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吧 关注:84,127贴子:479,259
  • 10回复贴,共1

昔逝流年话饮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晨上班,路过一个小学的门口,看着现在学生们丰富多样的营养餐,猛然想起我们曾经相同的岁月······
  其实想了想,说是“话饮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食且贫乏,所谓的“饮”,又能有何而饮呢?喝糖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顶多买上一小包糖精,或嘴含一粒,或放粒溶入杯中的开水,一口气豪饮下肚,就算是上等解馋的甜爽佳饮了。平时,也就只有白开水解渴润肠而已。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9-05 00:43回复
    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艰苦的岁月成长起来的。那时较为落后的生产力,无法提供给人们足够的物资用品,生活的运转始终是为温饱而努力着。我的家乡位于八百里秦川边缘的渭北旱原,由于没有水利灌溉的条件,粮食产量更低,除了上交国家公粮之外,生产队夏收所分的小麦,作为一家的口粮是很紧张的。倘若遇上大旱欠收之年,还要靠国家半价的返销粮或救济粮,一解粮荒之困。而救济粮很大一部分是杂粮。记得那一年救济粮里竟然有本地并不出产,亦从未吃过的红高粱。母亲除了用高粱熬稀饭之外,还用磨的高粱面蒸上窝窝头,岂料高粱性热,我竟被吃得便秘干结,憋得小脸通红却终不得解手,还是奶奶拿上一节小竹竿帮我疏通,方才解得难言之困,可见那时生活的窘迫。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9-05 00:44
    回复
      那年月,由于肥料供应不足,旱原地力有限,所以生产队的秋粮种植面积很小,以免影响下年度主产小麦的产量。一般大面积种植的秋季作物主要是红薯,因为红薯对土壤肥力要求较低,相对产量又高,在收获之后储存在三五米深的地窖里,成为每天必配的食物。红薯多半蒸熟而吃,偶尔会放进灶火里烤熟吃,也会切丝炒一盘菜走上餐桌,或者在年节做一盘美味的拉丝薯块。而其它小面积种植的诸如谷子玉米之类的,主要作为牲畜饲养的饲料。为了缓解粮食紧张的困难,自留地便成了各家努力增加产出的方向,人们都会偷偷给自家的自留地多上点农家肥,利用后季雨水偏多的优势,种上谷子或糜子,以及各种豆类,作为生活粮源的重要补充。为了丰富单调贫乏的餐桌,人们利用房前屋后,或者庭院闲置的地方,也会种上一点萝卜与大葱,以及南瓜、刀豆、土豆之类少量耐旱的蔬菜,因为不仅种植地方有限,而保障生活的饮水也是全队仅有的几口收集雨水的水窖,水,也是十分有限的资源。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9-05 00:44
      回复
        在那举国自力更生的年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辛苦劳作。农业生产,除了夏收后靠近大路较大的田块利用拖拉机翻耕以外,其余的田块翻耕,平整土地,兴修水利,以及收种的诸多农活,都是依靠牲畜助力下的人力。无论夏麦还是秋作,人们用镰刀收割,牛车拉回,再经过麦场晾晒,用牛套上碌蝳转着圈地碾场脱粒,手推尖杈将秸秆挑除,用木锨趁着风势扬去稃壳,这才获得纯净的粮食。
          收获的粮食要走上餐桌也是极其不易。从我记事时起,面粉还是靠毛驴拉着石磨磨制之后,双手推摇细密的筛盘,一遍遍来回精筛而获,费时耗力,是一件极需要耐心的苦力活。好在没多久,村上便添置了一台磨粉机,虽说还是需要专人出力操作,但这毕竟让磨面轻便了很多,也省时了好多。不过,亮晶晶的小米的获取,依然是承继着传统的绕着磨盘,牛拖碌碡脱米的方法,将米壳脱离,再用簸箕将米糠一点一点颠簸出去,留下的便是纯净的小米,不像现在,一切都有先进专业的机械搞定。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9-05 00:45
        回复
          那时的农村饮食非常简单,一天两餐,早饭大概在上午九十点,午饭在下午三四点左右。早饭一般是馒头就咸菜,或者凉拌的生萝卜丝,甚或简单到一碟油泼辣子。再喝一碗包谷稀饭或小米稀饭,间或是用面粉拌的模糊。有时,母亲也会买上一包酒麯溶水泡上小米发酵,过上一段时间之后,酒香浓郁又有点酸甜的黄酒就可以食用了。而馒头,除了夏收之后能吃到全麦馒头之外,一到秋收之后,母亲就会把包谷面掺合进馒头里。若是麦粮再紧张的话,母亲就会蒸包谷面窝窝头,发甜馍,蒸塌塌。所谓甜馍,就是用一种粘性的糜子粉所蒸。首先是把糜面用开水烫好揉匀,再搓成条龙盘于蒸笼当中,放入温水锅中,等面饧上一阵发甜之后再起火而蒸。而塌塌则是小米粉与少量麦面掺合着,放入一点白糖,揉好后平摊在蒸笼之上,似乎有点现在的面包的影子。蒸熟之后再用刀切成小块食用,类似现在的发糕。甜馍吃起来口感细腻,塌塌馍则有点泡酥,不过都有一点甜甜的味道。但时间久了,窝头甜馍总觉不是那么可口,每天能有麦香妥贴润肠舒胃的白面馒头,便成为一种殷切的期盼。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9-05 00:45
          回复
            作为传统的小麦产区, 午饭呢,自然是以面食为主。但为了能确保一年都能匀称地吃上面食,一般都是吃汤面的,很少吃捞面。若是家里来了客人,或是时间久了,就会改善一下,吃顿手擀刀切的柳叶捞面,或撕疙瘩做搓搓面,或吃顿碱面驴蹄子,要么包点饺子吃,抑或搓点麻食,蒸凉皮摊煎饼美食一顿。由于一年生产队分的菜子油也就人均三四斤,加之蔬菜稀缺,吃干拌面,也就小炒一点葱花伴入,调上盐醋,便已是垂涎可口了。所谓搓搓面,其实类似于现在的拉条子,只不过不是拉出来的,而是一根一根由粗到细在手掌下搓出来的,吃起来比拉条子更爽滑筋道。撕疙瘩不同于搓搓面的是不用搓,直接手撕扯细而成。而碱面则是要求面质较硬,和面时加水略少,并加入一点食用碱,反复揉搓,等饧上一阵后面色呈青,再经一番揉搓,开始用擀面杖擀薄如纸,层层叠起,然后用形如铡刀的大切刀轻快地切出细如青丝的龙须面。做这种面,比较费时费力,而且是需要炒上几种菜配制的臊子的,所以,不是贵客临门,一般是不轻易做这种面食的。所谓驴蹄子,也是面质较硬的半烫面,用开水和面,和面时加入一点盐,反复揉匀,揉成粗条状,手按压扁,刀切成片,形如毛驴蹄印,俗称驴蹄子。做麻食则比做碱面相对要简易得多,和的面软一点,擀成一指厚,切成指头大小的面块,然后用手指搓开,不过也是需要丰富的菜品烹调,也是难得做的面食。至于饺子,也就用自家种的萝卜,再用自家产的黄豆换上一块豆腐,加上阴雨天后山上捡来的地软,三样作馅,便就做成一顿美味了。当然,作为夏收后的喜悦与庆祝,母亲也会奢侈一次烙上一盘油饼解解馋。首先是用开水烫好面揉匀,再揪成小块擀薄,给上面撒上葱花盐,抹上一层油,再卷起压成一坨后擀成圆饼,放入倒着少量油的热锅里,来回翻烙而熟,油亮金黄,葱香扑鼻,入口柔软,贪食难禁。而为了调剂面粉食用的不济,人们则会尽力开发杂粮食用的方法。就如在红薯收获之后,母亲会选上艳阳大好的天气里,把红薯洗净切成片,晾晒在门前的空地上铺的苇席或旧床单上。晒干之后磨成红薯粉,母亲会用来压饸络,做削削面。红薯粉由于淀粉含量很高,和出来的面发软,所以是做不成其它花样的面食的。压饸络,便是将木制的饸络床子架在开水锅上,将面团一块一块填进镂有密眼的床肚里,人坐上上部的压杆,饸络便被压进了鼎沸的锅里。而削削面,则是将红薯面团擀成一指厚的条状,用刀削成面片下进锅里。无论是红薯面压的饸络,还是做的削削面,都是口感极其爽滑而富有韧性,也算得上可口的美食了。还有小米,除了多数熬制稀饭以外,母亲会蒸成米饭,因为没有菜,母亲会用一点大油和葱花一炒,便是午餐的炒米饭了。然而吃起来总觉干涩,我是很不喜欢的。另外,母亲有时也会用慢火拌熬一大锅包谷面的搅团,熬好后平摊在案板上,稍凉一会待硬化结块后切成小块,以辣子醋水调制而食。但我更喜欢用搅团漏制的鱼鱼了,很是享受那种入口爽滑一舒肠胃的快感。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9-05 00:46
            回复
              那时不仅粮食紧张,蔬菜的不足,常言一句“油泼辣子一道菜”,便从侧面验证了现实的无奈,而不仅仅是喜食辣椒生活习性的反映。大肉也只有过年才能吃得到。家里养的猪羊,养过一年长成后都会卖掉,成为家庭的收入,绝不会自家屠宰食用的。养鸡所产的鸡蛋也多半创收了,只是偶尔母亲会煮上几个鸡蛋让孩子们享享口福。产出不足,只有借助上苍了。春天万物萌绿,放学后孩子们便会被大人们要求去田野里采些鲜嫩的野菜,以满足人们经过漫长冬日单调饮食后改善的渴求。采回来的刺菁会焯水后和入面中,用来做诱人垂涎的绿面。而荠荠菜既可以焯水后凉拌着吃,也会同豆腐一块美美地包顿饺子。到了夏天,则会采一些小蒜(也就是野蒜苗)和韭薤(野韭菜),同粉条搭配作馅,烙上面皮包裹的菜合,或包饺子蒸包子蒸菜卷,都是难得的美餐。当然,夏天也会吃到一点豆角、茄子、西红柿之类的时令蔬菜,但经济有限,食用不多,多的是自家种的平常的蔬菜。到了秋天,母亲会将上季的萝卜白菜,连同采摘的新鲜的红薯蔓萝卜叶子,一同腌制上一大缸酸菜,一大缸咸菜,再在院落里挖一个储存坑埋上一些萝卜白菜和土豆,这便成为了整个冬天的菜肴。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9-05 00:46
              回复
                说到我们上学,徘徊在温饱线上的饮食,是没有营养餐的概念的。农村学校上学的钟点是随着农村的生活节奏,早上上学要比城镇的学校早得多,夏天大概五点多,冬天六点多就去上学。小学就在村上,早上起来往书包里塞上一点馍就去上学了。当然,父母会尽量让孩子拿上麦面馒头,家里有籽麻的话,会给孩子炒上一些擀碎,并调入一点盐。吃馒头蘸着籽麻盐,那可是真叫一个香。没有籽麻盐,就会拿上加入盐的辣椒面蘸着吃,也是有滋有味。到了冬天天冷,不方便带馒头,母亲会在蒸馍时留下一块面,放入一点茴香盐,然后搓成几节圆形条状,蒸馍时放在灶火边烤熟,金黄溢香。因为形如一节骨头,又脆香耐嚼,人们名为“骨嚼馍”。或者留下一大块面,在蒸完馍之后,给大锅里抹上菜油,再把面团擀成三四分厚的大圆盘放入锅中,下面用柴火煨烤,二十分钟后,一个香喷喷的大锅盔就出锅了。如果麦粮不是很紧张,有空闲时间的话,母亲也会专门发面,拿出指头大小的鹅卵石洗净,放入锅中烧热,再把面团擀成一分厚的圆盘,埋入炙热的石子中,一会状如星罗棋子凹凸有致的石子馍,就烤熟呈现眼前,因为状若铜锣,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锣锣馍”。这些母亲特意烤烙的馍饼,便是我们早读之后课间休息时最享受的美味。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9-05 00:46
                回复
                  一年里,平时除了婚丧嫁娶,婴儿满月之类的时日,能借机吃到荤肉和较为丰富的菜品之外,剩下的就是平常日子的粗茶淡饭,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过年不仅能穿上新衣服,还能吃到油炸的干果,能吃到甜甜的糖果和点心,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蔬菜,能跟着大人走亲访友,爬上餐桌吃到丰盛的五碗或八碗的美味大餐。不用说,碗数越多说明菜品越丰富,也是家庭条件更殷实的体现。所谓五碗,就是桌子中间放一碗蒸好的肥瘦连带,排列整齐的肉片,四角则是两碗素菜,两碗荤菜,而八碗则是两碗肉片,两碗切成小方块的红烧肘子,另外四碗则为素菜。平时清汤寡水,此刻,无疑是狼吞虎咽,吃得是嘴角流油,肠满肚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9-05 00:47
                  回复
                    如今几十年过去,人们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的极大丰富满足着人们多样化的品味,饮食跨越了由果腹向吃好讲营养的转变,食物短缺的年代早已成为历史,而那艰苦岁月的老味道,却在记忆的深处回味悠长······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05 00:47
                    回复
                      我发现好长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9-05 0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