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Triflux的介绍,网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文章。以下图片图源贴吧,资料也来源于贴吧,链接
http://tieba.baidu.com/p/2986121942)
接着,意大利人们的主攻目标便是动力系统。作为最强的一台蓝旗亚拉力赛车,动力系统自然不能怠慢了。
不过,在Abarth内部展开了一场争论。
一派坚持使用Delta S4上那台1.8L的双增压发动机,而另一派坚持重新开发新的L4布局发动机。但是在Vittorio Ghidella的默许下,由Claudio Lombardi带领的团队获得了重新研发发动机的许可。有趣的是,这位工程师上一件得意之作就是Delta S4上的双增压引擎。不过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很清楚那具双增压引擎的缺点。虽然可以很有效地抑制迟滞,但是重量和可靠性各方面都比较落后。
(顺带一提,这个团队后来变成了法拉利F1引擎开发团队的主心骨)
怎么有效地缓解迟滞呢?Lombardi大佬绞尽脑汁。不过那会儿可变几何涡轮啊,双涡管啊,偏时点火啊什么的都没出现,也没人想过,所以Lombardi大佬就另辟蹊径,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双涡轮。
不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L4发动机的排气门布局不能允许同时运行两个涡轮,就拿一个每缸四气门的发动机来说,两个排气的气门都在一边,排气只能照一条排气道往外头排放,要装上双涡轮的话只能装载序列式双涡轮,但这对发动机重量分配,涡轮的增压值都有限制。
可是,这可难不住我们的Lombardi大佬。既然L4的排气门放一边不成,那为什么就不能把两个排气门交叉放在两边呢?然后在发动机两边安排两根排气歧管,不就可以同时运行两个涡轮了么?
于是,Lombardi就将排气门与进气门交叉分布,至于进气?不怕,在发动机那一溜儿排开的缸上头放一个进气歧管,稳稳地位于两排凸轮轴之间。这样就可以从上头进气,而不需要考虑装在两边的排气歧管了。
(图为单个缸内进气图示,可以看见进气从上面的进气歧管来,而排气从两边出去)
(图为发动机整体工作情况,从俯视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进气门与节气门交叉分布,排气歧管分列发动机两侧,而进气歧管和中冷器也分列两侧,最后进气汇总到缸体上方的进气歧管内)
这样的设计有非常多的好处、空气在从上方进入下方缸体时几乎畅通无阻;而左右对称的排气歧管可使用两个巨大的中冷各自为单独一个涡轮进行冷却,不仅如此,这个设计还解决了传统缸盖冷热两面的问题。传统缸盖一边进气一边排气,自然会出现热量不均衡。而这个设计两边都有排气和进气,两边温度几乎持平,从而减小了在高负荷情况下缸盖的热形变。而且,旁通阀的设计也会简化很多,Lombardi甚至想过两个涡轮直接共用一个旁通阀。
不过,在这套系统的基础上,Lombardi想出了一个解决迟滞的更好办法。
设置两个不同规格的涡轮,一个大一个小。
就像上图一样,(1)和(2)两个地方装有两个电磁阀,(4)是一颗大涡轮,(5)是一颗小涡轮。在低转速的情况下,两个电磁阀是半关着的,此时(4)的大涡轮流量被严格的限制住,只有(5)的小涡轮在全力工作。而随着转速上升,小涡轮力不从心之时,电磁阀会慢慢打开,大涡轮便会全部介入。
如此一台设计新奇的机器,输出也很变态。在8000rpm时发动机便会输出全部的600ps,5000rpm时输出最大扭矩540NM。另外,这台引擎的缸径*冲程是88.5mm*71.5mm,典型的短冲程偏高转发动机。压缩比则是7.5:1。没有装备电磁阀的同规格涡轮版发动机,在两个巨大的风冷式中冷器的后面,是两颗KKK K26涡轮。作为蓝旗亚的好基友,Weber为蓝旗亚提供了Magneti Marelli IAW 电喷系统。当然了,这么高端的机器,就是要使用干式油底壳嘛。
当Lombardi被人问及这台机器该取什么名字时,Lombardi回答道:
“干嘛那么烦呢?这机器有一根进气歧管和两根排气歧管,就叫它Triflux(三条气流)好了啊。”
Triflux,多么草率的命名方式啊。但是这个名字却一直被蓝旗亚迷们铭记在心中,因为意大利人在这台机器上投入的创意与心血,都使这台机器成为不可置否的传奇。
(实体Triflux发动机,两侧的排气歧管和顶部的进气歧管都可以清晰地看见)