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不倒翁(五代十国十朝宰相冯道传奇)
http://book.tianya.cn/book/88703.aspx
第一章 画中美人
唐朝末期,在经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之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而后的黄巢之乱,使得天下战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积重难返的李唐王朝再也没有重获生机的能力来稳定中原:
公元九零七年,在平定黄巢之乱二十三年后,降将朱温逼死唐昭宗李晔,又假借禅让之名夺取昭宣帝李柷的皇位,建梁代唐。由此开启了长达五十载的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代。
此时的北方,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独占幽燕之地,自封燕王。正为所处李克用、朱温两大强敌对峙之下,依然能够雄踞一方而志得意满之时,身在幽州大安山王宫,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的他却并不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一日,一名细作潜入大安山王宫,将一副美人图经部将元行钦之手转达到刘仁恭次子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手中。
刘守光把脸一横,剑眉倒竖:“这当真是罗妃的画像,我怎么觉得似是而非?”
节度使府总管李小喜颔首答道:“因大王下旨将罗庶妃禁足,也不许宫外人瞧见罗妃的样貌,我等乃买通宫中善画的内侍作此画,这画功虽不说惟妙惟肖,但公子细看,这七八分像倒也还是有的。”
刘守光定眼细看,拊掌大喊:“果然是故人,竟然成了我的母妃?”
部将元行钦暗暗叹道:“这样看来,世子告将军与庶妃有私,也不算空穴来风、无的放矢。”
刘守光将桌子一拍,嗔怒道:“你们既然知道我与这画中人的关系,为何又要拿画给我看?”
李小喜连忙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宫中有奸佞小人想以此事要挟于将军,属下这样做只想提醒将军你多多提防。”
刘守光立刻恢复一脸正色:“哦,那你倒是说说看,都是谁在乱嚼舌根?”
李小喜立马挺起身来高声答道:“当然是世子殿下,还有......”
刘守光不无好奇的问道:“还有谁?”
李小喜也越发不怯懦的说道:“韩梦殷、龙敏还有高德亮,以及王府半数以上主张对您斩草除根的人,除此之外,若还有旁人,小臣也不得而知了。”
很显然,李小喜想借此事来排除异己,因为幽州节度使上下都是一班武人,自然不会认得李小喜列出这班文人是些什么来头。
刘守光却如临大敌一般的向李小喜求教:“我已经让出世子之位,主管对外征伐,为何大哥还不放过我,找一群酸腐秀才来跟我过不去?”
李小喜一看计策奏效,连忙安慰道:“将军可知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若是不先下手为强,恐遭......”
却被一小吏抢过话去:“卑职认为,此事还没有这么糟糕,至少燕王殿下目前还没有对将军有任何不满,至于那些个文人更是羽翼未丰。殿下又是武人出身,如无必要,最好是不要轻信谣言的好,也犯不着为一个捕风捉影的理由,而离间了父子关系、反倒造成事端。”
刘守光问道:“何以见得父王不想对付我?”
李小喜随即变成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不无讽刺向那名小吏施礼道:“原来是节度使府掾属冯大人,有何高见?”
原本李小喜的官职是高出这冯掾属一大截的,眼看自己的奸计得逞,却被这小子横插一杠,内心怨恨可想而知。
小吏不卑不亢还手又施一礼:“不敢高见,下官方才见总管大人言辞激烈、却不中要害,反有挑拨离间之嫌,所以情急之下一时僭越,还请恕罪。”
李小喜立刻忿恨道:“冯可道,我刚才向将军大人进言,你却无视我这上官,在这里胡说一气......你小子懂不懂规矩?”
刘守光却不以为意的摆摆手:“小喜,让他说下去。”
小吏心里甚是平静,却摆出受宠若惊的表情:“为了将军你免受群臣攻讦,殿下将庶妃禁于深宫,不为人所知便是明证。”
刘守光却很不以为然:“屁——那是他想金屋藏娇。”
小吏冯可道心里正是翻江倒海,差点说不话来:“还请将军慎言,毕竟燕王乃是将军君父......”
刘守光一阵怒骂:“鸟——是我先于他与罗氏交好,他借却采红选秀为名下手为强,生生夺我所爱......老家伙着实可恨。”
冯可道震惊之余,暗自心想:纵使刘仁恭不顾礼义廉耻娶了罗氏,但现在已经成了刘守光的庶母,再和她不清不楚可就大逆不道了,虽说这个刘守光绝非善类,自己也时不时又对他有说不出的厌恶,但身为节度使府功曹掾属,应当尽到辅助之责,也就按下火气忍了下来:
“将军身为一方诸侯,又为燕王亲子,世人皆知将军乃我燕国之屏障,今为一女子与大王反目,实为不智。”
“那你认为该当如何?”
“当亲自前往王宫,向大王自证清白。”
“清白?”刘守光狂笑不止:“我刘某人随着父兄征战杀伐多年,可曾缺过甚?还怕少了清白,真是可笑——若不是看在父王的面子上,看我不踏平世子府,生啖了刘守文这鸟世子!”
一众皆跪地劝道:“公子息怒——”
冯可道的脸登时变得毫无血色,到嘴的一大堆谏言也被他生生咽了回去,自忖此时的刘守光正在气头上,别说是忠言逆耳,哪怕是说半个不字,说不定就会要了他的小命。
不多时,李小喜从刘守光手中接过信物转交到冯可道手上:“这是将军给罗母妃的信,恳求母妃看在往日交情的份上,劝大王勿要听信谗言、诬害了好人。”
冯可道此时更觉头大,他不用猜也明白:这哪里是一封求情信,分明是刘守光与罗妃之间余情未了的交往信,先不说怎样才能到了这罗妃手上,就算将内情全部隐瞒住,迟早有一天会大白天下,到时就算只有给刘仁恭戴绿帽子的帮凶罪名,他也是吃罪不起的。
于是他觉得这大逆不道的行径已然越过了他身为人臣的底线,非要助纣为虐做不臣之事也只能以死相拒了。
李小喜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事:“将军知道你父亲冯良建乃是大王旧交,你出入王宫自然不在话下,所以才将此事交于你办,如果你办好自然重重有赏;如果办砸了,你可知你家老爷子和令兄尚在将军府内做客,他们的安危将系你一人之上。”
就这样,冯可道想死也死不成了......
http://book.tianya.cn/book/88703.aspx
第一章 画中美人
唐朝末期,在经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之后,大唐帝国由盛转衰。而后的黄巢之乱,使得天下战乱不堪、百姓流离失所。积重难返的李唐王朝再也没有重获生机的能力来稳定中原:
公元九零七年,在平定黄巢之乱二十三年后,降将朱温逼死唐昭宗李晔,又假借禅让之名夺取昭宣帝李柷的皇位,建梁代唐。由此开启了长达五十载的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时代。
此时的北方,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独占幽燕之地,自封燕王。正为所处李克用、朱温两大强敌对峙之下,依然能够雄踞一方而志得意满之时,身在幽州大安山王宫,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的他却并不知道,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一日,一名细作潜入大安山王宫,将一副美人图经部将元行钦之手转达到刘仁恭次子幽州节度使刘守光手中。
刘守光把脸一横,剑眉倒竖:“这当真是罗妃的画像,我怎么觉得似是而非?”
节度使府总管李小喜颔首答道:“因大王下旨将罗庶妃禁足,也不许宫外人瞧见罗妃的样貌,我等乃买通宫中善画的内侍作此画,这画功虽不说惟妙惟肖,但公子细看,这七八分像倒也还是有的。”
刘守光定眼细看,拊掌大喊:“果然是故人,竟然成了我的母妃?”
部将元行钦暗暗叹道:“这样看来,世子告将军与庶妃有私,也不算空穴来风、无的放矢。”
刘守光将桌子一拍,嗔怒道:“你们既然知道我与这画中人的关系,为何又要拿画给我看?”
李小喜连忙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宫中有奸佞小人想以此事要挟于将军,属下这样做只想提醒将军你多多提防。”
刘守光立刻恢复一脸正色:“哦,那你倒是说说看,都是谁在乱嚼舌根?”
李小喜立马挺起身来高声答道:“当然是世子殿下,还有......”
刘守光不无好奇的问道:“还有谁?”
李小喜也越发不怯懦的说道:“韩梦殷、龙敏还有高德亮,以及王府半数以上主张对您斩草除根的人,除此之外,若还有旁人,小臣也不得而知了。”
很显然,李小喜想借此事来排除异己,因为幽州节度使上下都是一班武人,自然不会认得李小喜列出这班文人是些什么来头。
刘守光却如临大敌一般的向李小喜求教:“我已经让出世子之位,主管对外征伐,为何大哥还不放过我,找一群酸腐秀才来跟我过不去?”
李小喜一看计策奏效,连忙安慰道:“将军可知自古成者王侯败者寇,若是不先下手为强,恐遭......”
却被一小吏抢过话去:“卑职认为,此事还没有这么糟糕,至少燕王殿下目前还没有对将军有任何不满,至于那些个文人更是羽翼未丰。殿下又是武人出身,如无必要,最好是不要轻信谣言的好,也犯不着为一个捕风捉影的理由,而离间了父子关系、反倒造成事端。”
刘守光问道:“何以见得父王不想对付我?”
李小喜随即变成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不无讽刺向那名小吏施礼道:“原来是节度使府掾属冯大人,有何高见?”
原本李小喜的官职是高出这冯掾属一大截的,眼看自己的奸计得逞,却被这小子横插一杠,内心怨恨可想而知。
小吏不卑不亢还手又施一礼:“不敢高见,下官方才见总管大人言辞激烈、却不中要害,反有挑拨离间之嫌,所以情急之下一时僭越,还请恕罪。”
李小喜立刻忿恨道:“冯可道,我刚才向将军大人进言,你却无视我这上官,在这里胡说一气......你小子懂不懂规矩?”
刘守光却不以为意的摆摆手:“小喜,让他说下去。”
小吏心里甚是平静,却摆出受宠若惊的表情:“为了将军你免受群臣攻讦,殿下将庶妃禁于深宫,不为人所知便是明证。”
刘守光却很不以为然:“屁——那是他想金屋藏娇。”
小吏冯可道心里正是翻江倒海,差点说不话来:“还请将军慎言,毕竟燕王乃是将军君父......”
刘守光一阵怒骂:“鸟——是我先于他与罗氏交好,他借却采红选秀为名下手为强,生生夺我所爱......老家伙着实可恨。”
冯可道震惊之余,暗自心想:纵使刘仁恭不顾礼义廉耻娶了罗氏,但现在已经成了刘守光的庶母,再和她不清不楚可就大逆不道了,虽说这个刘守光绝非善类,自己也时不时又对他有说不出的厌恶,但身为节度使府功曹掾属,应当尽到辅助之责,也就按下火气忍了下来:
“将军身为一方诸侯,又为燕王亲子,世人皆知将军乃我燕国之屏障,今为一女子与大王反目,实为不智。”
“那你认为该当如何?”
“当亲自前往王宫,向大王自证清白。”
“清白?”刘守光狂笑不止:“我刘某人随着父兄征战杀伐多年,可曾缺过甚?还怕少了清白,真是可笑——若不是看在父王的面子上,看我不踏平世子府,生啖了刘守文这鸟世子!”
一众皆跪地劝道:“公子息怒——”
冯可道的脸登时变得毫无血色,到嘴的一大堆谏言也被他生生咽了回去,自忖此时的刘守光正在气头上,别说是忠言逆耳,哪怕是说半个不字,说不定就会要了他的小命。
不多时,李小喜从刘守光手中接过信物转交到冯可道手上:“这是将军给罗母妃的信,恳求母妃看在往日交情的份上,劝大王勿要听信谗言、诬害了好人。”
冯可道此时更觉头大,他不用猜也明白:这哪里是一封求情信,分明是刘守光与罗妃之间余情未了的交往信,先不说怎样才能到了这罗妃手上,就算将内情全部隐瞒住,迟早有一天会大白天下,到时就算只有给刘仁恭戴绿帽子的帮凶罪名,他也是吃罪不起的。
于是他觉得这大逆不道的行径已然越过了他身为人臣的底线,非要助纣为虐做不臣之事也只能以死相拒了。
李小喜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事:“将军知道你父亲冯良建乃是大王旧交,你出入王宫自然不在话下,所以才将此事交于你办,如果你办好自然重重有赏;如果办砸了,你可知你家老爷子和令兄尚在将军府内做客,他们的安危将系你一人之上。”
就这样,冯可道想死也死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