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隐写的是明末的历史,“此书表里皆有寓也”,从表面上看是一本爱情小说,非常吸引人,然而其背面隐写的是一部血腥的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作者为什么不好好地写那段历史呢?这自然是跟满清的“文字狱”有关系,一定得提一下著名的“明史案”。很多朋友听说这一案件是通过陈小春主演的《鹿鼎记》,里面一开始就提到了,还引出来所谓“庄家三少奶奶”和“双儿”以及鳌拜,给人印象深刻,实际上历史上确有此案,而且在清初的时候非常有名。
“明史案”发生在顺治年间,浙江湖州南浔镇上有个贡生叫庄廷鑨,双目失明,然而他身残志坚,有一次他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撰《明史》,于是他想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作法,决定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搞不好也能流芳百世呢,感觉他的名利心太重了,这也成了庄家招祸的根本原因。他邀请了江浙名士茅元铭、吴之铭、吴之镕、张隽、严云起、唐元桉等十五、六人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等人为“尚贼”、“耿贼”,还慨叹明军在辽东之败,称满人为“厪祍”、“夷寇”、“奴酋”,书成不久后庄廷鑨病死。廷鑨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他的父亲庄允诚为了让此书出彩,更有影响力,更有面子,所以不管人家是否同意,都江浙一批名士的名字列在书中。
当时有不少人看出书中的问题,于是借机敲诈,而这些无耻之徒中有一个叫吴之荣的人,决定猛敲一笔。这个吴之荣原藉江西抚州,曾任归安县县令,因贪赃猛罪入狱,后来遇到特赦,出狱以后就在胡州混,最擅长的就是敲诈,而且此人心狠手辣,敢想敢干。
他得到《明史辑略》以后,马上前来敲诈,然而庄充诚一开始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不理他。于是他直接到上一级官员那里告发,而庄允诚只好花钱把这个事压了下去。可吴之荣不肯罢休,接着闹,还扬言要告出资的朱佑明等人,于是被人将他赶出了湖州境界。吴之荣恼羞成怒,于是来到北京的刑部直接告庄允诚和朱佑明两人合写逆书,还呈上《明史辑略》一书。
没想到清政府对吴之荣的控告非常重视,迅速把庄允诚抓到北京审讯,并很快被折磨而死。之后清廷开始抓人,在吴之荣的指导下将庄家和朱家数百人合部捉拿归案,连邻居都一起抓走。之后受到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朱佑明等七十余人在停放弼教坊被处死,各家的财产被抄,家属被流放。朱佑明、庄廷鑨的弟弟以及作序的李令皙等一共十八人被凌迟处死。还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卷入其中。
而吴之荣因告密有功,受到奖赏,清政府把庄家和朱两家的财产的一半赏给了他,还重新起用他做大官,而后来他居然做到了右佥都御史之职,他的发达是建立在这么多人的性命之上呀!所以文人们恨死了他了。“明史案”是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一次罕见的文字狱,是有清一代数以百计的文字狱中处置最为严酷、诛戮最多的文字冤狱,正是因为吴之荣,因为这个“明史案”,所以才催生了《红楼梦》的诞生,也就是说想写明史的文人借鉴了“明史案”的悲剧,所以只好把明末的历史隐写成在一本情色的小说之中,成了一本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完全读懂的天书。
后来吴之荣是什么结果呢,有记载说后来吴之荣死于寒热,另外《私史记事》记载着康熙四年七月,“吴之荣归自闽中,行至半山,狂风骤起,雷电交加,之荣随成疟疾,寒热夹攻,两日而死,人皆称为天雷击死之。”也许这都不是真实的情况,多半是那时的人们太恨吴之荣了,于是编出了很多段子来抹黑他。
为什么《红楼梦》的作者非要写这样一本隐写的历史呢?其实在1699年出现了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当时非常有名,其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南明,书中有不少比较露骨的地方,比如称清兵为“北兵”,甚至还有清兵扬州屠城的暗示,歌颂抗清的英雄史可法,然而《桃花扇》不但没有被禁,而且还成为清朝时的一出非常有名的剧目。虽然此剧的历史背景为南明,但没有特别明显的骂满清的地方,而《红楼梦》就不一样了,书中有很多讽刺满清的内容,而且挖苦得相当深刻,难怪在嘉庆年间有位叫玉麟的满清官员痛骂《红楼梦》:
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诬蔑我满人,可耻可恨。
如此看来《红楼梦》实在是太“反动”了,作者自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敢写得明目张胆,总不能步庄家“明史案”的后尘。在汉人眼里,满清是没有文化的异族,所以总是变着花样用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手法来骂满清,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中就显得非常神奇了。
“明史案”发生在顺治年间,浙江湖州南浔镇上有个贡生叫庄廷鑨,双目失明,然而他身残志坚,有一次他购得天启朝大学士朱国祯撰《明史》,于是他想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作法,决定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搞不好也能流芳百世呢,感觉他的名利心太重了,这也成了庄家招祸的根本原因。他邀请了江浙名士茅元铭、吴之铭、吴之镕、张隽、严云起、唐元桉等十五、六人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斥骂降清的尚可喜、耿仲明等人为“尚贼”、“耿贼”,还慨叹明军在辽东之败,称满人为“厪祍”、“夷寇”、“奴酋”,书成不久后庄廷鑨病死。廷鑨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他的父亲庄允诚为了让此书出彩,更有影响力,更有面子,所以不管人家是否同意,都江浙一批名士的名字列在书中。
当时有不少人看出书中的问题,于是借机敲诈,而这些无耻之徒中有一个叫吴之荣的人,决定猛敲一笔。这个吴之荣原藉江西抚州,曾任归安县县令,因贪赃猛罪入狱,后来遇到特赦,出狱以后就在胡州混,最擅长的就是敲诈,而且此人心狠手辣,敢想敢干。
他得到《明史辑略》以后,马上前来敲诈,然而庄充诚一开始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不理他。于是他直接到上一级官员那里告发,而庄允诚只好花钱把这个事压了下去。可吴之荣不肯罢休,接着闹,还扬言要告出资的朱佑明等人,于是被人将他赶出了湖州境界。吴之荣恼羞成怒,于是来到北京的刑部直接告庄允诚和朱佑明两人合写逆书,还呈上《明史辑略》一书。
没想到清政府对吴之荣的控告非常重视,迅速把庄允诚抓到北京审讯,并很快被折磨而死。之后清廷开始抓人,在吴之荣的指导下将庄家和朱家数百人合部捉拿归案,连邻居都一起抓走。之后受到牵连的人越来越多,朱佑明等七十余人在停放弼教坊被处死,各家的财产被抄,家属被流放。朱佑明、庄廷鑨的弟弟以及作序的李令皙等一共十八人被凌迟处死。还有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卷入其中。
而吴之荣因告密有功,受到奖赏,清政府把庄家和朱两家的财产的一半赏给了他,还重新起用他做大官,而后来他居然做到了右佥都御史之职,他的发达是建立在这么多人的性命之上呀!所以文人们恨死了他了。“明史案”是我国历史上自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来一次罕见的文字狱,是有清一代数以百计的文字狱中处置最为严酷、诛戮最多的文字冤狱,正是因为吴之荣,因为这个“明史案”,所以才催生了《红楼梦》的诞生,也就是说想写明史的文人借鉴了“明史案”的悲剧,所以只好把明末的历史隐写成在一本情色的小说之中,成了一本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完全读懂的天书。
后来吴之荣是什么结果呢,有记载说后来吴之荣死于寒热,另外《私史记事》记载着康熙四年七月,“吴之荣归自闽中,行至半山,狂风骤起,雷电交加,之荣随成疟疾,寒热夹攻,两日而死,人皆称为天雷击死之。”也许这都不是真实的情况,多半是那时的人们太恨吴之荣了,于是编出了很多段子来抹黑他。
为什么《红楼梦》的作者非要写这样一本隐写的历史呢?其实在1699年出现了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当时非常有名,其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南明,书中有不少比较露骨的地方,比如称清兵为“北兵”,甚至还有清兵扬州屠城的暗示,歌颂抗清的英雄史可法,然而《桃花扇》不但没有被禁,而且还成为清朝时的一出非常有名的剧目。虽然此剧的历史背景为南明,但没有特别明显的骂满清的地方,而《红楼梦》就不一样了,书中有很多讽刺满清的内容,而且挖苦得相当深刻,难怪在嘉庆年间有位叫玉麟的满清官员痛骂《红楼梦》:
其稍有识者,无不以此书为诬蔑我满人,可耻可恨。
如此看来《红楼梦》实在是太“反动”了,作者自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敢写得明目张胆,总不能步庄家“明史案”的后尘。在汉人眼里,满清是没有文化的异族,所以总是变着花样用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手法来骂满清,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中就显得非常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