一身,已经是国内棋坛无可争辩的第一人。当然国内棋界最重视的是自然是在国际赛场的成绩,实际上马晓春早有远大的抱负,他在国内以聂圣为目标开足马力追赶乃至超越,在国际赛场上则紧追小林光一、曹薰铉等超一流棋手力争迎头赶上,有道是功夫不负苦心人,马晓春在94年下半年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自88年世界棋赛举办以来,中国围棋人没有一天不想着要夺取世界冠军以扬我中华之神威,但直到1995年的3月24日,世界冠军的奖杯才终被中国围棋人给捧了回来!马晓春胜聂圣夺取世界冠军后并没有停下向前进击的步伐,很快富士通杯也被攻克了,95年终于让中国围棋人得以扬眉吐气!时任中国棋院院长的陈祖德九段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中国围棋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作为新一代棋手领头羊的马晓春接连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必将会鼓舞更多的年轻棋手去冲击世界冠军,从而带动中国围棋整体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1]
中国围棋的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无疑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创下的11连胜的辉煌战绩!从时间长度来看,马晓春的这次突破在时间显得短暂,但从突破的强度、高度看,马晓春的突破都毫不逊色于上一回。
聂圣的11连胜是:战胜了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片冈聪、山城宏、酒井猛、武宫正树、大竹英雄、加藤正夫、依田纪基、淡路修三。
而马晓春从94年下半年至95年期间,三番棋胜小林光一、林海峰天元、世界全冠王曹薰铉(曹在94年夺取过当时举办的所有世界棋赛冠军)、柳时熏天元;五番棋胜聂卫平;世界棋赛单局胜尹炫皙、王立诚、石井邦生、加藤正夫、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柳时熏、小林觉。在95年的世界赛场上马晓春胜12局,负2局,总胜率高达85%!
马晓春95年的爆发其实质是60后棋手开始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取代50后棋手,但还没等60后棋手坐稳70后棋手就杀到了阵前,李昌镐(以下简称大李)来了!96年马晓春和大李在两项世界棋赛决赛相遇,结果马晓春都败了,李昌镐克服了自己之前只擅长主场作战的不足开始席卷天下。那么马晓春败北的原因在哪儿呢?
曾被忽视的备战策略错误
中国棋界的主流起码得有八、九年的时间里都没真正搞明白过败因出在哪儿!我们回过头看可以发现问题首先出在马晓春应对大李的备战策略上,马晓春对战策略是考虑到和大李的对抗是长期的,故试图在大李的最强项收官上击倒大李,这个策略导致了马晓春对大李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
这是因为大李对于围棋后半盘精密收束重要性的理解领先了一个时代!在当时全世界的高手(包括小韩的)都未能意识到围棋后半盘收束的好坏对围棋的胜负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中日高手研究的重心在于前半盘的运子效率上,而老曹等小韩高手则下注于拓展围棋中盘战的广度,唯独没有人关注过围棋后半盘的精密收束。而大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并在这个领域里做了充分的研究,其成果就是中日韩各路高手在遭遇大李时经常性的遭遇半目逆转剧。
在国内棋界马晓春的后半盘收束水准也是名列前茅的,但别说不如大李,就是和小林光一较量也有所不及。马九段之前能突破小林不是靠着后半盘收官更好,而是靠着前半盘灵变的招法把棋局导向到有利的局面,和大李比拼后半盘收束的功夫实属以短击长。另外当时世界棋赛用时基本是三小时制,下到后半盘时会很快进入读秒(读秒中每步棋必须在30秒或60秒的时间段里下出),这时棋手要计算快速而准确,这对年青棋手有利,大李比马晓春年轻小十岁,正是棋手计算力的鼎盛期,单就计算力、反应灵敏的比拼而论,三十多岁的马九段较大李有着不可逆的差距。
对大李连败的马九段并未就此一直消沉, 97年第二届三星杯半决赛马九段不再一味的比拼后半盘,而是在中盘战破釜沉舟的以治孤决胜负给大李以很大的压力,马九段于败局中重拾自信。这就有了后来的马李十番棋大战。所谓的马李十番棋,指的是99年两人在五番棋赛制的三星杯和LG杯世界职业决赛中再次争锋。三星杯决赛先下,马九段在第一局中盘快胜后,小韩主办方借口赛事冲突,擅改原来早已安排好的赛制,把后面的4局棋时间往后拖延了一些时日,以利于大李调整状态……第五局决胜局准点接棋手去赛场的车又突然晚点……。这次决赛是马九段和大李争锋中最为激烈的较量,五番棋中双方交替领先,实际上就在第5局中马九段都有一锤定音的胜机,虽然最终败北但虽败犹荣!在大李稳居世界围棋王者宝座时,我们不难发现本次比赛是大李少有的需要持续恶战苦斗才能艰难险胜的比赛,这也是60后顶尖棋手对大李进行的最为顽强的抵抗。这次决赛的失利对马九段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马九段自言是其围棋生涯中最痛心、最遗憾的败局[2],遭此失败后马九段没了争胜的心气,从此未能再现过三星决战中曾经展现的强大的争胜负气势和旺盛的斗志,这是马晓春棋坛生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单就技术层面而论,马九段本是中国棋界继聂圣之后全面吸收日本围棋理论集大成的选手,他对全局流向有着敏锐的感觉,他的破空和治孤的手段高强,行棋灵活多变,已经初步具备了抵御小韩中盘力量的打击。但严格说马九段修炼的棋艺套路还只能算是救火方案,可以应急,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马九段的棋本质上还是守空型棋路,中盘破坏力不足,在后盘面精确收束领域就不及大李,另外行棋灵活多变也只能让小韩中盘力打不着,尚不能对小韩的中盘力战而胜之,和大李比拼处于下风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马九段的成绩难尽人意,但在95至99年期间用世界棋赛的总成绩衡量,马九段仍能排在世界棋坛前三的位置,只是未能得到当时国内浮躁媒体起码的公允评价[3]。
马九段该为争霸战失利背锅吗?
过去的一些媒体也包括和一些不学无术的围棋愤青拿马九段在决赛的一次次失利为借口,在舆论上对马九段进行大加讨伐,仿佛只要拿不到世界冠军就是耻辱。他们以马晓春不刻苦、没有血性、不顽强等等作为结论,其实这只能说明这些人尚未摆脱成王败寇、义和团之刀枪不入的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局限。
在我看来马晓春的冲击大李败北跟他个人气质的关系远远没有围棋愤青想象的那么大。真正关键的在于,中国围棋在当时并没有为称雄世界棋坛做好任何的准备条件!
要称雄世界棋坛,中国棋界至少要准备好以下四个条件,即一、先进的备战体系;二、至少跟上而不能落后于棋艺发展的潮流;三、冲击世界冠军必须要有冲冠或夺冠的人员组合不能单靠一个人,尤其在日、韩顶尖棋手都存在有夺冠组合的情况下,国内仅马九段一个人(95至99年,在夺取世界冠军和时常能争夺冠军方面,中国围棋基本都只能靠马九段过日子)[3],要求一人的战绩超越夺冠组合的团队这显然不现实;四、需要较好的经济条件支撑,以解决国内比赛高质量对局数不够的问题。在这四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解决以前,单拿所谓的不够刻苦,不够有血性来讨伐马晓春个人是毫无任何意义的。只可惜昔日国内棋界的领导层没有能看清楚三国围棋的优劣、强弱所在,拿不出具体的对应策略,也不敢对媒体指出速胜小韩是不切实际的,马九段成了媒体讨伐的靶子。2000年初马九段在春兰杯世界围棋决赛失利后,媒体对马九段的舆论攻击达到了高潮。马晓春在世界赛场上未能充分的发挥出全部的才华,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其实也是中国围棋的悲剧!
03年非典来袭时,北京变得分外的安静,而马晓春则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把自己之前重大比赛失利的对局拿出来认真的进行剖析,他还能在棋坛上东山再起吗?未完待续
备注[1]来源于陈士杰著《棋杰马晓春》
备注[2]见马晓春著《黑白之间十二败局反思》
备注[3]参见网文《回望棋王马晓春在世界赛场上的峥嵘岁月下》
前面我们介绍了马晓春在“打怪练级”期间主要的收获在于完善自己的技艺,在这期间除了在第5届富士通杯获得第4名、赢下中日名人对抗赛外,就国际棋赛的成绩而言是匮乏的。
在国内赛事的成绩方面到94年2月马晓春一人独得国内四大赛的桂冠,集天元、名人、棋王、大国手头衔于一身,已经是国内棋坛无可争辩的第一人。当然国内棋界最重视的是自然是在国际赛场的成绩,实际上马晓春早有远大的抱负,他在国内以聂圣为目标开足马力追赶乃至超越,在国际赛场上则紧追小林光一、曹薰铉等超一流棋手力争迎头赶上,有道是功夫不负苦心人,马晓春在94年下半年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自88年世界棋赛举办以来,中国围棋人没有一天不想着要夺取世界冠军以扬我中华之神威,但直到1995年的3月24日,世界冠军的奖杯才终被中国围棋人给捧了回来!马晓春胜聂圣夺取世界冠军后并没有停下向前进击的步伐,很快富士通杯也被攻克了,95年终于让中国围棋人得以扬眉吐气!时任中国棋院院长的陈祖德九段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中国围棋又一次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作为新一代棋手领头羊的马晓春接连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必将会鼓舞更多的年轻棋手去冲击世界冠军,从而带动中国围棋整体水平迈向一个新的高度。”[1]
中国围棋的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无疑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创下的11连胜的辉煌战绩!从时间长度来看,马晓春的这次突破在时间显得短暂,但从突破的强度、高度看,马晓春的突破都毫不逊色于上一回。
聂圣的11连胜是:战胜了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藤泽秀行、片冈聪、山城宏、酒井猛、武宫正树、大竹英雄、加藤正夫、依田纪基、淡路修三。
而马晓春从94年下半年至95年期间,三番棋胜小林光一、林海峰天元、世界全冠王曹薰铉(曹在94年夺取过当时举办的所有世界棋赛冠军)、柳时熏天元;五番棋胜聂卫平;世界棋赛单局胜尹炫皙、王立诚、石井邦生、加藤正夫、林海峰、赵治勋、小林光一、柳时熏、小林觉。在95年的世界赛场上马晓春胜12局,负2局,总胜率高达85%!
马晓春95年的爆发其实质是60后棋手开始在世界大赛的舞台上取代50后棋手,但还没等60后棋手坐稳70后棋手就杀到了阵前,李昌镐(以下简称大李)来了!96年马晓春和大李在两项世界棋赛决赛相遇,结果马晓春都败了,李昌镐克服了自己之前只擅长主场作战的不足开始席卷天下。那么马晓春败北的原因在哪儿呢?
曾被忽视的备战策略错误
中国棋界的主流起码得有八、九年的时间里都没真正搞明白过败因出在哪儿!我们回过头看可以发现问题首先出在马晓春应对大李的备战策略上,马晓春对战策略是考虑到和大李的对抗是长期的,故试图在大李的最强项收官上击倒大李,这个策略导致了马晓春对大李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
这是因为大李对于围棋后半盘精密收束重要性的理解领先了一个时代!在当时全世界的高手(包括小韩的)都未能意识到围棋后半盘收束的好坏对围棋的胜负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中日高手研究的重心在于前半盘的运子效率上,而老曹等小韩高手则下注于拓展围棋中盘战的广度,唯独没有人关注过围棋后半盘的精密收束。而大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点,并在这个领域里做了充分的研究,其成果就是中日韩各路高手在遭遇大李时经常性的遭遇半目逆转剧。
在国内棋界马晓春的后半盘收束水准也是名列前茅的,但别说不如大李,就是和小林光一较量也有所不及。马九段之前能突破小林不是靠着后半盘收官更好,而是靠着前半盘灵变的招法把棋局导向到有利的局面,和大李比拼后半盘收束的功夫实属以短击长。另外当时世界棋赛用时基本是三小时制,下到后半盘时会很快进入读秒(读秒中每步棋必须在30秒或60秒的时间段里下出),这时棋手要计算快速而准确,这对年青棋手有利,大李比马晓春年轻小十岁,正是棋手计算力的鼎盛期,单就计算力、反应灵敏的比拼而论,三十多岁的马九段较大李有着不可逆的差距。
对大李连败的马九段并未就此一直消沉, 97年第二届三星杯半决赛马九段不再一味的比拼后半盘,而是在中盘战破釜沉舟的以治孤决胜负给大李以很大的压力,马九段于败局中重拾自信。这就有了后来的马李十番棋大战。所谓的马李十番棋,指的是99年两人在五番棋赛制的三星杯和LG杯世界职业决赛中再次争锋。三星杯决赛先下,马九段在第一局中盘快胜后,小韩主办方借口赛事冲突,擅改原来早已安排好的赛制,把后面的4局棋时间往后拖延了一些时日,以利于大李调整状态……第五局决胜局准点接棋手去赛场的车又突然晚点……。这次决赛是马九段和大李争锋中最为激烈的较量,五番棋中双方交替领先,实际上就在第5局中马九段都有一锤定音的胜机,虽然最终败北但虽败犹荣!在大李稳居世界围棋王者宝座时,我们不难发现本次比赛是大李少有的需要持续恶战苦斗才能艰难险胜的比赛,这也是60后顶尖棋手对大李进行的最为顽强的抵抗。这次决赛的失利对马九段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马九段自言是其围棋生涯中最痛心、最遗憾的败局[2],遭此失败后马九段没了争胜的心气,从此未能再现过三星决战中曾经展现的强大的争胜负气势和旺盛的斗志,这是马晓春棋坛生涯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单就技术层面而论,马九段本是中国棋界继聂圣之后全面吸收日本围棋理论集大成的选手,他对全局流向有着敏锐的感觉,他的破空和治孤的手段高强,行棋灵活多变,已经初步具备了抵御小韩中盘力量的打击。但严格说马九段修炼的棋艺套路还只能算是救火方案,可以应急,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马九段的棋本质上还是守空型棋路,中盘破坏力不足,在后盘面精确收束领域就不及大李,另外行棋灵活多变也只能让小韩中盘力打不着,尚不能对小韩的中盘力战而胜之,和大李比拼处于下风也是在所难免的。尽管马九段的成绩难尽人意,但在95至99年期间用世界棋赛的总成绩衡量,马九段仍能排在世界棋坛前三的位置,只是未能得到当时国内浮躁媒体起码的公允评价[3]。
马九段该为争霸战失利背锅吗?
过去的一些媒体也包括和一些不学无术的围棋愤青拿马九段在决赛的一次次失利为借口,在舆论上对马九段进行大加讨伐,仿佛只要拿不到世界冠军就是耻辱。他们以马晓春不刻苦、没有血性、不顽强等等作为结论,其实这只能说明这些人尚未摆脱成王败寇、义和团之刀枪不入的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局限。
在我看来马晓春的冲击大李败北跟他个人气质的关系远远没有围棋愤青想象的那么大。真正关键的在于,中国围棋在当时并没有为称雄世界棋坛做好任何的准备条件!
要称雄世界棋坛,中国棋界至少要准备好以下四个条件,即一、先进的备战体系;二、至少跟上而不能落后于棋艺发展的潮流;三、冲击世界冠军必须要有冲冠或夺冠的人员组合不能单靠一个人,尤其在日、韩顶尖棋手都存在有夺冠组合的情况下,国内仅马九段一个人(95至99年,在夺取世界冠军和时常能争夺冠军方面,中国围棋基本都只能靠马九段过日子)[3],要求一人的战绩超越夺冠组合的团队这显然不现实;四、需要较好的经济条件支撑,以解决国内比赛高质量对局数不够的问题。在这四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解决以前,单拿所谓的不够刻苦,不够有血性来讨伐马晓春个人是毫无任何意义的。只可惜昔日国内棋界的领导层没有能看清楚三国围棋的优劣、强弱所在,拿不出具体的对应策略,也不敢对媒体指出速胜小韩是不切实际的,马九段成了媒体讨伐的靶子。2000年初马九段在春兰杯世界围棋决赛失利后,媒体对马九段的舆论攻击达到了高潮。马晓春在世界赛场上未能充分的发挥出全部的才华,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其实也是中国围棋的悲剧!
03年非典来袭时,北京变得分外的安静,而马晓春则利用这段空闲时间把自己之前重大比赛失利的对局拿出来认真的进行剖析,他还能在棋坛上东山再起吗?未完待续
备注[1]来源于陈士杰著《棋杰马晓春》
备注[2]见马晓春著《黑白之间十二败局反思》
备注[3]参见网文《回望棋王马晓春在世界赛场上的峥嵘岁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